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历史城区:中西文化交融的见证
澳门历史城区:中西文化交融的见证
澳门历史城区是澳门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于2005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片总面积约1.23平方公里的历史城区,不仅见证了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更成为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见证。
简介
“澳门历史城区”总占地面积约为1.23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域面积约为0.16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约为1.07平方公里。核心区域由8个广场空间、22处被评定的不动产,以及连接各广场空间及历史建筑的街道组成,缓冲区则位于核心区域的外围。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之标准
“澳门历史城区”因符合世界遗产第ii、iii、iv及vi项遴选标准,于2005年7月15日在南非德班举行的第二十九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标准(ii)
“澳门历史城区”符合标准(ii)之理由概括:澳门在中国领土内的战略位置,在中葡形成的特殊关系下,“澳门历史城区”在数世纪以来体现西方国家与中国的文明价值交流,成为中西方在文化、科技、艺术、建筑及城市规划等不同领域交流的一个主要枢纽。
标准(iii)
“澳门历史城区”符合标准(iii)之理由概括:澳门是中西文明交流最早及最悠久的地方,从16至20世纪,澳门是国际贸易商旅、传教机构和各种知识的聚合点,其影响表现在融合不同文化特色的“澳门历史城区”内。
标准(iv)
“澳门历史城区”符合标准(iv)之理由概括:“澳门历史城区”阐述了人类历史上,中西文明由接触至发展极具意义的一页,是中西建筑融汇的杰出例证。城区内街道及广场空间将港口至市中心的重要历史建筑连成一片,整体外貌具明显西方城市特色;城区内中葡聚居地既并存也有混合发展,在南欧风格的建筑群中夹杂着中式传统建筑,体现中西不同族群和谐共存和发展的景象。
标准(vi)
“澳门历史城区”符合标准(vi)之理由概括:“澳门历史城区”影响并承载了中西社会在文化、宗教、科学、经济等不同领域的交流,澳门城区的社会结构、多元文化、对信仰开放的思想体制直接激发了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力,最终结束了封建帝制,创立现代的共和国。
突出普世价值
“澳门历史城区”之突出普世价值,根据世界遗产委员会经采纳、确认并公布的描述如下:
澳门是一个繁华兴盛的港口城市,在国际贸易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从16世纪中叶开始,澳门成为了葡萄牙人聚居地,直至1999年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澳门历史城区”由多座被评定的不动产及广场空间、街道组合而成,其内涵及形态体现出这个重要贸易港口的城市结构,保留着葡萄牙和中国风格的古老街道、住宅、宗教和公共建筑,见证了东西方美学、文化、宗教信仰、建筑和技术创新的交融。此城城区是在国际贸易蓬勃发展的基础上,最早的中西方交流并持续发展的见证。
作为中国与西方交流的桥头堡,澳门在国际贸易中的角色十分重要。通过复杂的海上贸易网络,在这片城区内聚居着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他们带着自身不同的文化思想、职业技艺及风俗习惯在澳门定居发展。来自不同修会的天主教传教士也从澳门进入中国,除了从事传教工作,他们也为中国带来了西方的人文艺术及科学成果,在澳门开创了许多“中国第一”的事业,如中国第一所西式剧院、大学、医院、教堂、炮台等,当中有些例子至今仍维持着建筑物的原有功能。澳门独特的中西文化特质,除了在众多不同风格的建筑遗产,以及城区内中西社区紧靠共存的和谐发展面貌可见,这种文化交汇的色彩还展现在建筑物的细部设计上,如巴洛克式风格的圣保禄教堂前壁(大三巴牌坊)上揉合了汉语文句作为立面的装饰元素。此外,“澳门历史城区”也体现了典型欧洲港口城市的一些特征,如今天老城区仍保存着不少广场空间、狭窄迂回的街道及房子摩肩接踵兴建的城市特色;同时也在构造上,吸收了葡人在其他聚居地的城市规划概念,以“直街”把港口与旧城区的中心连接起来。作为由贸易港口发展成形的城市,现有的城区不少地点与海港仍保持着良好的视觉联系,而数世纪沿用至今的内港亦是澳门发展的历史见证之一。外地文化的渗透,除了烙印在物质性的文化遗产外,亦随着长达数世纪的文化交流逐渐融入本地居民的生活中,影响着宗教思想、教育制度、医学、慈善工作、语言、菜肴等,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澳门历史城区”核心价值的载体,除了包括区内文物建筑和保留至今的城市特征等硬件元素外,还有经过数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洗刷,今天人们生活及习俗中流传着的点滴。
本文原文来自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