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汉服复兴路:从王乐天到全民热潮
21年汉服复兴路:从王乐天到全民热潮
汉服复兴运动从2003年郑州电力工人王乐天穿汉服上街开始,短短21年间从小众文化发展成为大众文化现象。这一文化运动不仅展现了汉服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引发了关于汉服阶级性、平民汉服复兴等社会争议。本文将深入探讨汉服复兴运动的发展历程和相关争议。
汉服复兴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2003年11月22日,河南郑州的电力工人王乐天身穿汉服走在郑州市区,成为见诸报道的中国现代第一位穿“汉服”示众的人。从那时至今,汉服复兴运动已经走过了21年的历程,从最初的小众文化发展成为大众文化现象。
关于汉服复兴的争议
1. 为什么只复兴士大夫阶级的汉服?
有人质疑汉服复兴运动只关注士大夫阶级的华丽服饰,而忽略了平民汉服。实际上,古代士大夫身上的衣服并非他们自己制作,制造材料、敲定工艺、投入生产的依然是劳动人民。如今劳动人民得以摆脱士大夫话语的钳制,用自己的劳动所得从别的劳动者手里换来他们制造的衣服,这是历史潮流的选择。
2. 为什么不复兴古代平民的衣服?
古代平民负担得起的布料、花色、被允许裁制的形制,真的能满足现代生产力、生产关系下成长起来的消费者吗?走在街头、放眼望去,阔步街头的男女老少哪个是辫子先生。裹脚小姐? 姹紫嫣红、五光十色,各种材质的衣料与五花八门、中外各表的形制才是当下的现实。 喜欢穿冷、穿素的人自有一派性格,但那是你自己的追求、不能是对所有人的要求。
3. 汉服价格问题
一套汉服的贵贱不在于她是否符合依据而在于她的用料和人工费用,一套复原的孝端皇后同款汉服确实贵,但那是用了黄金拉线然后绣图案的,当然贵,不买这么贵的汉服便宜的符合形制的当然也是汉服,我用不起黄金我可以用棉线,汉服价格的高低和布料以及人工有关,和她是否有依据无关。我三百多一套的上衣下裳加腰带,也是符合形制有历史文化依据的汉服,比起来并不是那么的不可接受。
汉服复兴的意义
从03年到现在20年里随着汉服复兴的发展穿汉服的人越来越多,也完全可万一预见今后只会更多不会更少,毕竟汉服被迫断代三百年,我们复兴运动才走了二十年而已,未来路还很长。
汉服有着统一的形制,首先明确一个概念,形制和款式是两码事,形制不等同于款式,在你真正去了解一个概念之前不要想当然的去带入然后误解。不同朝代之间是款式不同但是其本身的形制是完全一样的,而形制是起源于黄帝时期在周朝确立了形制之后,往后历朝历代(元清除外)虽然外观上款式上有所区别但是形制上是完全一样的。
汉服本身也属于汉文化的一部分,是汉人最明显的外在表现,同时也是汉族审美观的最直接的体现。而汉族审美观本身就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复兴汉服一方面是汉族传统审美的复兴,另一方面在这个焦躁的时代,用汉服这样直接直观冲击力强的方式,来让更多的人去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产生好奇产生兴趣。
这样不仅不会影响其他传统文化的复兴反而可以以汉服为支点带动其他的传统文化的兴盛,给我们其他的传统文化带来更多的关注,而关注多了才更有动力更有信心去复兴整体的文化。文化不仅仅是琴棋书画,服饰本就也是文化的一环。
美是跨越任何意识形态和阶级的,不要去片面的反对一些曾经是属于权贵的东西。比如说服饰,建筑,艺术,文化等,这些东西也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这些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这些而不是权贵阶级创造的,他们只是拥有而不是创造,各位要搞清楚一个逻辑,地主权贵是因为有钱才成为了地主权贵。而不是因为他们是地主权贵才有的钱这是本质,不能因为地主曾经占有这片土地,而把这片土地荒废,同理权贵穿的衣服精美是需要花钱的,而古代劳动人民因为生产力落后和被剥削也就没有足够的财富去享受这些东西。而不是说是出于劳动需要不能穿,古代劳动人民也羡慕权贵那样身披丝麻,不穿只不过因为他们穿不起罢了,绝非是因为他们是劳动者而拒绝这些精美的衣服,反而是说要所谓复兴平民汉服就是机械错误的理解了这些古代精神文化的东西,我们抵制的是古代的封建思想,盲目的形式上地追求老百姓穿平民汉服而抵制贵族服饰这本身就是封建,汉服不仅要复兴,还要大力的宣扬,让这些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才是正确的。
好东西就应该是要普罗大众的,这才是汉服复兴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