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白玉螭虎夔凤觥杯艺术处理磅礴大气
汉代白玉螭虎夔凤觥杯艺术处理磅礴大气
汉代白玉螭虎夔凤觥杯是一件极具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的文物,它不仅展现了汉代玉器制作的精湛工艺,还体现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神的崇拜。这件文物的尺寸为高17cm、宽18cm、厚10cm,其线条婉转流畅,雕琢生动有趣,表面包浆均匀润泽,晶莹剔透。
中国玉雕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玉器就被赋予种种特殊的含义,在祭祀朝享中扮演重要角色。商周以来,更成为权力和身份的象征。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的逐渐崩溃,新兴的地主阶级冲破了旧礼制限制使用玉器的束缚,大量造型新颖做工精美的装饰性玉器流行于世,随身佩戴的玉佩饰更是上层社会中王公贵族以及士大夫的必备装饰,由若干件玉器组合穿戴的配饰极为盛行。
汉代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是玉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而西汉早期(汉高祖元年至汉武帝元狩五年,即公元前206-前118年)又是汉代玉器发展的高峰时期,尤其值得关注。同先秦时期相比,传统礼仪用玉在汉代已大为简化,但装饰用玉却出现了不少新品种,玉质容器明显增多,其用玉数量之多是相当惊人的。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以后,汉人的足迹已至中亚和西亚,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另外,因汉代开始运用铁质琢玉工具,使玉器加工工艺、雕琢水平有了空前提高,器型、纹饰之丰富,制作之精美,为各代之冠。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神的崇拜,因而有着神秘而肃穆的气氛,充满威吓、神秘、恐怖和「形而上」的象征,具有超然的震慑力量。
本品线条婉转流畅,颇见深厚之功力,神态怡然自得,其装饰技法和雕琢工艺粗细得宜。质地莹润,如脂若冰,工艺精湛,惟妙惟肖,雕琢生动有趣,表面包浆均匀润泽,晶莹剔透。雕刻刀法流畅深峻,弧度柔和优雅,整体造型稳重踏实,构思巧妙独特,艺术处理磅礴大气,不论在玉质选材,还是雕琢技艺上,无不采上乘之选。玉质温润,缜密似栗,蜡脂光泽强烈,受白色及褐色沁,沁色由浅至深,色泽复杂且变化过渡有序,受沁处迎光不透,渗入玉石肌理。整体较厚,全身满工,用料奢侈,做工细腻精湛,一丝不苟,集合了浅浮雕、镂空、出廓、减地阳文、双阴线、平地打洼等多种技法,填饰阴刻平行短阴线,称「卯头刀」,为汉代典型琢玉技艺。造型饱满,神态逼真传神,雕琢技法简练概括,极简中可见细腻的雕工,造型奇特,表情表达清晰。如此繁缛华美,良材精工,应为汉代帝君或诸侯王等具有极高身份地位的人所拥有。为中华文明起源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历史意义不言而喻,至为珍稀,是我国玉器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篇章。
汉代玉器是在战国晚期基础上发展而成,在造形、纹饰及制作工艺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其风格中最重要的特点是大气磅礴、灵动飞扬,出现了许多以往难得一见的较大形器,并广泛见诸于陈设、礼仪、丧葬、日常用玉中。另一方面,西汉中期凿通西域后,和田玉大量输入内地,玉料来源大为丰富,凭借治玉工具的进步,玉器制作开始走向全面变革。玉工除了利用器表线纹来营造立体美感之外,还善于将镂空融入造型之中,提升整体造型的动感,平面立体化的动物纹与高低浮雕动物纹大量兴起,从附属性的地位跃升为视觉美感上的主角,展现出立体化纹饰最成熟的风貌,西汉中期以后大型精品的制作便是此鼎盛时期之绝佳写照。其中汉代的玉器其社会功能与作为礼玉的传统玉璧也不尽相同,玉器几乎囊括了当时最高的设计和雕刻水平,有透雕、圆雕和线雕等,透雕的附饰造型优美,纹饰流畅生动,工艺技术远远超过圆形圆孔的传统玉器。2006年国际拍卖会上一件是汉代白玉编钟成交价为1792万元人民币。2009年在伦敦佳士得秋拍上一件是西汉黄玉带钩以82.5万英镑成交,约合人民币850万元。从国内外高古玉的拍卖市场看,中国的高古玉一是量少二是价低,这就是现状。相信随着中国玉器市场的不断发展,藏家对玉器的认知尤其对高古玉的理解会会逐渐深入。我们会看到更多极富文化历史价值的玉器精品被收藏爱好者追捧并掀起一轮又轮价格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