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清算多尔衮,快意复仇背后的权力整合
顺治清算多尔衮,快意复仇背后的权力整合
顺治帝对多尔衮的清算,是清朝初期一场重要的政治权力斗争。这场斗争不仅改变了顺治帝的命运,也开启了清朝君主集权的新篇章。
1650 年 12 月,大名鼎鼎的大清摄政王多尔衮在出塞打猎的时候病故了。寒冬里,顺治怀着“悲痛”的心情领着百官去东直门接多尔衮的灵柩。没多久,顺治追封他为“清成宗”,算是圆了他当皇帝的梦,以此来感激这位叔父为大清和自己做出的贡献。
然而才过了两个月,情况突然变得糟糕,不但把多尔衮的封号给取消了,还挖他的坟、拿鞭子抽他的尸体,甚至把他脑袋砍下来让人看。
顺治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态度变化这么大,真让人吃惊,这表面现象的后头,其实是权力的认可和争斗,很值得琢磨。
顺治的皇位是多尔衮“让”出来的
1643 年,清太宗皇太极去世了,由于生前没立下太子,使得满清统治集团内部在皇位继承这件事上产生了矛盾。
在众多的亲王贝勒里面,最有竞争力的要数皇太极的十四弟睿亲王多尔衮和皇长子肃亲王豪格,这俩人在皇太极活着的时候,都是战功赫赫、地位很高权力很大的人。
多尔衮管着正白和镶白这两旗,勇猛又能打的阿济格、多铎这俩兄弟是他的坚实依靠。
不过豪格实力更强些,他是皇长子,得到了他父亲汗王的正黄和镶黄两旗的支持。另外,镶蓝旗主、皇太极的堂弟郑亲王济尔哈朗明确表示支持豪格。皇太极的长兄礼亲王代善虽说没公开表明态度,可在态度上显然偏向豪格。
双方于崇政殿在皇位归谁这事上争执不休,气氛紧张得很,都快分裂了。两黄旗的将领鳌拜、索尼等人,竟然还领着一群将军在殿外大喊:要是不立皇长子,我们情愿跟着先帝去地下!
在两黄、两红和两蓝这六旗都不支持的情况下,多尔衮只有两白旗,实力明显处于下风,他自己也清楚自立的条件还没达到。
于是他来了个以退为进,商量定了让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继承皇位,福临当时才六岁,这么做,他就能以皇叔的身份来摄政。
可豪格打仗是挺猛,可性格软弱,政治手段跟多尔衮比差远了,压根就没察觉到多尔衮留了后手,也没明确表示反对。
就这么着,1643 年 8 月,由代善操持,福临坐到了盛京笃恭殿的鹿角宝座上继承了皇位,这就是顺治。
八旗贵族为了让各方政治力量平衡些,就让济尔哈朗和多尔衮一起辅政。要知道,顺治继位是多尔衮争皇位没成功后才提出来的,这是在两黄旗大臣“佩剑向前”的那种逼人态势下没办法的选择。
所以顺治就算是皇帝,可实际上就是个没实权的君主。而济尔哈朗呢,从血缘上讲只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侄子,不是正儿八经的嫡子,而且他本人也没啥大的政治野心。
面对多尔衮那一伙的步步紧逼,济尔哈朗选择了让步,刚开始辅政就跟诸位大臣说,凡事都先向多尔衮报告,署名也把多尔衮放在前面,就这样,大清的最高权力到了多尔衮手里。
在叔父摄政王呵护笼罩下的幼帝
多尔衮之所以能把控皇权,不过是因为顺治年纪小,不能亲自理政。可顺治年纪小,不意味着心智也小,实际上他有着特别强的权力欲和远大的抱负。
有这么一件小事能体现出来,在举行登位大典之前,他从宫里坐辇去笃恭殿的时候,他的乳母因为他年纪小想一起坐辇陪着,可他拒绝道:“这不是你能坐的。”这就充分展露了不能冒犯的帝王威严。
不过那时候满洲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还不完善,亲王贝勒一起商议政事是早就定好的制度,政治方面还不太懂的福临对于多尔衮这个曾经他父亲最信任的叔父,还是挺包容的。
1644 年 3 月,李自成带领的大顺政权打下了北京,崇祯上吊死了,明朝也就完了。4 月,福临让多尔衮当上将军,把全国的兵力都派出去进军山海关,想要拿下中原。
后来,在明朝降将吴三桂的带领下,多尔衮打败了李自成。5 月,清军进了北京,过了几个月的磨合与休整,北京城的士人和百姓被安抚好了,清军也就渐渐站稳了。
9 月,顺治从盛京把都城迁到了北京,清朝就此以中原之主的姿态对全国发号施令,还分兵往西和往南去,分别把割据一方的李自成和南明政权给消灭了。
顺治进了北京以后,多尔衮特别注重对小皇帝的教导,找来好几个满汉老师,教传统的满族文化还有汉人儒家的礼仪。他跟其他王公大臣讨论政事的时候,特地让小福临在旁边听着,受点儿熏陶,增强政治方面的能力。
按常理说顺治跟多尔衮的感情应该挺好的,然而实际情况却完全不是这样,原因是多尔衮老是用训诫的样子对顺治,而不是像君臣那样正常交流。
随着顺治慢慢长大,他和多尔衮的隔阂越来越多。而且顺治长期受儒家文化影响,脑子里都是三纲五常,就更讨厌多尔衮那霸道的做派,觉得皇帝的尊严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和侵犯。
而多尔衮那一系列集权的举措更是让顺治觉得浑身不自在。
1647 年,多尔衮说济尔哈朗家府邸殿堂的台基不合规矩,还乱用铜狮、铜鹤,罚了他两千两银子,还把他辅政大臣的职务给撤了。
1648 年 3 月,就因为他私自让两蓝旗不按顺序在营前行动,把他降为多罗郡王,同时加封豫亲王多铎为辅助理政的叔德豫亲王,来填补济尔哈朗的空缺。
济尔哈朗都那样了,豪格肯定也强不到哪儿去。1648 年,豪格把大西政权的张献忠平定之后,从四川胜利归来回到京城,顺治还亲自设宴给他慰劳呢。
多尔衮怕豪格分他的权,没多久就用隐瞒部将冒功、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把豪格关进监狱。顺治把豪格当作制衡多尔衮的棋子,不同意处死豪格,可多尔衮居然私自把豪格给害死了。
对顺治来说,这分明是对皇权的明目张胆的轻视,只是当下只能忍着。而多尔衮在把济尔哈朗、豪格除掉的时候,随着他权力的变强,他的野心也慢慢露出来了。
1647 年,多尔衮拿僭越当由头责罚济尔哈朗的时候,他自己倒不用再给顺治行君臣的礼节了。
1648 年年底,多尔衮更进一步,从皇叔父摄政王变成了皇父摄政王,他所用的仪仗、音乐还有卫从人员,都开始跟皇帝一样了。
发号施令都叫下诏下旨,完全跟皇帝一个样,还任人唯亲,随意罢免和提拔官员,只要不是自己那一派的或者意见不同的,统统打压排挤。
多尔衮虽然嘴上没讲,可实际行动却表明了他对皇位有想法。
顺治觉得,多尔衮每回越界行事,都意味着自己更危险了,这个叔父不再是以前那个严厉又疼人的叔父,而是拿着锋利的刀,凶巴巴朝他逼近、想杀他的人。
清算多尔衮是重塑皇帝权威的必由之路
真是人算不如天算,1650 年的时候,多尔衮出去狩猎,不小心坠马受了伤,病情还越来越重,没多久就死了,就这么着,多尔衮又一次跟皇位擦肩而过。
多尔衮病逝的消息传到京师,整个朝廷都惊呆了。顺治心情挺复杂的,有那么一会儿他特别难过,毕竟是这位叔父把他养大的,一路护着他才有了今天,在教育他上也费了不少心思。
不过他又挺想得开,毕竟在获取权力的途中,没了最后的阻碍,往后再也没人能拦住他了。
不管咋说,多尔衮身为皇父摄政王,该有的样子还是得有。顺治立马下诏书追尊多尔衮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是成宗,丧礼按照皇帝的规格来办。
你想当皇帝,那就成全你呗,反正人都没了,好歹能得个孝顺的好名声。
接下来得把权力收归过来,多尔衮虽说没了,可他身后的两白旗势力仍在呢,再说顺治才 13 岁,距离规定亲政的年龄还差三年。
为了能早点亲政,还为了保证不再出现第二个多尔衮,他得把原来的根基彻底毁掉。
顺治先把正白旗的首领苏克萨哈提拔成议政大臣,用这个办法拉拢安抚两白旗,接着又在暗中联系多尔衮过去的政敌济尔哈朗。
由于第一代满清王公元勋大多都凋零老去了,就剩济尔哈朗还在,顺治就得依靠他的声望来彻底打压多尔衮的残余势力。
1651 年初,顺治授意济尔哈朗,济尔哈朗就拉拢那些曾被多尔衮排挤的元老,一起追究多尔衮大逆不道之类的罪责,上奏把他的爵位给削掉了。
顺治就势而为,一边严令追查,一边恢复两黄旗、两红旗贵族的地位,谁都看得出来,这就是纯粹的政治追杀。
苏克萨哈等人一瞅情况不妙,纷纷反水,主动揭露多尔衮的罪行,多尔衮的一些亲信也纷纷被关进监狱、被革职,他花费多年培养的势力一下子就垮了。
没多久顺治就正式指出了多尔衮十四条罪行,把所有封赐都给追回了,还毁了他的墓挖了他的尸。在鞭尸的时候,顺治先让人拿棍子打,后来觉得不解气,又自己拿起鞭子抽,多尔衮这下被彻底清算啦。
同时呢,顺治为了表示对济尔哈朗的感谢,就把他晋封为叔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也就成了清朝历史上除了多尔衮之外,唯一的“叔王”。
不过这时候的济尔哈朗已经很老啦,只是给顺治在政治上帮帮忙,跟多尔衮的权势比起来,那差得太远啦。顺治靠着清算多尔衮,才摆脱了傀儡的身份,重新树立起皇帝的权威,能够自己说了算。
小记
顺治的知名度比不上他的后辈们,好像也没啥特别出色的政绩,可他开启了君主权力集中这一先河。
除了清算多尔衮之外,他不让诸王、贝勒、贝子管六部的事儿了,也不再只有满臣能奏事,还告诫宦官不许干预政事,设定太监最高级别不过四品。顺治的这一连串集权手段,给康熙能顺利执政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