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螵蛸的功效与作用
桑螵蛸的功效与作用
桑螵蛸是一味常用的中药材,属于收涩药中的固精缩尿止带药。它具有固精缩尿、补肾助阳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肾虚不固所致的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带下清稀等证。本文将详细介绍桑螵蛸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性状鉴别、主治病证、用法用量和使用注意等信息。
收涩药概述
收涩药是一类以收敛固涩为主要功效的药物,常用于治疗各种滑脱病证。根据功效不同,收涩药可分为固表止汗药、敛肺涩肠药、固精缩尿止带药三类。某些药物具有多种功用,临床应用时需要全面考虑。
固精缩尿止带药的特点
固精缩尿止带药酸涩收敛,主要入肾、膀胱经。具有固精、缩尿、止带作用,某些药物还兼有补肾之功。适用于肾虚不固所致的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带下清稀等证,常与补肾药配伍使用。但对外邪内侵、湿热下注所致的遗精、尿频等不宜使用。
桑螵蛸的来源
桑螵蛸是螳螂科昆虫大刀螂、小刀螂或巨斧螳螂的干燥卵鞘。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深秋至次春采集,除去杂质,蒸至虫卵死后,干燥。本品气微腥,味淡或微咸。以完整、色黄褐、卵未孵化者为佳。用时剪碎。
别名
蜱蛸、 桑蛸、冒焦、螵蛸、致神、螳螂子、桑上螳螂窠、野狐鼻涕、赖尿郎、刀螂子、老鸹芯脐、螳螂蛋、尿唧唧、流尿狗、猴儿包、螳螂壳
产地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性味归经
甘、咸,平。归肝、肾经。
功效
固精缩尿,补肾助阳。
性状鉴别
药材性状
团螵蛸:略呈圆柱形或半圆形,由多层膜状薄片叠成,长2.5~4cm,宽2~3cm。表面浅黄褐色,上面带状隆起不明显,底面平坦或有凹沟。体轻,质松而韧,横断面可见外层为海绵状,内层为许多放射状排列的小室,室内各有一细小椭圆形卵,深棕色,有光泽。气微腥,味淡或微咸。
长螵蛸:略呈长条形,一端较细,长2.5~5cm,宽1~1.5cm。表面灰黄色,上面带状隆起明显,带的两侧各有一条暗棕色浅沟及斜向纹理。质硬而脆。
黑螵蛸:略呈平行四边形,长2~4cm,宽1.5~2cm。表面灰褐色,上面带状隆起明显,两侧有斜向纹理,近尾端微向上翘。质硬而韧。
主治病证
- 肾虚不固,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小便白浊
本品甘能补益,咸以入肾,性收敛。能补肾气,固精关,缩小便。为治疗肾虚不固之遗精滑精、遗尿尿频、白浊之良药。治肾虚遗精、滑精,常与龙骨、五味子、制附子等同用;治小儿遗尿,可单用为末,米汤送服;治心神恍惚,遗尿尿频,小便白浊,可与远志、龙骨、石菖蒲等药配伍。
- 肾虚阳痿
本品有补肾助阳之功。用治肾虚阳痿,可与鹿茸、肉苁蓉、菟丝子等药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5~10g。
使用注意
阴虚火旺,膀胱蕴热而小便短涩者忌用。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主要含蛋白质、脂肪、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
- 药理作用
桑螵蛸醇提物可降低乙醇麻醉并致多尿状态大鼠的尿量,具一定抗利尿作用;可延长小鼠常压耐缺氧时间,并延长小鼠游泳时间,具抗缺氧、抗疲劳作用;可明显降低肝组织中丙二醛含量,具抗氧化作用。此外,还具有促进消化液分泌;降低血糖、血脂及抗肿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