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控制概率、娃娃“循环”使用……揭秘“抓娃娃机”最新套路
人为控制概率、娃娃“循环”使用……揭秘“抓娃娃机”最新套路
近年来,抓娃娃机作为一种新兴的娱乐方式迅速走红,从大型商场到街边小店,随处可见其身影。然而,在这看似简单的游戏中,却隐藏着诸多问题和乱象。北京青年报记者调查发现,从娃娃循环使用带来的卫生隐患,到商家跑路导致消费者损失,再到人为控制抓取率欺骗消费者,甚至通过娃娃机售假等现象,都亟待引起重视和规范。
娃娃“循环”使用,卫生问题引担忧
如今的抓娃娃机不仅局限于抓取毛绒玩具,还推出了球鞋、航模、手办、盲盒、口红等多样化奖品。更有商家推出积分兑换机制,玩家可以将抓到的小娃娃积攒起来,兑换更大或更实用的奖品。
这种模式虽然增加了用户黏性,但也带来了卫生隐患。有玩家反映,看到有人将兑换后的娃娃重新投放回机器,这种循环使用的方式可能带来卫生风险。
商家跑路,寄存娃娃成泡影
寄存兑换的运营模式也引发了一部分人的担忧。江苏昆山的网友“小丸子”在一家抓娃娃店寄存了57个娃娃,结果店家突然撤店,拨打该店家入驻平台的联系电话均联系不上。最终,她只以3元一个的价格将娃娃赎回,相比平时抓一个需要5到10元,损失不小。
商家安装App,人为控制抓取率
为了提高中奖率,有玩家研究出了各种“抓娃娃技巧”。然而,这些技巧往往并不奏效,因为娃娃机的抓取率是可以人为控制的。
商家手机上通常会安装一个App,用来调节控制所有机器的爪力。通过调整爪子在不同阶段的抓取力度,可以控制玩家的中奖概率。这种设置让玩家总是感觉“差一点就能抓到”,从而不断投入硬币。
多地监管部门通报“问题娃娃”
近期,全国多地监管部门通报了娃娃机里存在“问题娃娃”的情况。浙江宁波、湖南湘潭等地市场监管部门对无标签毛绒玩具、填充物漏出等问题进行了专项检查,并责令相关店铺下架整改。
通过娃娃机售假,隐蔽性强监管难
更有甚者,一些商家在娃娃机内放置假冒伪劣产品,如山寨版的星黛露、玲娜贝儿等热门玩偶,以及假冒的知名品牌化妆品。这种售假行为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往往需要通过市场监测或消费者举报才能发现。
这种通过娃娃机售假的行为已经涉嫌侵犯版权方的知识产权,一旦被查处,商家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本文原文来自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