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克林有棵树》——贫穷无法禁锢的成长力量
《布鲁克林有棵树》——贫穷无法禁锢的成长力量
俗话说:“人穷志不穷。” 在生活的漫漫征途中,贫穷是否真的是困住人生的枷锁?今天,让我们走进美国作家贝蒂・史密斯的《布鲁克林有棵树》,在这部充满温情与力量的作品中寻找答案。
贝蒂・史密斯自幼家境贫寒,14 岁辍学打工,饱尝生活的艰辛,后凭借自学考入大学学习写作。受作家左拉的影响,她梦想 “养个孩子,种一棵树,写一本书”,而 1943 年出版的《布鲁克林有棵树》正是她成长经历的艺术呈现。这本小说多次入选美国中学课本,其改编电影《天堂树》还荣获奥斯卡奖。
布鲁克林的贫穷角落:故事的起点
20 世纪初,纽约布鲁克林的贫民窟里,小女孩弗兰西一家生活艰难。父亲约翰尼长相英俊却性格软弱,靠在酒吧唱歌为生,工作不稳定,常借酒消愁;母亲凯蒂坚强勤劳,做清洁工撑起家庭。弗兰西和弟弟尼雷懂事早熟,放学路上捡破烂补贴家用。尽管生活困苦,但家庭中不乏温暖时刻。父亲带他们出海钓鱼,母亲用剩面包做出美味料理,在揭不开锅时,父母还会用 “北极探险” 的游戏转移孩子注意力。
成长路上的荆棘:困境中的弗兰西
在母亲的引导下,弗兰西自幼热爱阅读,常去图书馆借书,每天沉浸在书的世界里,爬上紧急出口在树荫下阅读,书籍成为她困苦生活中的慰藉。然而,家庭贫困让她在学校饱受欺凌,穿着破旧的她被同学歧视,老师也不看好她。即便如此,她依然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在父亲的支持下转学,坚信知识能改变命运,梦想考上大学,走出困境。
命运的重击与坚守:生活的考验
14 岁时,父亲因酗酒离世,家庭重担陡然加重。弗兰西姐弟在父亲常去的酒吧打工,初中毕业时,弗兰西收到父亲生前准备的毕业礼物,倍感温暖。但家庭的困境让她不得不辍学,进入工厂工作。在工厂里,她承受着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却从未放弃阅读和学习,每晚拖着疲惫身躯回家,依然在昏黄灯光下读书,心中的希望之火从未熄灭。
破茧成蝶:梦想的绽放
凭借善良与勤奋,弗兰西在工作中赢得他人尊重。生活稳定后,她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仅用一年就通过密歇根大学的入学考试,实现了大学梦。故事结尾,那棵陪伴她阅读的大树虽被砍倒,但树桩上又长出新芽。正如弗兰西的人生,无论遭遇多少艰难险阻,始终顽强生长。
成长、梦想与家庭:小说的核心启示
《布鲁克林有棵树》通过弗兰西的故事,深刻传达出:原生家庭的不幸或许是人生的首道磨难,但绝非不可打破的枷锁。无论原生家庭多么糟糕,每个人都拥有决定自己命运走向的力量。
就像书中那棵天堂树,无论种子落在哪里,都能努力向上生长。爱,赋予我们披荆斩棘的勇气和铠甲,让我们能够在生活的磨砺中,坚守梦想,不断成长。正如作者所说:“活着,奋斗着,爱着我们的生活,爱着生活馈赠的一切悲欢,那就是一种实现。生活的充实常在,人人皆可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