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藤子老师笔下的二战
也谈藤子老师笔下的二战
藤子·F·不二雄是日本著名的漫画家,创作了《哆啦A梦》等经典作品。在他的众多作品中,有一些涉及二战题材,通过不同角度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本文将深入分析藤子老师在这些作品中对二战的描绘和反思。
标题有“也谈”二字,是因为“哆啦A梦的壁橱”在前几年曾写过一篇同题材的文章《藤子·F·不二雄笔下的二战》:点击观看
壁橱君把主要的篇章都整理出来了,这篇文章有很强的参考性,不过我认为壁橱君少收录了一个重要的故事《学校黑暗地带》,虽然这个故事并非直接发生在二战,但却很能体现藤子老师对二战时日本为什么走向失控的一些看法。
因为壁橱君本身的文章就已经写得很好,所以我尽量不和他重复,只试着对原文作一下补充。
藤子老师其实并没有多少完全以二战本身为主题的作品,而他的观点往往只是寥寥几句台词就非常犀利,不需要费太多唇舌,相较之下,很多作者啰哩吧嗦了两小时甚至几十集都没好好讲清问题。
而更难得的是,藤子老师的每部二战作品,侧重点都有所不同,没有过多的重复,更没有一味局限于表现日本人在战争中的伤痛。
对于这一题材,相信很多人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画面,大概就是《哆啦A梦》的《大象与叔叔》这一集,大雄和哆啦A梦面对日本军官笑着说“日本战败了”、然后这两个二货因此被军官气得拿刀追杀的名场面。
这一集被大雄和哆啦A梦救下的大象,在历史上是被毒死了,藤子老师试图在故事中弥补这一遗憾,而该故事在2017年第三度被改编成动画版时,追加了一段追杀大雄和哆啦A梦的日本军官最后被大象救下的情节,死里逃生后的军官因此被唤回了人性,开始反省自己迷失在战争泥潭中。
2017版《大象与叔叔》上映时,有日本网友吐槽说“怎么由胖子(哆啦A梦)和男孩(大雄)带来了日本战败的消息……”,不过我认为这只是个巧合而已,广岛和长崎原爆终究是人间悲剧,藤子老师有很强的左翼倾向,应该不会调侃这一惨剧(然而我真的看过有导演拿这事开刷的,就是今村昌平执导的《肝脏大夫》,整部影片都充满了黑色幽默)。
这其实不是藤子唯一一次拿日本战败话题开刷,在《时光巡逻队(T.P时光特警)》的《战场美少女》这一集,同样有两个二货对日本士兵说了这样的话、然后同样被对方气得拿刀追杀,这次带来日本战败消息的,是美国人莉姆和日本人阿凡……
这个日本士兵因为迷信皇国教育而当起了神风特攻队员,任务失败后原本打算切腹自尽,并对试图阻止自己自杀的救命恩人莉姆和阿凡挥刀相向,还想对美军来一次“万岁冲锋”结束自己的一生,但经过女友的劝说后放下了武器向美军投降,最后回归普通人的生活,亲情和爱情战胜了军囯主义。
在《时光巡逻队》故事中,男主阿凡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帮助二战结束后的一个日本士兵和母亲团聚,这集没有对战争背景进行深入描写,只是从人文主义的角度讲述和平的可贵。
我看过几十部日本拍的二战片,应该说这一集的故事,才是日本二战片的主旋律,对日本二战自身进行强烈批判、或辩护,这两者其实都是少数,自我舔伤的题材才是在日本二战片中数量最多的。
同样以展示日本自身在战争中的伤痛的,还有《异色短篇》的《思乡的老人》,讲述一个日本士兵因为参战离开了家人和恋人,但战争结束回国后懊悔不已,可惜他再也没有机会弥补这份遗憾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故事的主角部分原型参考了小野田宽郎,他于二战结束后在菲律宾丛林继续打了29年的游击战,直到1974年才投降,因而被称为“最后的日本兵”。这29年间他完全生活在信息茧房里,对日本还未战败一事深信不疑。他的故事后来被法国拍成电影《一万个丛林夜》。
还有另一个故事的主角也是以小野田宽郎为原型,这就是《超能力魔美》的《生存意义》这集登场的老人横泽。在故事中横泽回到故乡后已经物是人非,家乡被毁于一旦,面对此景横泽已经找不到生存意义,最后魔美让他在梦中看到了已故的母亲,从而帮助他走出心灵的创伤。
在《思乡的老人》和《生存意义》这两个故事中,藤子老师都对小野田给予了同情,认为他是军国主义洗脑的受害者,不过现实中的小野田更加复杂,他的后半生并没有像藤子老师想像的那样放下过去迎接新人生,而是一直活在了二战的阴影里,并没有从战争中走出来,经常去参加日本右翼组织的“爱囯主义”活动,也经常在军歌中流泪,他很不满战后日本的和平新宪法,无法理解新一代日本青年普遍的反战情绪,认为自己作为军人只是执行命令、不必为战争中平民的伤亡负责。另一方面,他又将自己的100多万日元存款捐给了菲律宾,还将自己的野外求生知识教给人们,可以看出这人也许本性不坏,但正如汉娜·阿伦特所说的,这种人是“平庸之恶”。
不知是不是藤子老师后来对小野田改变了看法,《魔美》动画化后,《生存意义》这一集的主人公横泽的身份,被改成一起冤案的受害者。横泽在动画版显得更加悲情和无辜,剧组借此提醒观众对冤狱受害者多一份关注。
以上几个故事主要是表现战争给日本人带来的创伤,通过强调战争的“害己性”告诉观众和平生活的可贵。但藤子老师并没有一味渲染日本人是战争的受害者(特别是美军袭击下的受害者),接下来要提到的几部作品,就是反映日本人在军国主义时代的迷失。
首先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哆啦A梦》的《像白百合一样的女孩》这一集,大家往往只记住了女装大佬大雄,但却忽略了背后的残酷背景,在令人窒息的军国主义教育下,不堪体罚和大人冷漠的大助,曾一度萌生了自杀的念头,这才引起了大雄女装救父的情节……
《异色短篇集》里的《后町小巷电影院》这集,主人公去一家破旧电影院看了两部低成本烂片,其中第二部电影是恶搞自《星球大战》,不过实际剧情明显还恶搞了60年代右翼团体拍的那些二战片,比如我们熟悉的《好,很有精神!》……哦不对,是《啊,海军》,还有《山本五十六》、《太平洋之岚》等等,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不过除了个别作品,大多票房不怎么样,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关注度,反而在引进中国配音后圈了一波另类爱好者,我想其中的原因是除去其二战背景,这些作品大多可以看成普通的军人励志片。
在我接触的若干部右翼倾向的作品中,真正明目张胆地说二战日本没有错、侵略有理的,几乎没有,绝大多数右翼片通常都是避开二战的是非,“敌人”通常毫无存在感,剧情往往重点强调军人为国牺牲的价值。“右翼”也不等于“仇华”,甚至有些右翼作品,对英勇作战的中国军人同样会给予赞美,比如《啊,陆军隼战斗队》,里面主人公的朋友就是一个中国飞行员,在日本受到歧视,但与主人公结下跨国友谊,中日战争爆发后,两人为了各自的祖国而战。
由于要还原二战的情况,右翼片通常是以主人公最后“壮烈牺牲”为结局,藤子老师恶搞的《星球大战》最后也是风暴兵为了“大宇宙共荣圈”开起飞机展开神风特攻BOM,在电影院看到这一幕的主人公,只心疼自己把350日元花在了两部烂片上……
《异色短篇》里还有一个以二战为题材的架空故事《超级兵器格一号》,标题中的“格”就是“格列佛”,就是取自我们所熟知的《小人国历险记》里的“巨人”格列佛,也是本篇主人公的名字,他是一名体积远比地球人庞大的外星人。
这个故事简直是黑暗版的《宇宙开拓史》+黑暗版的《宇宙小战争》,日军通过翻译官对落难的格列佛进行军国主义洗脑,往他脑海里灌输各种法西斯教育知识,受到蛊惑的格列佛于是被收编为日本皇军的一员,然后替日军一路爆打米帝,最终还让米帝吃了那颗原本要扔在广岛的篮球,于是太阳旗飘扬在了华盛顿和纽约,大日本帝囯在这个平行世界里打赢了二战,总之赢麻了、还赢两次,一次赢了美国,一次赢了主角。
因为随之而来的,就是日军对主人公格列佛的过河拆桥,一方面害怕他作为巨人的力量,一方面又嫌他浪费食物,所以命令翻译官给他下毒,但在多日的相处中,翻译官对格列佛产生了友情,于是道出了实情并请求原谅……
然而接下来最震撼的一幕出现了,得知自己被日本人忘恩负义的格列佛,非但没有震怒,也没有乘上早已修好的飞船返回母星,而是试图将毒药放进自己的嘴巴里,用自己的生命来表达“为国尽忠”……
为什么格列佛身为能够“一拳一个地球佬”的外星巨人,却轻易地被“小小的日军”给洗脑了呢?我想这其中最需要思考的,就是:什么是军国主义?
是人就会有精神需求,而有精神需求,就会有被骗子和邪教趁虚而入的空间。当一个人成为了邪教的信徒,他不会感到痛苦,相反,会很快乐、很有归属感。邪教徒从来不会觉得自己是在做坏事和伤害别人,而是会正义感和道德感爆棚,觉得自己掌握了真理,而军国主义,就是由国家组织的邪教。身处军国主义这个大邪教之中的人们,同样会很快乐、很有归属感,尤其当军国主义伴随着诸如“爱国”、“战斗”、“牺牲”、“集体荣誉感”、“民族自豪感”……这些美丽的字眼时,更是让人陶醉其中、难以自拔。
二战时的日本人和德国人,并没有觉得自己是在搞大屠杀和侵略,而是觉得自己在到处解放,使命感十足,因此,日本把侵略战争称为“大东亚共荣圈”,大家一起荣耀。
有一部叫《星间大桥》的反战漫画,很推荐大家看一下。这个故事里的女主角是个心地善良的日本女孩,并爱上了一个中国男孩。一方面,她同情中国人的遭遇,但另一方面,学校里的爱囯主义教育却让她萌生了自豪感,她明白老师们正在往她脑袋里塞洗脑教育,但她无法抑制这一自豪感……
而田中芳树也在《银河英雄传说》里借杨威利之口说道:「一旦国家成为主体,不论多么丑恶、多么卑劣、多么残暴的行为都将轻易地为人接受。所有侵略、屠杀、人体实验的罪孽,都可以一句『这都是为了国家』说明一切,甚至有时还因而大受赞赏。批判这种行径的人反而被扣上『侮辱祖国』的罪名,挞伐谴责的声浪也四方交逼而至。」
那么,格列佛又有什么精神需求呢?其实藤子在故事中反复几次给出了答案:他无比在意自己的身高问题(但不知为什么,好像很少有网友讨论到这点)。
格列佛对“地球佬”而言是个强大的外星巨人,但他在自己的星球上,肯定只是个经常被嘲笑、被捉弄、被看不起的卢瑟,他在自己的母星里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但是在地球的日本,大家都需要他,都觉得他很厉害,日本军部的一句“帝囯中最大的军人”就让他笑开了花,并反复要求翻译官把包含“最大”的这一句多念几遍。
从随后的剧情我们可以看到,格列佛的船早就修理得差不多了,他完全可以返回自己的母星,但他没有回家,而是渴望成为大日本帝囯的人民,在这个让他快乐无比的邪教团体中,他找到了在母星所没有的归属感,哪怕最后是被日本人出卖,也是建立在日本人觉得他“很了不起”这个基础上,所以最后他宁愿吞下毒药来为这个邪教、这份“荣誉”献身,而不愿意回到让他变回凡人和卢瑟的母星去。
然而,就在格列佛准备吞药自杀的时候,外星同伴赶过来了,在他们一声声无比刺耳的“矮冬瓜”中,格列佛面如死灰……
毫无疑问,《超级兵器格一号》是一个值得反复观看和思考的短篇,这个故事和《像白百合一样的女孩》以及《后町小巷电影院》对军国主义进行了不同方向的描写。不过,还有一个故事我认为非常重要、很能反映藤子老师的价值观,这就是《超能力魔美》里的《学校黑暗地带》这一集(可惜之前壁橱君的那篇文章没有收录)。
这个故事并不是二战题材,而是讲述学校霸凌,但却更尖锐地描写了军国主义的残暴,并强调坏人之所以能够得逞,就是因为好人保持沉默。普通日本人对二战的爆发是有责任的,在无数勇敢起来反战的日本人被逮捕、拷问、处死之后,多数人的沉默,就是在向施暴者低头,宣告了军国主义的胜利,从而使日本走向了失控的不归路。
以上篇章主要从日本自身思考战争,反映战争和军国主义对日本人的摧残,但还有一个故事提及了二战时日军的恶行,这就是同样来自《魔美》里的《传递回忆的鸽子》。
这集提到了日军虐杀战俘和人体实验的事,还提到魔美的爷爷因为是法国人而在二战时受到歧视。当然,这集同样有描述军国主义的内容,比如魔美的爸爸在二战时被迫进行刺刀训练,模拟怎样刺杀“美英鬼畜”。受不了这一切的爸爸最后逃走了,并被一个美军飞行员救下。这个飞行员原本是前来轰炸东京的,但被击落,后来得到一个日本男孩的帮助得以熬到战争结束,三人后来成为了朋友。脱下军装的美国人和日本人并没有区别,大家都只是普通人,真正将原本互不认识、甚至无冤无仇的彼此变成“仇人”的,是政府的洗脑和仇恨教育,而一旦跳出这种狭隘的偏见,莉姆和阿凡可以成为朋友,大雄和莉露露也可以成为朋友。
北条司的《那年的夏天和笛子》也同样是以美军飞行员和日本男孩的友情为主题,但故事走向就悲凉了很多,可以说是同一种故事的两种结果。
《传递回忆的鸽子》和《像白百合一样的女孩》这两个故事里,主人公的父亲小时候都曾在二战时为了躲避美军空袭而逃往乡下种地。另一位藤子老师——安孙子素雄(藤子A)创作过一部叫《少年时代》的漫画,同样以这一题材为背景。然而,在这个表面远离战火的乡下,孩子们之间却上演了一场又一场残酷的权力斗争,期间少不了各种争抢、压迫、霸凌……而身份卑微的穷孩子只能被裹挟着站队,向某一时刻的胜利者表忠诚,没有自己选择命运的权利,这也是对二战时日本人精神面貌的一种隐喻。故事结尾时,有人听到日本战败的消息后说了句“虽然输了,但总算是结束了”,这句话或许道出了普通日本人的一种心声吧。
可以说藤子老师的二战作品虽然数量不多、篇幅也不长、大多也没有直接描写二战本身,但视角广阔、话题也很尖锐,无论是批判战争残酷、还是强调和平生活的可贵、亦或反思军国主义洗脑教育……各方面的内容都涉及到了。我看过不少日本人创作的二战作品,包括电影、动画、漫画、小说……之类,而在这么多作品里,藤子老师的这些短篇给我留下了相当的印象。
PS:最后,我推荐大家看一部叫《此时此刻的我》的动画,里边就有大量的情节呈现军国主义的特征,也是影射了二战时日本。这部作品深刻地演绎了军国主义车轮下人们的遭遇,无论是被这套价值观培育出来的士兵、还是遭到这些士兵压迫的平民,都只是时代的炮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