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10个诗人10首关于蒹葭的经典古诗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10个诗人10首关于蒹葭的经典古诗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908/12/85033340_1133459670.shtml

蒹葭作为一种植物和文学意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它不仅代表了自然之美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还寄托了人们对远方亲人和友人的深切思念与向往之情。


1.《蒹葭》

诗经·国风·秦风〔先秦〕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名句释义: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意见分歧历来很大。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未能利用周礼来稳固其国家,或惋惜他想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虽然《诗经》的具体创作年代已难以精确考证,但《秦风》作为《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主要反映了秦地(今陕西一带)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生活。《蒹葭》作为其中的一篇,很可能也是反映了秦地人民的生活情感与自然环境。所以很多现代学者认为,这是一首抒发对爱慕对象追求无果后惆怅与苦闷的情歌,它创造了一种秋水伊人的美妙境界。

2.《蒹葭》

杜甫〔唐代〕

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
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沉波。
体弱春风早,丛长夜露多。
江湖后摇落,亦恐岁蹉跎。

名句释义:即使衰败后花叶摇落,还担心岁月虚度。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立秋之后,时任华州司功参军的杜甫弃官西行,滞留在秦州,入冬以后便南下同谷。在秦州的时候,杜甫见到被秋风摧折的蒹葭,俯仰之间,油然而起身世之叹,于是写了这首诗。

此诗生动地描写了蒹葭在秋风中的情景,对其体弱易折,常受风雪、水波、夜露伤害的处境深表同情,表现了诗人忧世忧物的博大胸怀。最后点出蒹葭凋零较晚的特点,感慨岁月的蹉跎,生命的短暂,同时寄寓了深沉的身世之叹和贤人失志之感。

3.《水龙吟·露寒烟冷蒹葭老》

苏轼〔宋代〕

露寒烟冷蒹葭老,天外征鸿寥唳。
银河秋晚,长门灯悄,一声初至。
应念潇湘,岸遥人静,水多菰米。
乍望极平田,徘徊欲下,依前被、风惊起。
须信衡阳万里,有谁家、锦书遥寄。
万重云外,斜行横阵,才疏又缀。
仙掌月明,石头城下,影摇寒水。
念征衣未捣,佳人拂杵,有盈盈泪。

名句释义:露水寒冷烟气变凉,芦苇也不开花了。天边长途飞行的雁,声音凄清高远。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八月中旬,苏轼陪同王益柔从金陵(今江苏南京)经真州(今江苏仪征)去南都(今河南商丘)的途中。在去真州的路上,苏轼触景生情,思念暂住金陵的妻子,因此写下了这首词。

词的上片主要咏秋夜南归的飞雁,通过描绘雁鸟的飞行、栖息等场景,暗示了苏轼自己得其所归的愉悦心情。同时,这些描写也隐喻了苏轼在经历了长时间的贬谪后,终于有机会返回朝廷的喜悦和期待。下片则通过鸿雁传书的意象,寄寓了妇女思念征人之情,以此反衬苏轼忠君报国的一番苦心。

4.《咸阳城东楼》

许浑〔唐代〕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名句释义: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前芦苇杨柳丛生,好似江南得汀洲。

此诗大约是许浑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任监察御史时所写。当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政治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在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这首诗。

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景别致而凄美,情愁苦而悲怆,意蕴藉而苍凉,境雄阔而高远。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赋予了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同时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家国衰败的感慨。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时代背景的深刻反映,是晚唐时期一首优秀的登临诗篇。

5.《送友人》

薛涛〔唐代〕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名句释义:在水乡边,芦苇丛中夜晚凝结着寒霜,清冷的月光下,山色与月色共同呈现出苍苍茫茫的景象。

薛涛是唐代著名的女诗人,生活在唐代中期,以其才情横溢和诗歌创作而闻名。这首诗是送别诗中的名篇,具体送别对象和具体情境虽不详,但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全诗四句,前两句写别浦晚景句,第三句是对友人的慰勉,末句抒写离情之苦。此诗的最大特点是隐含了《诗经》名篇《秦风·蒹葭》的意境,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以景开篇,以情点题,层层推进,处处曲折,可谓兼有委曲、含蓄的特点。

6.《安公子·远岸收残雨》

柳永〔宋代〕

远岸收残雨。雨残稍觉江天暮。拾翠汀洲人寂静,立双双鸥鹭。望几点、渔灯隐映蒹葭浦。停画桡、两两舟人语。道去程今夜,遥指前村烟树。
游宦成羁旅。短樯吟倚闲凝伫。万水千山迷远近,想乡关何处。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刚断肠、惹得离情苦。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

名句释义:江边上拾翠游玩的人们早已散去,静寂之中,一对对水鸟在水边的小洲上伫立着。眺望远处,几点渔火在芦苇丛中若隐若现。

柳永于宋仁宗景祜元年(1034)中进十,以后去江浙、关中等地任职;官位低微,郁郁不得志。本词有“游宦成羁旅”之句,可推想为入仕以后之作。词的上片主要描绘了雨后江景的宁静与美丽,通过“远岸收残雨”、“渔灯隐映蒹葭浦”等意象的刻画,营造出一种清幽而略带凄凉的氛围。同时,也巧妙地引出了下片对羁旅之情的抒发。下片则直接表达了词人的思乡之情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通过“游宦成羁旅”、“万水千山迷远近”等词句的描绘,展现了词人因游宦而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而“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则进一步强调了离别后的孤独与寂寞。最后,“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则以杜鹃的啼声作为结尾,既点明了主题,又增添了词作的韵味和深度。

7.《送湖南李正字归》

韩愈〔唐代〕

长沙入楚深,洞庭值秋晚。
人随鸿雁少,江共蒹葭远。
历历余所经,悠悠子当返。
孤游怀耿介,旅宿梦婉娩。
风土稍殊音,鱼虾日异饭。
亲交俱在此,谁与同息偃。

名句释义:断鸿零雁随着归人的南行愈来愈少,江边的芦苇却长得茂密邈远。

这首诗约作于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年)。这一年的秋天,韩愈为送别友人李础归乡湖南所作。

诗的前四句以景起兴,描绘了友人归途中的自然景象,既展现了深秋时节的萧瑟与孤寂,也暗示了友人的孤独与远行。接下来的四句则转而抒发诗人对友人的深情与关怀,既回忆了自己曾经的经历,又想象了友人归途中的心境与梦境。

后四句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归乡的复杂情感。一方面,他深知湖南的风土人情与中原有所不同,友人的生活习惯也会有所改变;另一方面,他又为友人离开众多亲朋好友而感到惋惜与不舍。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展现了韩愈深厚的文学功底,也体现了他作为文人士大夫的深情厚谊与人文关怀。

8.《卜算子·席间再作》

葛立方〔宋代〕

袅袅水芝红,脉脉蒹葭浦。
淅淅西风淡淡烟,几点疏疏雨。
草草展杯觞,对此盈盈女。
叶叶红衣当酒船,细细流霞举。

名句释义:红嫩的荷花婷婷袅袅,不攀不附地生在长满芦苇的岸边。

该词具体创作年份未知,从词中的“席间再作”来看,很可能是葛立方在一次文人雅集或私人宴席上所作。在宋代,文人雅集是士人阶层重要的社交活动,他们通过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艺术形式来交流思想、抒发情感。

词的上片写饮酒的环境,在生长着芦苇的水边,对着盛开的荷花,虽有微风疏雨,反更添野逸之趣;下片写饮酒时的闲适惬意,杯盘草草,随意自然,荷叶劝酒,别有情趣。词人在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中,展现了宋代文人雅士追求精神自由与审美愉悦的生活态度。

9.《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

柳宗元〔唐代〕

临蒸且莫叹炎方,为报秋来雁几行。
林邑东回山似戟,牂牁南下水如汤。
蒹葭淅沥含秋雾,橘柚玲珑透夕阳。
非是白蘋洲畔客,还将远意问潇湘。

名句释义:芦苇丛中弥漫着淅淅沥沥的秋雾,橘柚树上果实累累,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玲珑剔透。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他一生仕途坎坷,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失败而被贬至偏远之地。这首诗《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便是他在接到友人卢衡州(卢弘止,曾任衡州刺史)来信后所作的回信诗。诗的首联点出友人在之前的来信中,讲了很多有关衡阳这个地方不好的牢骚话;颔联写出柳州地形复杂、气候炎热,若拿柳州与衡阳相比,环境更难以忍受;颈联写衡阳一带美好的景色;尾联引用典故,劝勉友人。全诗形象鲜明生动、感情幽深含蓄,在宽慰卢衡州的字里行间,委婉抒发了诗人自己对贬居远方的苦闷之情。

10.《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二》

杜牧〔唐代〕

秋声无不搅离心,梦泽蒹葭楚雨深。
自滴阶前大梧叶,干君何事动哀吟。

名句释义:秋天的声音无处不在,它们无情地搅动着离人的心绪,使人难以平静。梦泽(泛指云梦泽,古代大泽,位于今湖北江汉平原)之上,蒹葭(芦苇)苍苍,楚地的雨深沉而绵密,更添了几分凄凉与哀愁。

杜牧一生才华横溢,但仕途并不顺遂,多次因政治斗争被贬谪至偏远之地。在黄州任职期间,他深感仕途无望,心中充满了苦闷与无奈。这种情感反映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使得他的诗作往往带有一种深沉的感伤色彩。《齐安郡中偶题二首》便是他在此期间所写的一组诗,通过描绘秋日景象,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愁绪与感慨,同时也展现了诗人深刻的自省精神和对自我情感的敏锐洞察。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