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美景,品文化,一次玩够!跟着非遗游南宁,4条特色旅游线路邀您开启非遗之旅
赏美景,品文化,一次玩够!跟着非遗游南宁,4条特色旅游线路邀您开启非遗之旅
南宁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这里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更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传统建筑技艺到地方戏曲,从特色美食到民俗活动,南宁的非遗文化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和人文情怀。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南宁推出的4条非遗探寻之旅线路,让您在游玩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Citywalk(城市漫步)
第一天
美丽南方(南宁古建筑营造技艺)—邕州古城·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新会书院邕剧粤剧、南宁酸嘢、南宁老友粉)—百里秀美邕江—水街(鸳鸯糊、粉饺、田螺土鸡汤、粉虫)
第二天
扬美古镇(梅菜、豆豉、沙糕)—广旅·南宁之夜(良庆香火龙)
在城市漫步,可以观赏到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建筑技艺——南宁古建筑营造技艺。该技艺融合了壮族、汉族、瑶族、侗族传统建筑的营造技巧和智慧,除了运用于传统民居,还运用于庙宇、礼堂、祠堂、亭台楼阁等公共建筑的建造。2023年,南宁古建筑营造技艺列入第九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古建筑营造技艺
走进新会书院,别具韵味的邕剧和粤剧令人陶醉。邕剧作为南宁独有的地方剧种,约有200年历史,是广西四大地方剧种之一,于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粤剧是以粤方言演唱的汉族传统戏曲之一,主要流传于广东、广西的粤方言区。广西粤剧在舞台表演和题材内容上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表演风格古朴粗犷。2014年,南宁市申报的粤剧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唱响邕州神韵
漫步于“邕州古城·三街两巷”、水街和扬美古镇,可以品尝到美味的南宁酸嘢、老友粉、鸳鸯糊、粉饺、田螺土鸡汤、粉虫,还有扬美“三宝”——梅菜、豆豉、沙糕,这些特色美食都属于非遗美食。夜晚,在广旅·南宁之夜能观赏到精彩的香火龙舞表演。香火龙舞是广西特有非遗技艺,拥有300多年历史,气势磅礴的香火龙在火光之间游走、舞动、盘旋,将龙的精气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南宁酸嘢
历史文化之旅
第一天
南宁青秀山风景区—广西民族博物馆—南宁方特东盟神画
第二天
南宁博物馆(南宁制陶)—南宁园博园—顶蛳山遗址博物馆—蒲庙老街(生榨粉、花婆节)
南宁青秀山风景区龙象塔
在历史文化之旅中,游客可以游览南宁青秀山风景区、广西民族博物馆、南宁方特东盟神画、南宁博物馆、南宁园博园、顶蛳山遗址博物馆等地标景区,领略南宁的自然风光、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和东盟风情。同时,在南宁博物馆体验南宁制陶技艺,来蒲庙老街品尝生榨粉,了解花婆节也是不能错过的。
充满东盟风情的南宁方特东盟神画
广西民族博物馆风雨桥
南宁制陶技艺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是一项传统手工技艺,对于研究南宁乃至广西传统手工制陶史,具有较大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于2018年列入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南宁生榨米粉选用陈米浸泡发酵,采用磨米、压干、揉搓、舂捣等复杂工序制作而成,现榨现煮,细腻爽滑,具有独特的酸香滋味,于2016年列入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蒲庙花婆节是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的民间传统民俗,以花婆施粥送福为主,展现以集百家米、祈千家福、育百种人为核心的情怀与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于2018年列入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特色美食生榨粉
民俗文化体验
第一天
广西药用植物园—昆仑关风景区—宾阳炮龙文化园(宾阳炮龙)—宾州古城(宾阳织锦、宾阳酸粉)
第二天
横州中华茉莉园(茉莉花茶制作)—西津湖湿地公园(横县大粽、横县鱼生)
广西药用植物园是我国对外(国际)开放的21个大型植物园之一,以物种保存数量最多和保存面积最大获得“最大的药用植物园”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
热闹的宾阳炮龙节
宾阳炮龙节是一项融合了汉族、壮族文化特色的综合性民间节庆系列活动,举行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一,主要包括“游彩架”“灯会”“舞炮龙”三大内容,于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宾阳织锦技艺起源于汉代,形成于唐宋时期,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宾阳壮锦有三大种类、20多个品种、50多种花纹图案,于2010年列入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壮锦
宾阳酸粉制作技艺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宾阳酸粉是解渴解暑、祛火祛热的美味佳肴,于2010年列入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横州市享有“中国茉莉之乡”美誉,横县茉莉花茶制作技艺一般要经过茶胚、窨花拼和、堆窨、通花、收堆、起花、烘焙、冷却、转窨、提花、匀堆、装箱等工序,制作出来的茉莉花茶,不仅保持了绿茶浓郁爽口的天然特性,又包含着茉莉花的鲜灵香味,而且还兼备茉莉花特有的保健功能。2012年,横县茉莉花茶制作技艺列入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横州的大粽因粽子体大丰腴、色泽光亮、口味独特、味香鲜美而闻名于广西。2010年,横县大粽制作技艺列入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横县鱼生制作技艺是横州市最具特色的一项传统手工技艺,用利刀轻而快速落刀将鱼肉切成薄如蝉翼的一片片。2010年,横县鱼生制作技艺列入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横州市中华茉莉园
壮乡风情体验
第一天
高峰森林公园(武鸣柠檬鸭)—广西非遗传承基地五彩壮乡(五色糯米饭)—水锦顺庄
第二天
小都百(壮族会鼓、黑山羊、壮族三声部民歌、壮族刺绣)—上林大龙湖(渡河公制作)
这条线路内容丰富,跨越绿水青山,游客可以体验特色民俗文化,还可以欣赏到壮族传统歌舞,品尝特色美食。
武鸣柠檬鸭,酸辣适宜,清新爽口,是广西十大名菜之一,是南宁本土原汁原味的“草根美食”。2018年,武鸣柠檬鸭制作技艺列入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特色美食武鸣柠檬鸭
五色糯米饭,色香味俱全,经过石臼捣料取汁、生铁锅蒸、木质甑桶蒸煮等特殊工艺制作而成。2010年,壮族五色糯米饭制作技艺列入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壮族会鼓习俗流传于南宁市上林县、马山县、武鸣区,以及河池市都安、大化等地的相关乡镇,相传至今已有1000多年。壮族会鼓主要有混鼓打、狂欢鼓、舞龙鼓、扁担鼓、花灯鼓等打法,至今在马山县还流传着许多壮族会鼓的擂鼓鼓谱。2021年,壮族会鼓习俗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马山黑山羊全羊宴以马山大石山区散养的黑山羊为原料,采取煮、焖、煎、炸、蒸等多种烹饪方式制作,菜式有清水羊肉、羊扣、羊酱汤等20多个品种。2023年,马山黑山羊全羊宴制作技艺列入第九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壮族三声部民歌流传于南宁市马山县加方乡、古零镇、古寨瑶族乡、里当乡,辐射至周边上林、忻城、都安、大化等县份的部分乡镇,是一项历史悠久的壮族民间传统音乐,称作壮族民歌的“活化石”。2008年,壮族三声部民歌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壮族刺绣,壮语叫“绡花”,当地民间又称之为“订花”,是壮族人民的传统手工技艺。2016年,壮族刺绣列入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马山壮族会鼓情飞扬
渡河公的形象是用彩布缝绣穿着明朝装束的小人,其怀里抱着一个金黄色的南瓜,装满了风干的艾草、白芷、苍术等多种中草药。金黄色的南瓜寓意为人们带来财富;艾草的香气寓意能避邪防病、保佑安康。2008年,上林县渡河公列入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上林县渡河公手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