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中的 “温柔陷阱”:善意性别歧视
恋爱中的 “温柔陷阱”:善意性别歧视
在亲密关系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场景:伴侣总是无微不至地“照顾”你,大事小事都要帮你包办;或者因为你展现出传统女性特质,比如温柔、会做家务,就对你夸赞有加;又或者把你捧得很高,让你在这段关系里似乎处于“被宠爱”的地位。这些看似充满爱意的举动,真的完全是甜蜜的象征吗?最新研究发现,这些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种特殊的性别歧视——善意性别歧视。它对女性在亲密关系中的体验和幸福感有着复杂的影响,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
研究目的
探究女性在与男性的亲密关系中,自我报告的善意性别歧视经历与对伴侣的评价、个人幸福感和关系幸福感之间的联系。
研究方法
1. 数据来源与样本
数据源自2021 - 2022年的三个项目,通过社交媒体滚雪球抽样(样本1)和Facebook广告(样本2、3)招募1597名参与者。最终纳入724名与男性处于恋爱关系中的女性,她们来自澳大利亚,年龄18岁及以上。研究排除了未与男性恋爱、非女性、提供非真实回复及数据不完整的参与者。
2. 研究设计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未进行预先注册。
3. 测量工具
- 善意性别歧视经历:改编自Oswald等人(2019)的量表,测量女性在亲密关系中经历异性亲密、互补性别分化、保护性父权主义这三种善意性别歧视类型的频率。
- 伴侣可靠性感知:使用包含3个条目的量表,测量女性对伴侣可靠性的感知。
- 伴侣贬低/打压感知:通过6个条目,测量女性对伴侣是否存在贬低和打压行为的感知。
- 心理困扰:运用K10量表,评估女性过去30天内的心理困扰症状。
- 关系满意度:采用Rusbult等人(1998)的5条目关系满意度子量表进行测量。
- 敌意和善意性别歧视:使用12项简短版矛盾性别歧视量表,测量女性对敌意和善意性别歧视的认同程度。
4. 数据分析
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9.0进行分析,采用期望最大化算法处理少量随机缺失值。通过纳入主效应与样本来源的交互项检验结果在不同样本间的差异,进行回归分析以探究善意性别歧视经历与各结果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控制样本来源、社会人口学变量以及参与者对敌意和善意性别歧视的认同度。
研究结果
异性亲密:女性更多经历异性亲密,会认为伴侣更可靠、更少贬低和打压自己,关系满意度更高,但与心理困扰无关。例如,被伴侣捧上神坛、经济上被照顾等经历,能带来积极的关系评价,但对个人幸福感无影响。
保护性父权主义:经历较多保护性父权主义的女性,会觉得伴侣更不可靠、更爱贬低人,心理困扰增加,关系满意度降低。如伴侣禁止自己做某事或过度代劳,会对关系和自身状态产生负面影响。
互补性别分化:女性经历互补性别分化,会认为伴侣更不可靠、更爱贬低人,关系满意度降低,但心理困扰也降低。比如因做家务被赞扬,虽能减轻心理压力,但会影响对伴侣和关系的评价。
女性在与男性的亲密关系中,经历的善意性别歧视的不同类型(保护性父权主义、异性亲密、互补性别分化)对其个人和关系幸福感有着复杂影响,保护性父权主义多带来负面结果,异性亲密与积极的关系评价相关,互补性别分化则在降低心理困扰的同时,降低了关系满意度。
通过这篇论文的研究,我们看到了善意性别歧视在亲密关系中对女性影响的多面性。它既不是单纯的甜蜜陷阱,也不是完全的负面存在,而是与女性的个人和关系幸福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提醒着我们,在追求平等和谐的亲密关系道路上,要更加敏锐地察觉这些微妙的性别差异和不平等现象。希望大家在看完这篇文章后,能对自己的亲密关系有新的思考。你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咱们一起讨论,共同探寻更健康美好的亲密关系模式。
原文信息:
Alba, B., Cross, E. J., & Hammond, M. D. (2024). Women’s experiences of benevolent sexism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with men are associated with costs and benefits for personal and relationship wellbeing.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15(7), 80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