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德国大通胀:从经济崩溃到纳粹崛起
1923年德国大通胀:从经济崩溃到纳粹崛起
1923年,德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通货膨胀之一。这场经济危机不仅摧毁了无数家庭的财富,还为后来纳粹党的崛起埋下了伏笔。本文将从德国的历史演变开始,深入分析这场大通胀的来龙去脉。
中国中学人教版9年级历史教科书上曾有这样一张照片,就是1923年,德国小朋友在堆砌成捆的马克纸钞。
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心酸又无奈。
而这场动荡也为一位落榜美术生——后人熟知的小胡子崛起,铺平了道路。
在这年的11月8日,小胡子于慕尼黑一家啤酒馆开始了自己的“政变”。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1亿倍(对,您没听错)的通货膨胀率,也许小胡子不会在狂怒下登上啤酒馆中心,并靠一通慷慨激昂的讲座拉起数千人的队伍。
那么,1923年德国高额通胀的背后,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来龙去脉呢?
一战前的德国及其货币制度
395年,狄奥多西一世将罗马帝国一分为二,从此有了西罗马和东罗马的分治。
476年,西罗马帝国为蛮族洗劫,西罗马正式灭亡。欧洲进入“中世纪”。
而蛮族建立的一系列国家中,成为德国始祖的,便是法兰克王国,而法兰克王国前后共分为墨洛温王朝(481-751年)和加洛林王朝(751年-843年)。
843年,法兰克王国分裂,东法兰克王国便是今天联邦德国西部诸州,乃至奥地利、瑞士一些地区。
这便是德国最初的模样。
公元962年,东法兰克国王奥托一世在罗马被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为“罗马皇帝”,标志着德意志王国成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
1806年,拿破仑迫使弗朗茨二世放弃神圣罗马帝号,仅保留奥地利帝号,这标志着神圣罗马帝国正式灭亡。德意志地区在拿破仑战争后也因此分裂为数十个邦国。
1867年,普鲁士主导成立北德意志同盟,吸纳德国北部22个邦国,同时对德意志南部诸邦施加影响。不久普鲁士首相奥托·冯·俾斯麦运用一系列外交手腕成功将南部诸邦收入囊中,同时对法国发起王朝战争。法国战败后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1871年德意志第二帝国成立。
根据帝国《宪法》,统一的德意志第二帝国为邦联制,普鲁士国王为帝国主席。
然而,统一的德意志帝国也急需统一的货币,1876年德意志帝国中央银行,即德意志帝国银行(Reichsbank)正式成立。
德意志帝国银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发行的是号称永不贬值的金马克。
金马克的发行以德意志银行的黄金储备为担保,一开始是金属铸币,其中,“马克”(Mark)最早是古代欧洲的货币计量单位,最初相当于8金衡盎司(249克)纯银,后来演变为半磅(约226.796克)。
这种货币的币值非常稳定,取决于帝国中央银行收集到的黄金,而坏处在于,信用派生效率低下,在金融系统被挤兑时,容易扩大风险。
一次大战后,德皇威廉二世在1918年11月正式下野,霍亨索伦王朝在德国的统治从此终结。
而在一战中由于军费开支较大、黄金储备流失严重,帝国政府不得不发行了“纸马克”,通过不断稀释购买力向民间采购实物、支付薪资。
一战后,“纸马克”继续使用,直到1999年,被欧元取代。
风雨飘摇的“魏玛共和国”
1918年9月,同盟国之一的保加利亚退出。
因“布列斯特和约”而暂时消除了东线麻烦的德国再次陷入两线作战境地。
而美国率领下英法在西线战场的节节胜利已经标志着德国将重演1806年为拿破仑打败后被拆分成一系列邦国的命运。
雪上加霜的是,德国经济因大西洋、太平洋和地中海的封锁,频临崩溃。
1918年10月29日,作为德国最后预备队的海军因抗议总参谋部命令打破波罗的海封锁的“死命令”爆发基尔港叛乱。
威廉二世只能在11月上旬宣布退位,并接受协约国的一系列苛刻的和平条件。
威廉二世退位后,即流亡荷兰。
此刻的德国各地纷纷仿效一年多前爆发的俄国10月革命,成立“人民委员会”(Soviet),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苏维埃。
官员由民选人士担任,宣布地方自治。
而在图灵根州小城魏玛,在1919年1月——奥托二世首次召集德意志诸邦国主之后的944年后,德国人民会议在此召开全德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德意志国宪法》,宣布了共和制国体,从此,1919至1933年,德国短暂的“第一共和”时期被史称魏玛共和国。
成立了新国家,新领导层面临的问题却一点不少。
首先便是对协约国赔偿的问题,巴黎和会要求德国赔偿的数额最初为2260亿马克,后经调整减至1320亿帝国马克。这一赔偿金额是在1921年确定的,要求德国在66年内还清。
这就相当于平均每年必须支付20亿帝国马克。
而魏玛德国1919、20年都在“准内战”状态中,各地人民委员会和新成立的政府扯皮不断,暴动亦时常发生,更有近千万退伍老兵在各地流浪,每年从何弄来与黄金挂钩的20亿马克支付赔款还真是个问题。
大通胀下的民生困顿
于是,在1922年,魏玛德国支付赔款的资金链就断了。
这自然引发了与德国是世仇关系的法国和比利时的不满。
1923年1月11日,法国与同样希望德国支付巨额赔款的比利时联合出兵占领了德国的“工业心脏”鲁尔区,导致德国经济停摆。法国的如意算盘是拿出一副跟德国要命的架势,从而要到德国的钱。
但法国没想到的是,德国真是“要钱不要命”,放任法国占领鲁尔区,也就是放任国内经济恶化至崩溃。
这里就必须提到一条看上去颇像七年级物理学“动量守恒”公式(ft=mv)的“费雪方程”:
商品和服务平均价格(P)·一定时间成交的商品和服务总量(T)=基础货币总量(M)·该时间内货币流通速率(V)
即
PT=MV
法国侵占了德国工业区,导致了德国市场上商品总额迅速下降,而法国人在鲁尔却并不回收德国马克,同时,也因鲁尔被侵占,大批工厂被停工,失业人员大增,但他们同样要吃饭、要花钱。
怎么办?
魏玛德国政府将德意志帝国银行当做了“出纳科”。
在鲁尔危机近一年里,帝国银行发行的纸马克迅速增加,用于支付与日俱增的流民救济费用和日常消费,此外,由于鲁尔区大批企业停工,其他未被占地区上下游企业也需贷款弥补损失,商业银行的敞开放贷,又令社会上流动的基础货币数量急剧上升。
这样一来,德国基础货币总量大增,货币流通速率因物价上涨,人们倾向于一拿到钱便去购买实物“变现”,而商品和服务总量又是减少的,那么价格自然而然就只剩下急速上涨一条路了。
到1923年4月,魏玛德国政府的支出是收入的七倍多。
这些支出中的大部分是由印钞量的增加资助的。
到1923年中期,德国已经开设了0多家造纸厂、近1800台印钞机和133家公司来印刷和发行钞票。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纸币生产是德国为数不多的盈利行业之一。
在危机最严重的时候,德国各州政府、主要城市、大公司,甚至一些酒吧都在发行自己的纸币。
德国的“超级通胀”迅速令无数家庭陷入困顿。
随着越来越多的钞票进入流通,每张钞票的价值和购买力帝国马克减少了,促使卖家提高价格。
以面包为例,1918年,一条面包的价格是0.25德国马克;到1922年,这一数字增加到了3德国马克。而到了1923年11月,面包价格已经高达80亿马克!
纸币的迅速贬值制造了可笑的场面。纸币的价值蒸发得如此之快,以至于一些公司在上午晚些时候支付员工工资,以便他们可以赶在午餐时间花掉工资。
发薪日,妻子们在丈夫的工厂等候,这样她们就可以赶去商店。
一名男子报告说点了一杯咖啡,但当咖啡送到他的餐桌上时,价格已经翻了一番。
到1923年9月,恶性通货膨胀危机接近最严重的时候,德国人甚至需要大量的纸币来购买基本商品。
孩子们把毫无价值的钞票当作玩具;他们的母亲用它们来点燃炉子和锅炉,给蛋糕烤盘划线,甚至用作墙纸。许多德国人完全放弃了金钱,开始以物易物作为获取所需的手段。
德国马克对内贬值的同时,也引发了资金外流造成的对外贬值。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一美元可以换大约四个德国马克。
到1920年底,这一数字增加到了70德国马克;一年后是180。
但到了1923年底,1美元的汇率飙升至48000美元德国马克(1月)然后是19.2万(6月)1700亿(10月)和4万亿(11月)。
马克的价值已经无限趋近于0。
德国人的生活可想而知。
这场危机迫使两个内阁垮台。
新任财政部长汉斯·路德(Hans Luther)提出了最终解决方案。
1923年10月,路德下令组建一家新的储备银行(伦滕银行)和新货币(伦滕马克),伦滕马克与黄金的价值挂钩——尽管由于政府没有黄金储备,它不能用黄金兑换。
一个伦滕马克最初估值为10亿德国马克,而外汇汇率固定在4.2租赁市场兑换一美元。
急于告别1923年恶性通货膨胀的德国公众接受了新货币,让价格和工资逐渐正常化。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政府在魏玛德国水深火热的时刻,也于1924年紧急批准了200亿新马克(约30亿美元)的援助贷款,为德国经济暂时回稳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但是,在1923年通胀浪潮中,世代经营外币兑换的犹太人成为最大的赢家。此外,一些聪明的商人在通胀周期早期借款购买房地产,然后在几周或几个月后卖出房产或地产一部分,套现后再还款,这便达到了几乎为零的价格偿还贷款的目的。
后果是人们积聚的怒火使矛盾被指向了“犹太人和资本家”,还有占据德国鲁尔区的法国,这便埋下了二战的种子。
结语
德国1923年的通胀引发的经济萧条背景较为复杂。
后果更是十分严重。
因为如果没有这场通胀,小胡子不可能走上这条极端之路,德国人也不会如痴如狂地跟随上道。
这也说明了中央银行和货币发行是必须有独立性,银行业金融机构审慎经营必须也以社会后果来考量远期效果。
对于普通人讲,持有一定外币和黄金作为价值储藏工具,同样十分重要。
参考资料:
1、原创法国在二战前为什么要出兵占领德国的“工业心脏”鲁尔区? - 搜狐 [2020-03-30]
2、 战争、权威与马克:魏玛共和国早期的通货膨胀 - 知乎
3、THE 1923 HYPERINFLATION(Alpha History)
4、图解1871至1945:德意志领土变迁史(动图简史:2019年10月17日)
5、 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天价赔款赔完了吗? - ThePaper.cn [2022-11-30]
6、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与一战结束后的德国_凤凰网 [2022-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