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等名人是否美化了阿斯伯格综合征?
马斯克等名人是否美化了阿斯伯格综合征?
近期,关于阿斯伯格综合征的讨论热度持续攀升,甚至有人戏称“似乎每个人都带有点阿斯伯格的影子”。然而,面对这一现象,我们更应当以科学的态度去审视阿斯伯格综合征:其诊断标准、症状特征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影响,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理性对待。
“阿斯伯格”从哪里来?
奥地利儿科医生汉斯-阿斯伯格在1944年发表了一篇题为《Die “Autistischen Psychopathen” im Kindesalter》的论文,其中首次详细记录了某类儿童患者所表现出的非语言交流障碍症状。
在这篇论文中,他详细描述了包括弗里茨、哈罗、恩斯特和赫尔穆特在内的几位孩子的家庭背景、临床表现、智力测试结果以及他们异于常人的行为特征。
奥地利儿科医师 汉斯-阿斯伯格
这些病例中的孩子们年龄相对较大,且具备语言能力,但都展现出了显著的社交困难。他们往往专注于自己强烈追求的狭窄兴趣,难以与同龄人或他人建立正常的社交关系。
直到1981年,英国精神病学者洛娜·温(Lorna Wing)提出了“自闭症谱系障碍”的概念,并将阿斯伯格的这些发现归类为自闭症谱系中的一部分,正式命名为“阿斯伯格综合征”。这类患者普遍面临着向他人表达情感和需求的困难,难以理解对方的思想,存在显著的社交障碍,但通常没有智力发育迟缓的现象。
1994年,阿斯伯格综合征首次被正式纳入DSM手册,但自此之后,在自闭症诊疗领域,包括门诊实践中,其定义和诊断一直备受争议。
到了2013年,随着DSM 5的发布,阿斯伯格综合征作为一个独立的诊断条目被取消,这成为当前争议的焦点。DSM 5中将自闭症谱系障碍作为一个更为宽泛的分类,不再细分出阿斯伯格综合征或DSM 4中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等。
自闭症谱系障碍并非单一明确的疾病,而是一类具有共同特征的症状学疾患。需要根据孩子的行为表现进行诊断,但背后的成因复杂多样。
马斯克在一场发布会中突然起舞
其核心症状主要包括显著的社交障碍、狭隘的兴趣爱好以及重复刻板的行为。在临床实践中,会对这些孩子进行分度,包括典型的或称为经典的自闭症,以及低功能、中度和高功能的不同程度。
值得注意的是,经典或典型自闭症的孩子并不一定就是低功能。每个孩子的表现都是独特的,需要我们进行细致的评估和个性化的治疗。
阿斯伯格和自闭症的区别
尽管某些孩子的症状典型,但功能水平的高低并不总是与症状直接相关。在医学领域,界定功能的高低与孩子的认知水平有一定关联,但这并非唯一标准。
对于自闭症的诊断,仅凭认知来评判显然不够全面。然而,目前医疗界尚未有更为完善的评价标准,需从更多维度来评估孩子的状态。认知水平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在评估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并非唯一决定因素。
当孩子的认知水平通过康复干预得到提升,或本身就不严重,IQ达到70-75分以上时,倾向于将其诊断为高功能自闭症。
阿斯伯格综合征与高功能自闭症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许多典型自闭症患儿就诊时的主要表现是语言沟通障碍,如不说话或说话少。而阿斯伯格患儿在幼年时期的语言发展基本正常,往往在进入学龄前期或成年后才被识别出可能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
阿斯伯格人群在语言方面并无显著落后,其认知智商通常正常,甚至可能超常。这些孩子常被描述为“天赋异禀”,在某一特定领域展现出超乎同龄人的特长。然而,也需要认识到,非阿斯伯格人群中同样存在普通人与天赋异禀的人,因此,在评价阿斯伯格群体时,应警惕“幸存者偏差”。
阿斯伯格患儿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社交障碍。与典型自闭症患儿缺乏社交动机不同,阿斯伯格患儿通常有强烈的交流意愿,但方式方法可能不当。他们愿意与他人沟通和交流,但往往难以掌握合适的分寸,这与高功能自闭症有所不同。
在我国医疗领域,对于阿斯伯格的诊断仍存在争议。部分专家认为将阿斯伯格诊断取消,仅纳入孤独症谱系障碍中并不合适,因为阿斯伯格患儿有其独特的特点。然而,从自闭症谱系障碍的核心症状来看,无论是缺乏社交欲望还是社交方式不当,都属于社交障碍的范畴。
在《生活大爆炸》中,谢耳朵所展现的刻板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阿斯伯格患儿虽然在某些领域表现出超常的才能,但他们的兴趣爱好往往较为狭窄,通常对自然科学或人文历史有特别浓厚的兴趣。
我们时常会遇见这样的孩子,一旦话题转向普通的人际交流,他们可能难以深入,但一旦谈及虫洞、地震、龙卷风或是恐龙等特定领域,他们便能滔滔不绝,展现出对兴趣话题的独到见解和热情。这种兴趣爱好的局限性,实际上与自闭症谱系障碍中的某些核心特征相吻合,因此在诊断上常常引发争议。
不论是阿斯伯格综合征,还是高功能或中低功能的孩子,他们的社交障碍都可能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即使孩子被诊断为阿斯伯格,家长也不能因此掉以轻心,仍需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值得注意的是,高功能孤独症和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孩子,其症状相对较轻,这往往导致他们的就诊年龄比典型或中低程度的自闭症孩子要晚一些。典型自闭症的孩子通常在2-3岁时被诊断,而高功能及阿斯伯格的孩子则可能到学龄前甚至小学阶段才被识别。这些孩子已经逐渐从家庭环境步入了更为复杂的集体生活,如幼儿园和学校。
在家庭环境中,这些孩子的社会适应性可能看起来尚可,因为家长通常对他们有足够的包容和理解。此外,他们可能还具备超常的机械记忆能力,如通过网络自主学习,无需家长过多指导。
我们在过往的文章里讲到一个案例,一个家长带着孩子因为某种行为问题去医院就诊,一位5岁的孩子因淘气、上课不专心被老师和家长怀疑为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在进一步评估后,会发现这个孩子其实在数学计算方面表现出色,甚至能讲解复杂的计算过程,他对感兴趣的事物有着强烈的专注力。最终,医生与家长沟通后会认为孩子更可能属于自闭症谱系障碍。
当家长听到这个诊断时,往往难以接受,因为他们觉得孩子非常聪明,不可能患有这样的疾病。但随着家长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他们逐渐理解了孩子的状况。这提醒我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提高公众对疾病的认知和了解至关重要。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科普宣传,让更多的家长和老师关注并理解这些疾病。
有趣的是,每年春季和秋季开学后,医院的科室都会变得特别忙碌,因为很多老师会注意到孩子的异常行为,并建议家长带孩子来医院就诊。这既体现了老师对孩子行为观察的敏感性,也反映了我们社会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度正在不断提高。
阿斯伯格的“名人效应”
在《天才基因:阿斯伯格征天才如何改变世界》一书中,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学院的精神病学教授迈克尔·菲茨杰拉德揭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众多在人类历史中留下深刻印记的名人大家,实际上可能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通过对数千名患者与名人的生平事迹、生活细节的细致对比,菲茨杰拉德提出了许多名人表现出显著阿斯伯格综合征特征的观点。
以牛顿为例,这位科学巨匠的生平资料被菲茨杰拉德深入剖析。牛顿展现出了不擅长社交沟通的特点,对任何形式的批判和质疑都显得异常敏感,甚至在亲人面前也常因无法控制情绪而暴躁。他的兴趣极为狭窄但专注,对科学和炼金术的热爱几乎达到了无视外界的程度,这种狂热远超过了他对情感的追求,这或许也是他终身未婚的一个原因。
在现实中,也有像“谢耳朵”这样的角色,他们坦然地以自我为中心,社交能力有限,难以与他人共情。他们对自己的言行可能给他人带来的尴尬毫无察觉,如拒绝与他人触碰,即使是礼节性的握手也需要垫上纸巾。他们拥有许多不可动摇的刻板习惯,如周一必吃麦片、周五必洗衣服、敲门必须敲三下等。
菲茨杰拉德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除了语言和行动方面缺乏直接的资料佐证,牛顿的几乎所有方面都符合阿斯伯格综合征的诊断标准。”这份“阿斯伯格名人清单”上,不仅有牛顿,还有美国第三任总统杰斐逊、英国知名政治家丘吉尔、音乐天才莫扎特、美国作家海明威等历史名人。
然而,给名人传记“问诊”的做法或许存在争议。但在当代社会,确实有一些名人公开承认自己可能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例如我们前面讲到的马斯克,他曾坦言:“我重新发明了电动车,准备用火箭把人送上火星,你觉得我是个普通的正常人吗?”
普通人的中的阿斯伯格
接下来我们分享一个孩子的案例。这位小朋友在学校频繁与同学发生冲突,上课时注意力难以集中,时常离开座位。起初,这些行为容易让人联想到多动症,但深入观察后发现,他更多面临的是社交难题。
举例来说,一旦有其他同学对他的物品表示兴趣,他会立刻反应过度,认为对方意图不轨。如别人只是看了一眼他的卷尺,他会立即拿走对方的笔袋;稍有身体接触,他就可能认为受到攻击,进而产生攻击性行为。这种敏感和冲动使他在课堂上难以保持平静,一旦生气,便需要数小时才能平复。
他的学习习惯也与众不同,如描红一页纸可能需要五个小时,因为只要写得稍有不满,他就会从头开始。第一次学校考试时,他因对第一道题不满意而拒绝继续作答。
在与他交流时,你会发现他的语言风格较为书面化,像是直接从书本上搬来的。但当你提及他热爱的恐龙时,他立即滔滔不绝地分享相关知识。
经过评估,他的言语IQ高达115分,操作量表为86分,全量表为102分,表明他的智力水平基本正常。但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言语智商明显高于操作智商,这是阿斯伯格综合征孩子的一个常见特点。
此外,他在运动协调方面也存在困难,如跳绳等基本技能掌握缓慢。最初,并未直接诊断为阿斯伯格综合征,而是认为他更多地表现出多动和冲动的倾向。然而,经过数年的观察,最终修正了诊断,确定他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并伴随一定程度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幸运的是,这位小朋友的母亲对他的引导和干预非常到位。如今,他即将进入青春期,情绪和行为问题并未显著加剧。在了解到他的情况后,老师们也给予了更多的包容和理解。
对于高功能或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孩子,家长在促进他们认知功能提升的同时,更要关注其社交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一个孩子的智力水平虽然重要,但如何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特别是社交环境中,同样关键。
例如,一个高功能的孩子在家庭中可能表现良好,但一旦进入更为复杂的集体环境,如幼儿园或学校,他们可能会因为无法适应而产生行为问题。这时,家长和老师的引导和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建议家长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游戏、绘本演绎等方式,提前模拟孩子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帮助他们逐步适应集体生活。这样,孩子们不仅能提升自己的社交技能,还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享受快乐的成长过程。
同时,网友也分享了自己孩子的阿斯经历——
网友安安倾诉道:“她总是难以恢复平静,总是情绪失控,怒吼和颤抖成为了她生活的常态。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工作单位,都无法避免这种歇斯底里的状态。”
网友晓庄分享说:“我家有个被确诊为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孩子,现在刚上一年级。他虽然不常听课,但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然而,他的言行举止却常常让老师和家长感到头疼。他爱与人争执,喜欢随意涂鸦。
尽管我们尝试用正能量和比较法来引导他,他也能够逐渐接受并改正,但行为问题仍然像水面下的瓢瓜,刚按下这个,另一个又浮起来。我每天都提心吊胆,生怕接到老师打来的投诉电话。”
我们该如何对待阿斯伯格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下属的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和中风研究所深入研究发现,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儿童在肢体协调方面普遍面临挑战。他们可能难以驾驭自行车、正常攀爬,甚至在走路时表现出一种僵硬或一蹦一跳的步态。
在情感和社交领域,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虽然不排斥社交,但往往缺乏必要的“技能点”来准确理解和应对社交情境。他们可能难以察觉到自己的言行对他人情感的影响,因此在与同龄人交流时,常常给人留下“过度自我”、“缺乏同理心”或“不解风情”的印象。由于他们倾向于沉浸于自己的兴趣中,这种特质在日常交往中可能导致他们被孤立。
近年来,阿斯伯格综合征在大众文化的渲染下,常被误称为“天才病”,吸引了众多人的关注,甚至有人误将自身症状与之对号入座,但这种观念实为误解。
阿斯伯格综合征是一种真实的疾病,其患者往往在情感生活上面临着比普通人更为严峻的挑战。如何为这些孩子提供有效的教育支持,帮助他们正常上学、享受阅读的乐趣,以及最终成功地融入社会,已成为我们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这条道路漫长而充满挑战,但每一步都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