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包头文化概览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包头文化概览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btslib.cn/detail/aid/6265.jsp

包头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第一大城市,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更孕育了独特的文化传统。从传统建筑到音乐戏曲,再到多元融合的艺术形式,包头的文化遗产展现了其作为"鹿城"的独特魅力。

传统建筑

美岱召坐落于包头市土右旗萨拉齐镇,是藏传佛教传入蒙古时一个重要的弘法中心,在研究明代蒙古史、佛教史、建筑史以及美术史上有着宝贵的价值。美岱召始建于明朝中期,原名为灵觉寺,后被清乾隆皇帝赐名为寿灵寺。公元1583年,当时的西藏僧界特派麦达力活佛前来蒙古掌教,后来麦达力活佛在灵觉寺坐床,且又曾为弥勒佛像主持开光仪式,故便将灵觉寺广泛称为麦达力召,也就是美岱召。五当召坐落在包头市的西北,位于阴山深处的五当沟,是内蒙古地区遗存最大,且最完整的纯藏式的喇嘛寺庙。五当召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并由第一世活佛罗布桑加拉错兴建于此,之后规模逐渐扩大形成现在的规模。五当召的规模十分宏大,其殿堂全舍与西藏的布达拉宫以及青海的塔尔寺齐名,统称为中国藏传佛教三大名寺。

传统音乐

马头琴在蒙古族的音乐文化中起着代表作用,不论它的造型和制作材料,还是其音色音质或者音乐表现风格及演奏方法,都体现出蒙古人的性格特点,影射出蒙古族世代的游牧生活。蒙古族马头琴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蒙古族形成的时候,马头琴就已经存在了,因此可以这样说,马头琴与蒙古族一起从草原和历史中发展走来,并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马头琴不仅出现在正式和隆重的场合,也会在传统民间的婚典仪典以及亲友聚会等日常活动中演奏,社会以及民俗传统基础十分浓厚。在蒙古族文化中,马头琴极受尊崇,是蒙古族文化中极为重要的表现形式,在2006年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戏曲

乌力格尔是一种集蒙古说唱艺术之大成的曲艺形式,蒙语意为“说书”,民间称为“蒙古书”、“蒙古说书”或是“蒙古琴书”。乌力格尔主要有两种表演形式,一种是口头说唱但没有乐器伴奏,被称为“雅巴干乌力格尔”,另外一种便为有乐器伴奏的。在乐器伴奏中使用马头琴伴奏的乌力格尔被称为“潮仁乌力格尔”,而采用四胡伴奏的乌力格尔被称为“胡仁乌力格尔”。乌力格尔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成吉思汗时代便出现了这种艺术形式,起初表演的题材大多为神话故事,后逐渐丰富。乌力格尔对于广大的蒙古族人民众来说,已经不仅是文化生活中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更是他们用以学习知识以及培育精神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因此乌力格尔在蒙古人的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文化艺术

由于包头地区古时为中国的边塞,开发的时间相对较晚,故而这里的戏剧活动的出现要比中原城市晚很多。据相关史料记载,在包头修建最早的寺庙乐楼,是在清朝乾隆三年,即公元1794年所修建的萨拉齐观音寺乐楼。在这里,寺庙大都修建有用来邀请戏班酬神演戏的“乐楼”,已经成为一个习俗。在包头地区,尤其在其所辖的土默特右旗,自明朝中期开始,逐渐发展成为蒙汉两族人民的一个聚居地,几百年以来,蒙汉两族人民和睦相处,各自的文化也保持着交流与融合。因此,在这种特殊的发展环境下,使得包头地区的民间传统戏剧形式有着十分独特的性质,其不仅不同于内地戏剧,而且也与单一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戏剧有着很大的区别。二人台与漫瀚剧便是发祥于当地的传统戏剧形式,这些戏剧深刻的体现出了蒙汉两族文化长期相互影响以及相互交流的特点。

本文原文来自btslib.cn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