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 儿童步态异常您了解吗?
科普 | 儿童步态异常您了解吗?
步态
异常
学走路是宝宝身体发展过程的重要里程碑,然而,在平时我们可能发现有些孩子走路姿势不正常,看起来很别扭。在这个阶段,父母要仔细观察宝宝走路的姿势,若常出现步态不稳,应引起重视,及时矫正治疗。
什么是步态?
要了解孩子的步态是否正常,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叫做步态:
所谓步态,就是人类直立行走过程中保持的连续性动作及其姿态。步态是通过骨盆、髋、膝、踝和足趾的一系列活动完成的连续性动作,每个宝宝的步态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因此,每个宝宝的步态都不尽相同。
什么是正常步态?
应是平稳、协调、有节律的,由两腿交替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身体应该基本保持在两只脚之间的支撑面上,躯体平衡,而且没有过度的摆动。而正常步态必须包括三个过程:支持体重,单腿支撑,摆动腿迈步。
什么是步态发育异常?
指正常儿童在成长发育过程中,由于遗传因素、不正确的养育方式、穿戴不合适的鞋子等原因,导致下肢结构和功能失常而引起运动和平衡功能的减低,进而产生异常代偿运动。主要包括扁平足、拇外翻(“大脚骨”)、足外翻等足部结构和形态的异常,以及“内八字”、“外八字”、“O型腿”、“X型腿”等下肢力线排列的异常。当儿童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及早就诊,避免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常见的异常步态有哪些?
八字脚:分为内八和外八。内八的人,走路时足尖相对;外八则正好相反。
O型腿:医学上称为“膝内翻”,指双踝关节并拢且伸直膝关节时,双侧膝关节不能靠拢。
X型腿:医学上称为“膝外翻”,指双膝关节并拢且伸直膝关节时,双侧踝关节不能靠拢。
扁平足:称平足,任何骨、韧带、肌肉生理异常,导致足内、外侧纵弓和横弓出现塌陷或消失。
造成步态异常的原因有哪些?
过早站立、走路,用学步车,体重过大,鞋子不合适,喜欢跪坐或“W”坐等。
步态异常对孩子的影响有哪些?
错误的用眼会导致近视,同样,错误的步态会对身体骨骼健康造成伤害。错误的步态不仅影响身姿美观,更会影响骨骼关节发育,造成骨盆前倾、脊柱侧弯等严重问题。错误的步态不仅会让孩子身姿歪斜、运动能力低下,还会大大增加运动受伤几率。
按照人的正常生长发育,宝宝0-1岁半时呈轻度“O”型腿,2-4岁呈轻度“X”型腿,或是有内八、外八、扁平足等,有些会随着发育而得到改善,而有些却越来越严重,如果不及时进行康复干预,错过最佳治疗和纠正时期,将影响孩子一生。
下肢结构异常治疗方法
“X”型腿
- 蚌式开合训练:侧身躺平,两只脚屈曲叠放在一起,用臀部发力,将上侧腿打开,可加弹力带进行抗阻训练。
- 侧卧外展训练:侧身躺平,两只脚伸直叠在一起,用臀部发力,将上侧腿抬起,可用弹力带进行抗阻训练。
“O”型腿
- 髋内收力量训练:患儿仰卧位, 下肢往外伸直,用力向内侧并拢。
- 髋内旋肌力训练:患儿仰卧位,训练侧下肢屈膝放置,用力向内侧靠拢。可使用弹力绷带或徒手进行阻力训练。
内八
- 臀桥训练:仰卧位,双下肢屈膝足部贴于地面,臀部向上抬起。
- 靠墙半蹲位外旋步态摆放练习。
外八
- 走直线训练。
- 两膝中间夹垫子步行训练。
足部结构异常治疗方法
扁平足运动训练
功能锻炼:脚趾抓毛巾、弹力带练习、提踵、足底筋膜放松等。
如何预防?
预防不要过早站立和走路;尽量少用学步车等助行器;选择合适、符合要求的鞋子;注意坐姿和睡姿,不要W坐、趴着睡;有必要时要检查髋关节发育情况。
温馨提醒
如果您发现身边小朋友存在以下表现,请建议小朋友到医院儿童康复科就诊:
- 高危因素:早产、低体重、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低血糖、母孕期患有疾病的新生儿、高龄妇女的新生儿等;
- 发育迟缓、脑性瘫痪、精神行为发育障碍(智力障碍、儿童孤独谱系障碍、儿童抽动症、多动症、情绪障碍等)
- 语言发育迟缓、构音障碍、讲话吐字不清、吞咽障碍;
- 脑炎、中毒性脑病、颅内出血、颅脑外伤后遗症;
- “O”型腿及“X”型腿、内“八”及外“八”等异常步态;
- 斜颈。
愿所有孩子都能健康成长,看精彩世界,走美妙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