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预防和应对学生欺凌,一线教师如何提升“欺凌防治力”?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预防和应对学生欺凌,一线教师如何提升“欺凌防治力”?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09293499_121118944


校园欺凌是学校面临的长难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每3个孩子就有一个遭遇过欺凌。
保护“少年的你”,学校是主阵地,教师是关键力量,只有提供行动支架,帮助教师提升四重欺凌防治力,让他(她)们有能力及时发现潜在的欺凌行为,并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才能筑好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的第一道防线。
学生冲突和欺凌的“辨识力”
学生之间到底发生的是冲突还是欺凌,标准是什么,如何界定?如果不能辨别冲突和欺凌,将直接影响事件的走向。同时,虽然冲突不是欺凌,但在校园里当冲突解决不当,进一步恶化后会演变成欺凌。因此,教师需要有一双辨识冲突与欺凌的慧眼,才能引导学生妥善地化解冲突,避免向欺凌转化。
当学生之间发生疑似冲突或欺凌事件难以判断时,教师可以从“行为是否存在恶意?”“行为是否反复实施?”“双方力量是否存在不均衡?”“行为是否可干预?”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判断,凡是都可以答“否”的事件大致可以归类为学生冲突,反之则可以归类为学生欺凌。
班级反欺凌文化的“塑造力”
作为教师,对待校园欺凌“防之于未萌”是上策,不只是在发生欺凌事件后再去解决问题,而是从源头上制止。教师可以通过以下育人方法向学生传达正义、规则、友善、关爱等正向情感,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班级反欺凌文化。
一是采取倾听策略。教师要善于成为学生的倾听者,在倾听时可配合使用引导性语言和肢体语言,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重视和关怀。
二是集体制定班规。教师在制定班规时,要增加与班级反欺凌的相关条文;在制定程序上,发动全班学生讨论相关条文,确保每一位学生都知晓并获得全班学生的一致同意。
三是开展反欺凌班级活动。通过开展主题班会、游戏和角色扮演活动使学生全面认识欺凌,做到“对欺凌说不”。
创新防欺凌教育的“课程力”
研究表明,课程干预策略可以显著降低欺凌的发生率,《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等教育法规和政策也明确要求学校通过课程育人方式开展预防欺凌教育。
因此,学校必须站在为学生生命成长负责的高度,对预防欺凌教育的形式进行创新,着力提升教师的防欺凌课程教学能力,利用大思政课、班会课等课时开设防欺凌专门课程,帮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课程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凝聚反欺凌共识。
提升教师预防欺凌教育的“课程力”,需要把握好三点:
一是要着眼于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培养。只有当学生变得有同理心、自尊自信、善于与他人沟通交往,才能使学生处理与他人的矛盾摩擦时不再简单诉诸暴力,让欺凌与暴力失去存活的土壤。
二是要以互动式体验式教学为主。在互动式体验式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模拟真实的场景,让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共创、互动游戏的基础上把自己在这个场景中自身的体验、感受与自己所学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自己对于欺凌现象的认知和应对欺凌的能力。
三是学校要为课程实施提供必要保障。具体保障措施包括:①开发优质的防欺凌校本课程资源,这是防欺凌课程干预策略落地的前提;②为防欺凌课程安排专门课时,如与大思政课、心理法治教育课等进行融合教学;③组织防欺凌课程跨学科教研和培训,帮助教师解锁防欺凌课程教学攻略。
直面欺凌事件的“应对力”
当一起欺凌事件发生时,教师需要第一时间关注和应对。实践证明,对欺凌者的恐吓威胁、孤立排斥、甚至以暴制暴,并不能有效降低对抗和冲突,也无法让校园变得更加安全。教师应当秉持客观中立的教育引导原则,不仅要对欺凌事件中的被欺凌者进行抚慰和帮助,也要给予欺凌者和旁观者正向的教育和引导。
具体注意事项包括:
一是对被欺凌者提供帮助时。现场应第一时间对被欺凌的孩子进行适度安抚并表示支持,同时评估伤害后果看是否需要送医救治;事后应制定辅导计划,协助其逐渐恢复自信,掌握一些应对欺凌的技巧和技能;对于心理遭受较严重创伤的被欺凌学生,还应视情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或心理危机干预。
二是对欺凌者进行教育时。现场要态度鲜明的表达立场,客观明确严肃地告知欺凌者,其做错了什么以及为什么,如果属于较为轻微的欺凌行为可以由班主任当场进行适当的一般教育惩戒;事后教师要与欺凌者谈话,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原因,对其进行辅导教育,如果属于严重的欺凌事件及时报告学校进行认定处理。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三是对旁观者进行引导时。一方面要对帮助或者试图帮助被欺凌者的同学表示感谢和鼓励,同时也要向不作为的冷漠旁观者分析欺凌事件中旁观者的责任,让他们知道你注意到了他们的不作为,令他们有所反思。
保护“少年的你”,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学校和教师不应当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承担起赋能学生生命成长的重任。我们不敢奢望校园欺凌从此不再发生,惟愿当它徘徊在校园上空时,我们的学校和教师可以不再失声,教育不再缺位。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