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朝军队服,唐军“霸气”,宋军“华美”,明军“威武”
中国历朝军队服,唐军“霸气”,宋军“华美”,明军“威武”
中国古代军队的服装不仅是战争的装备,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画卷。从商代的皮甲到清代的绵甲,每一件军服都承载着时代的记忆。让我们一起穿越千年,领略中国古代军队服装的演变历程。
商代
中华民族的祖先经过漫长岁月的进化,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逐渐学习和掌握了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和生存技能,包括缝制衣服。
1927年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古人类遗址中发现了一枚骨针,推断山顶洞人在一万八千年前开始使用兽皮缝制衣服。
1935年,在河南安阳侯家庄1004号墓的南墓道中发现了商代的皮甲残迹,由于皮革已经腐烂,只有甲面上的黑、红、白、黄四色漆彩绘图案仍然留存在土壤中。根据残迹的最大直径约为40厘米,推测这是一整片的皮甲。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且相对可信的一个例子,时间推定为商代后期。
商代(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武士复原图
西周
周代甲胄最重要的革新之一是札甲的出现。札甲的原理是使用皮革或青铜制成小型甲片,并在甲片上打孔,然后使用绳子穿过这些孔洞,根据需要再添加皮革内衬。陕西长安普渡村出土的青铜甲复原图如下图所示。
这件甲铠共有四十二个大小相似的青铜甲片,甲片背面留有皮质纤维痕迹,由此推测应该有皮革作为内衬,甲片之间不重叠,四角有间隔,使用绳带或皮条编织缀饰,编织方法类似于西汉时期的金缕玉衣。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武士复原图
东周
在东周时期的甲胄方面,除了一小部分延续了西周的制式外,各地诸侯都拥有自己独特的设计。除了普遍使用皮甲,铁甲也开始出现在甲胄的舞台上。
根据湖北省江陵战国墓的实物复原,该甲采用木质为胎,前后贴上皮革,并进行了髹漆处理。根据记载,犀甲有七层,兕甲有六层,合甲有五层,这里的“属”指的是甲札的排数,也就是甲片的层数。
这款结合了皮革和木材的甲衣正好是五层排列,因此可以归类为西周中提到的一种合甲,属于质地最坚硬的类型。
东周(春秋战国)(前770年-前221)武士复原图
秦代
在秦代,戎服的形制上自将军下至士卒全部相同。他们都穿着穿着深色的衣服和小口裤,脚上则穿着靴子或履鞋。
这种服装制度的实施,使得秦朝的军队看起来整齐划一、统一规格。而不同兵种、军官和士兵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首饰方面。其中,帻、冠、帽和发髻都有不同的设计,可以反映出不同兵种和军官的身份、地位和职责。
秦代(前221年-前207年)将军服饰复原图
秦代骑兵、步兵服饰复原图
汉代
汉代的戎服在很多方面上与秦代相似。所有军队中的人,无论地位高低,都穿着禅衣,并下穿裤子。这种禅衣一般是深色的,也被称为沙毂禅衣。此外,在汉代,军人们的头饰也大致相同,他们戴着平巾帻,并外罩武冠。
虽然汉代的戎装看起来与秦代相似,但是它们之间还是存在一些细微差别。比如,汉代军人的禅衣较为宽松,更加适合战斗,同时也更加舒适。而且,汉代的武器制造技术得到了提高,甲胄和兵器也变得更为精致。
此外,汉代的军队也更加注重装备的个性化和特殊化。根据不同兵种和职务的需要,军队开始采用各种不同的饰品和服饰。
汉代(前202年-220年)将帅服饰复原图
汉骑士手持铁铩复原图
魏晋
魏晋时期的戎服一般由战袍和裤褶服共同组成。战袍长及膝下,袖子宽大;而裤褶则短至两胯,紧身小袖。一般情况下,战袍和裤褶都采用交直领设计,但也有盘圆领的款式。
此外,在魏晋时期,裤子也逐渐成为戎装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秦汉时期的深衣、小口裤不同,魏晋时期的裤子采用的是大口裤的设计,类似于今天女士穿的裙裤。
值得注意的是,东晋和西晋时期的裤脚尺寸有所不同。东晋时期的裤脚更大,可以与今天女装的裙裤相媲美;而在西晋时期,裤脚略微缩小,但仍然比秦汉时期的小口裤要大得多。这种变化反映了时代对于服装设计和审美观念的改变,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历史文化的新视角。
魏晋(220年-420年)魏晋时期军戎服饰复原图
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的戎服具有独特的特色,不仅样式多样,还融合了多个民族的服饰元素。同时,随着武官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官兵在服饰方面的区别更加明显。
在南北朝时期,由于各个地区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戎服的样式变得更加多样化。人们可以看到来自不同民族的服饰元素在戎服中的融合,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风貌。
南北朝(420年-589年)南北朝武士复原图
隋代
隋唐五代时期的服饰在铠甲方面主要采用两种常见的类型:两裆铠和明光垲。相比前代,两裆铠在结构和形制上有了一些进步和变化。
通常,身甲由许多鱼鳞状的小甲片编织而成,长度延伸至腹部,取代了以前的皮革甲裙。而明光垲的形制与南北朝时期基本相同,只是腿裙变得更长。
此外,在隋代,戎服一般为圆领长袍的样式。
隋代(581年-618年)武士复原图
唐代
在唐军的装束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士兵头戴的金属头盔。这种头盔采用金属材料打造,呈圆顶状,装饰有锯齿状的兽面和辫子,展现出强烈的军事气息。
士兵的盔甲则由铁片和金属环相连组成,重而厚实,能有效抵御敌人的攻击。这些装束不仅展现了唐军的壮观形象,还反映了当时军事制度和文化特色,让人们感受到那个辉煌时代的风采。
唐代(618-907年)穿明光甲及戎服的武士复原图
明光垲
五代十国时期
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更迭频繁,朝令夕改,因此在服饰方面基本延续了唐末的制度。明光甲这种形制已经基本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完全采用甲片编制的铠甲,并且形制上变成了两件套装。一件是披膊和护肩联为一体;另一件通过两根肩带将胸背甲和护腿前后系接,套在披肩和护肩之上。
此外,五代十国时期仍然使用皮甲,它是由大块皮革制成的,并搭配佩戴兜鍪和护项。
五代十国时期(907年-960年)穿铠甲及戎服的武士复原图
宋代
宋朝以其经济和文化的繁荣而闻名,同时在军事装备方面也达到了古代较高水平。宋朝注重步兵力量,并设计了当时最先进的步兵铠甲。
这种铠甲由1825块小甲片精心打造而成,总重达29公斤之多。尽管笨重,但这种坚固的步兵铠甲提供了出色的保护效果,使得宋军步兵在战场上具备强大的防御力量。然而,这种笨重的铠甲限制了步兵的灵活性,逐渐被轻便的锁子铠所取代。
宋朝马军的军服颜色主要是红色,通常包括红缎披肩和绯红手套等。这种夸张而繁复的服饰反映了当时宋朝政府在军事开支上的高度投入。
宋代(960-1279年)武士复原图
步兵铠甲
宋朝马军的军服
辽代
在契丹国时期,辽军已经开始使用铠甲,主要采用了唐末五代和宋代的样式,以宋代为主要参考。
铠甲的上部结构与宋代完全一致,但腿裙的长度明显比宋代更短。此外,前后两块方形的鹘尾甲覆盖在腿裙上,这一特点则延续了唐末五代的风格,为整体造型增添了独特之处。
辽(916年-1125年)武士的铠甲和戎服复原图
元代
元代的蒙古主力军以骑兵为主,他们组织严密,装备精良,并且还配备了火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甲胄。甲身全部由网甲制成,外表则用铜铁丝缀满甲片,内层则使用牛皮作为衬垫,制作工艺非常精巧。
在元代建国初期,无论将帅还是士兵,他们的戎服都采用了本民族的服饰,即质孙服。而蒙古式戎服的头部则包括帽子和笠子。
明
明代
明军的头盔设计简洁大方,采用金属材料制成,通常呈金黄色,并饰有红色羽毛,给人一种庄严威武之感。他们所佩带的斜挎刀是一种标志性的武器,体现了他们的勇猛和战斗力。
明代的武官制度在历史上是非常完备的,而军士的服饰等级差别也非常明显。其中一种明代军士的服饰是胖袄,它的制作特点是“长度齐膝,袖子较窄,并且内部填充棉花”,颜色通常为红色,因此也被称为“红胖袄”。
明代(1368年-1644年)明代武士复原图
明军
清代
在清朝时期,广泛使用的一种铠甲是绵甲。这种铠甲是由坚固的绵或绢布料制成,上面镶嵌有铁片,并用铜钉牢固固定而成。整体外观看起来就像一件厚实的绵大衣。绵甲具有良好的防寒性能,非常适合中国北方的步兵和骑兵使用。
厚实的布料中嵌入了密集的铁甲片,使其在面对冷兵器和火器时具备一定的防护能力。这种设计既结合了保暖性,又提供了有效的防护。
清代(1644年-1911年)清代武士复原图
通过这些历朝历代的军装复原图,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军装的演变过程。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展示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
据历史记载,军服的演变经历了从简约到繁复,再从繁复回归简约的发展过程。军装的形式不仅能展示国家的威严和士兵的士气,还能通过其设计和样式向人们讲述战争的功绩和失败的原因。这种演变过程至今延续,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历史的重要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