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中国文化的精神
许倬云:中国文化的精神
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的《中国文化的精神》一书,从普通民众的处世观念和人格心态入手,深入探讨了中国文化的本质和特点。该书通过十个章节,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自然观等,涉及历史、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解题
复杂的历史变奏
本书讨论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所以分成十章,从各个角度讨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由于章节繁多,而且各章之间互相关联,无法完全切断,读者阅读时可能会产生混乱之感。这个解题,只是提出线索,帮助读者理解各章之间的关系以及整本书的总体面貌。
在前言中,我先提到冯友兰和费孝通两位先生曾经就这个题目所做的努力。冯先生写作“贞元六书”,目的是在抗战结束后的大乱之余,努力尝试建构一个中国人在现代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的工作,是以哲学家的角度处理中国的思想史,及由此延伸出来的新观念。费先生的工作,则是从社会学的田野考察,呈现中国人的社区、社群这两个结构,并思考其如何结合成一个共同体。我的尝试,则是从他们二位先生的基础上出发,希望能够厘清从传统延续到今天,一般中国人对于宇宙、人生和自然所持有的观念。这些观念,也就会影响他们安身立命、处事做人的原则。我从普通民众的角度来看这些问题,当然与哲学家、思想家、宗教家们自上而下精微细密的讨论有所不同。庶民所持的精神生活观念笼统地继承了传统,在继承到实践之间,他们会有所拣选,也有所阐释。庶民所持有的观念,与学者高头讲章的精微细密不能同日而语。但这些笼统的原则却结合成了一个整体。庶民间相互传授和解释的文化,具体而深入地影响了中国大部分老百姓,影响到他们所理解的自身与自然的关系,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第一章中,我着重阐述了中国人的生活,他们在天地自然这个大时空中的生活节律,及其与我们的文化、文学等各方面的关系。这构成了理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宏观背景。
在第二章里,我提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是围绕着作为“人”的观念来展开的。中国文化传统的这一角度,的确与犹太—基督教系统的西方文化以“神”为主的取向大相径庭。从这个角度,我希望读者也同时看到,第三章的“传说”部分与第二章也有相当密切的关系。中国传说中的创世纪—盘古开天地,那是宇宙自发自成的过程,并没有一个超越其上的造物主。盘古本身的肢体化为山川河流,盘古顶开的天和地,就是苍天和大地。盘古并没有被创造,也没有在宇宙出现以后继续管理和支配宇宙。宇宙的创造者和宇宙本身是一体的,中国和西方的这一点歧异,决定了两个文化系统里处世、为人、安身立命的立足点都有所不同 :中国是以“人”为主体,犹太—基督教系统则是以“神”为主体。
第二章和第三章,讨论到中国人的宇宙观。这宇宙观始于春秋时代,即所谓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将自然崇拜和祖灵崇拜结合为一,也就是将自然人生合组为一个空间系统,从上有天、地、日、月延伸到人间,然后又深入到人体内部,建构一个四个层次的大网络。在时间上,将过去和现在以及人生的生前和死后,建构为一个不断流变的过程。空间和时间配合为一巨大的系统,其中各个部分则有多元性的互动;多元的成分之间,既有结构中各个层次的互动,也有特别标出的若干因素——例如阴阳、五行等个别的变数,将广宇长宙看作一个各部分和各因素互动的秩序。
第四章讨论互动秩序中,永远在变动、由变动趋于均衡的宇宙—本体就是过程,过程也就是本体,二者无法分割。配合着第三章所说,其中许多变数,与这一章讨论的变化之中每一阶段形成的平衡状态都是一时的;变量之间,每一个项目不能过强,也不能过弱。同样,变化不断地进行,每个阶段的停格也不能停留太久。于是稳定和僵固之间,变动与活力之间,都有一定的时间限制,没有永恒存在的形态,也不能无所趋向地永远变化。第四章和第五章,其陈述的观念都直接地反映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所以在第四章中,我以饮食、医药等多元配合的存在作为例证。在第五章中,则以八卦、奇门、命相、风水等来解读中国人的行为—他们以这些类科学或是拟科学的思考,设法在人与自然之间取得一些“人”的主动权。
第六章和前面的第一章,都讨论到生命本身及其存在和运行的意义。第六章中的重点是将生命看作许多个体生命,从父母生我开始,直至自己身故,延伸进入另外一个世界——那个死亡后的世界,其实还是这个现实世界的延续:这是线性时间轴的意义。而在第一章讨论美学的部分,则着重于自然空间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二者彼此的契合与呼应。农业文化的生产过程必须与季节同步,也必须与自然环境相匹配。既然人与自然彼此密切相关,于是在传说方面,宇宙万物都可以有生命。山神水怪、蛇精狐仙等都是人的翻版,在吸收天地的精华后,他们都能够转化为人身。
第七章和第八章,也是互相关联的两个部分。第七章讨论的是今天中国人的社会——以我所熟悉的台湾社会作为例证,陈述常民在祭祀活动中表现出的对各种自然现象的认知。过去有功德于人间的人物,都成为密切相关的崇拜对象。第八章的主题则是厘清建制性宗教—儒、道、佛这几个思想系统,以及其中的一些个别教派—它们如何互相影响、互相调节,以及不断地吸收其他信仰因素。例如,三世的观念、救赎与启示的观念,最后则融入今天台湾和香港社会中,成为中国老百姓实践的俗世信仰的一部分。
第九章是从战前中国的传统社会切入,探讨人们如何处理社区、社群中的种种事务,俾使彼此能够互助、照应,救济不足,以保持社群的长期稳定。经由中国人共同持有的价值观,基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能够使得我们将自己的人生价值,落实到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密切、和谐的融合这一具体行为之中。
最后一章,则是从传说和美学延伸为对小说的讨论。这一章的内容,与本书所谓常民信仰的基本立场略有不同。小说是由个别作者撰写的作品,虽然这些作者未必都属于知识阶层的精英,但终究还是以他个人的角度看世界、看人生,看人间的百态。他们的观点和论述,毋宁是他们自己专有的,并不一定全部是普通民众所共有。为此,我尽量选择比较通俗的作品,如《水浒传》《三国演义》和种种公案小说,以及已经融入戏剧和常识的一些名著。我所选的这些个例,都是已经在中国文化中长久流传的作品,读者众多。其通俗的部分,也可以当作常民文化的共同资产了。虽然这一部分与前面各章的性质略有歧异—其所理解的中国文化的特色多少属于著者个人,但终究也已是大家共有的成分了。
至于后言,我的想法是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深受以西方文化为主轴的现代文明影响,却又依然置身西方文化之外。今天,欧美现代文明本身正处于剧变的前夜。他们面临的问题,例如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人与自然之间的分割……凡此种种危机,如果从源头看,西方文明本身很难有解除这些困境的资源。于是,在后言之中,总结了本书各章所陈述的现象 ;同时提出 :中国文化以人为主体的特性,以及人与自然密切相关的依附关系,也许可以当作他山之石。将中国常民文化的特色,融入现代文明之中,或可匡救现代文明。区区管见,能否有用?然而,至少许此宏愿,犹如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得失不在计较。
【编辑推荐】
1.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中国三部曲”压轴之作
继《万古江河》《说中国》之后,又一部探索中国文化基底的重 磅之作,承续冯友兰、钱穆对中国文化的温情,直述中国人的文化内核。
2.小说,神鬼,卜卦,中医……从“民间文本”发掘亿万百姓日常生活的中国文化
文化有“大传统”与“小传统”之分,以往对中国文化的阐述,大都从儒道佛经典的“大传统”层面讨论,而这本书从一般普通民众的处世观念和不自觉的人格心态入手,考察百姓日常生活形态中的中国文化,发掘中国文化的本相。
3.余英时郑重推荐 许纪霖长文导读
余英时认为这本书“有力地表达了一位当代仁者悲天悯人的呼声”,所以称本书为“明道”与“救世”之作。书中收录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许纪霖教授的五千字长文导读,便于读者理解全书宗旨。
【内容简介】
小说,神鬼,卜卦,中医,文物,传说,祭祀,神话……文化有“大传统”与“小传统”之分,以往对中国文化的阐述,大都从儒道佛经典的“大传统”层面检讨,然而,许倬云从普通民众安身立命的处世观念出发,从“小传统”进入,考察日常生活形态中的中国文化。社会史、考古学的知识,和饱满的生活实感,让他得以在多种民间文本中自由行走,厘清从传统到今天,中国普通民众对宇宙、人生和自然所持有的观念,展示一个活生生、日常、接地气的中国文化。
【作者简介】
许倬云,1930 年生于江苏无锡,1962 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其间多次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美国杜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1986 年荣任美国人文学社荣誉会士。代表作有《西周史》《汉代农业》《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万古江河》《中国文化的精神》《说中国》《许倬云观世变》《许倬云问学记》《历史大脉络》等。
【目录】
导 读 生活肌肤中的中国文化 / 许纪霖 / i
解 题 复杂的历史变奏 / 001
前 言 寻找中国文化的精神 / 007
第一章 时空中的生活美学 / 019
第二章 天地人神的世界 / 035
第三章 神鬼故事的传说 / 051
第四章 多元互动的秩序 / 073
第五章 永远变化的宇宙 / 093
第六章 生命存在的意义 / 123
第七章 守护人间的众神 / 147
第八章 世俗化的宗教 / 175
第九章 共生共存的人际网络 / 203
第十章 小说传达的境界 / 221
后 言 中国文化的新生 / 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