高层住宅连廊设计的利弊分析
高层住宅连廊设计的利弊分析
近年来,高层住宅的连廊设计逐渐成为一种标配。然而,这一设计却引发了购房者的强烈不满,许多人购买后纷纷表示后悔,而那些没有购买的人则暗自庆幸。连廊设计本应改善居住环境,但为何如今却成了被众人唾弃的对象?本文将从基础概念入手,分析连廊设计的优缺点,并为购房者提供一些实用建议。
连廊设计的形成与概念
早期的高层住宅通常采用塔楼设计,其特点是“长度等于宽度”,以电梯和楼梯为布局核心。塔楼设计存在诸多缺陷,如居住舒适性差、私密性不足和存在灰色空间等问题。为了改善这些问题,板楼设计应运而生,尤其是带有连廊的板楼户型。
在2010年左右,带有连廊的板楼设计开始流行,主要适用于18层以上的两梯四户或三梯六户结构。这种设计采用“电梯位于中间,连廊位于两侧”的布局,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中间户型通风的问题。然而,这种设计仍存在私密性差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改进,升级版的高层连廊设计出现,采用“电梯和楼梯分别位于两侧,连廊位于中间”的结构,并广泛应用。
连廊设计的优缺点
尽管连廊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居住舒适性和私密性的问题,但仍有许多购房者对其不满。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大原因:
- 私密性差:尽管连廊的日常使用频率较低,但其作为通道的功能仍然存在,连廊间距过近,容易导致中户私密性无法保证。
- 采光和通风效果有限:对于中户的北向采光改善效果有限,尤其是在全封闭的连廊中,通风和采光效果较差。
- 公摊面积增加:连廊、电梯、电梯前室和安全通道楼梯的存在,增加了公摊面积。
- 安全隐患:许多连廊是开放的,防护栏材料质量参差不齐,存在儿童坠落的风险。
连廊设计的合理性与应用
尽管连廊设计存在诸多质疑,但其广泛应用也有其合理性。首先,连廊作为火灾时的安全疏散通道,确保了人员的生命安全。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明确规定,建筑高度大于54米(18层)的建筑,每个单元每层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2个。连廊用于连接两个单元的楼梯或电梯,成为消防安全的硬性要求。
对于低于18层的建筑,连廊设计并非强制要求,但在一些情况下,为了满足《住宅设计规范》中关于电梯的规定,也会设置连廊。例如,十二层及十二层以上的住宅每单元只设置一部电梯时,从第十二层起应设置与相邻住宅单元联通的连廊。
作为购房者,在选择高层住宅时,需要综合考虑连廊设计的优缺点。尽管连廊在改善采光、通风和消防安全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其私密性差、公摊面积增加和安全隐患等问题也不容忽视。购房者应根据自身需求和实际情况,慎重选择适合自己的住宅类型。
本文原文来自吉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