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特种作战部队与常规部队战伤伤情及救治措施对比研究
美军特种作战部队与常规部队战伤伤情及救治措施对比研究
自2001年10月以来,美军在全球反恐战争中使战术战伤救治(TCCC)中在受伤点救治(POI)、战区内伤员留治和快速后送至确定性治疗有了长足的进步,使得整体伤员的伤死率显著下降。除了2009年提出的“黄金1小时”后送策略外,包括早期止血、早期院前输血、前沿部署外科手术力量在内的措施都为降低伤死率降低做出了贡献。此外,随着防护装具的改进和战术、技术和程序(TTP)的优化,如更好地侦测简易爆炸装置、更好地开展情报监视和侦查,也是降低伤员发生率和死亡率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下,美军对于特种作战部队的依赖程度日益增加。从最初与阿富汗北方联盟部队的接触和合作到与伊拉克北部库尔德民兵的密切合作,美国越来越多地利用特种作战部队开展军事行动,当然大量的常规部队仍然需要。随着越来越多的特种作战参与作战任务,需要更好地降低部队战斗伤亡风险的策略以及提高战伤救治能力。美国陆军第 75 游骑兵团、第 160 特种作战航空团、特种部队大队(Special Forces Group)、美国海军海豹突击队和美国空军伞兵救援队是战伤救治标准的先行者。在位于北卡罗来纳州布拉格堡(Fort Bragg)开设的特种作战医务兵课程是所有特种作战部队标准化的卫勤训练内容。相比常规作战部队医务兵训练,特种作战医务兵训练时间更长,内容更多,特别强调开展在特种作战严苛环境下实施救治的技术训练并保持高水平的救治能力。
特种作战任务范围在历史上一直与常规部队的目标不同。如美国陆军特种部队专注于非常规战争、外国内部防御、特种侦察、直接行动和反恐,包括培训东道国的反恐组织、在拒止/半拒止环境中收集情报或进行突袭以抓捕重点对象等。这些行动通常部署在常规部队保障范围之外,可能意味着更长的后送等待时间及有限的医疗资源,需要部队在一定程度上自给自足,自我保障。从历史上来看,特种作战部队通过加强各个阶段的战伤救治能力来提高部队整体战伤救治和防护能力,尤其在院前救治阶段。第 75 游骑兵团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冲突的第一个十年中实现了零院前可预防死亡。Eastridge 等人 (2012) 的分析强调了战场死亡机制和背景,指出战场上的潜在可生存 (PS) 伤害集中在止血和气道管理方面。特种作战部队通过实施战术战伤救治、早期院前血制品使用、止血带和气道辅助装置来提高战伤救治标准,伤员在获得确定性救治前存活的可能性得到了显著提升。
方法
数据获取:
- 对先前发表的来自国防部创伤登记 (DoDTR) 数据进行二次分析。
国防部创伤登记系统 (DoDTR):
- 国防部创伤登记系统是国防部与创伤相关的数据库,包括有关人口统计、导致受伤的事件、诊断、治疗和结果的文档,这些结果记录由美国/非美国军事人员和/或美国/非美国平民在战时和和平时期(包括人道主义)从受伤地点到最后救治过程。国防部创伤登记包含了所有在三级救治阶梯(Role 3)或前沿复苏外科分队(FRSD)使用国际疾病分类第 9 版 (ICD-9) 800-959.9 进行损伤诊断、溺水/溺水伴相关损伤 (ICD-9 994.1) 或吸入性损伤 (ICD-9 987.9) 并在 72 小时内接受治疗的所有伤员。国防部创伤登记系统将院前环境定义为到达前沿复苏外科分队、野战医院 (FH) 或战斗保障医院 (CSH) 之前,包括 一级救治阶梯(伤员点、伤员收集点、营救护所)和具有手术能力的二级救治阶梯(战区内临时部署的有限能力的医疗力量)。
本研究中,仅根据专业(MOS)进行分类。如果伤员是职业编码是18系列、海军海豹突击队、伞降救援队、战术空中控制分队 (TACP)、战斗控制员 (CCT) 和海军陆战队侦察部队,则将伤员归类为特种作战部队。其余伤员被归类为常规部队。
结果
从 2007 年 1 月 1 日到 2020 年 3 月 17 日,国防部创伤登记记录了 28,950 名成人伤员。在这些成人伤员中,有1,806 名常规伤员和 130 名特种作战伤员。常规部队伤员年龄(24岁)小于特种作战部队(30岁)(p<0.001)。常规部队爆炸伤(61% )比例高于特种作战部队(44%),但常规部队的枪伤比例(22%)低于特种作战部队(42%)(p<0.001)。两组之间伤势严重程度评分中位数相似(常规部队为8 ,特种作战部队为10,p=0.387)。常规部队(28%)相比特种作战部队(37%)有较低比例的严重四肢伤(p=0.043),其他受伤区域没有显着差异(表 1)。常规部队对所有指标(脉搏、呼吸频率、血压、血氧饱和度、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GCS) 和疼痛评分)的记录率较低(表 2)。常规部队在使用胸腔密封贴、四肢夹板、红细胞 (pRBC)、全血、静脉输液、氨甲环酸 (TXA)、氯胺酮、芬太尼和吗啡方面的使用比例较低(表 3)。
讨论
数据分析表明,特种作战部队在战伤救治中,更好地对伤员救治进行了记录,更好地启动干预和救治,更多使用非吗啡类镇痛药。与先前的研究一致,本分析中记录的干预措施主要是哪些可以救命或挽救肢体的措施。
由于常规作战部队和特种作战部队面临的作战环境和任务不同,因此其在受伤类型和致伤机制上也有差异。在伊拉克、阿富汗战场上常规部队比特种作战部队爆炸伤发生率较高可能是因为简易爆炸装置和常规部队多采用车辆运输的情况造成的。而特种作战部队通常通过直升机进行投送,直接与敌进行交战,因此枪伤发生率高。
由于特种作战部队医务人员培训相比常规部队时间更长,内容更加专业,因此在伤员心率、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GCS)、疼痛评分和其他生命体征指标的记录上,特种作战部队医务人员做得更好。
开展团队合练使特种作战医务兵相比常规部队更好地采取干预,例如更多地实施了早期止血、肢体夹板固定、液体和输血以及疼痛控制。此外,特种作战部队更好地贯彻和实施战术战伤救治(TCCC),更好地完成了自救和互救,并且较早引入并使用标准化的个人急救包。与常规部队使用吗啡不同,特种作战部队使用口服经黏膜芬太尼柠檬酸盐 (芬太尼“棒棒糖”) ,他们可以将芬太尼分配给单个军人。有时,特种作战部队会允许军人签字并在上衣口袋中携带阿片类镇痛药,以及根据作战环境决定使用像阿托品/普拉洛尔这样的其他药物干预措施。此外,第75游骑兵团是早期院前输血的开创者,制定并使用了“游骑兵低滴度O型血”全血输血方案。
局限性
根据文章内容,本文的局限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数据来源的限制:
伤亡人员治疗者身份不明确:由于国防创伤登记中无法识别院前救治提供者,无法确定伤亡人员是否由同类型部队的医护人员治疗,例如特种作战部队伤员是否由特种作作战部队医务人员提供治疗。
数据分类问题:由于第 75 游骑兵团没有专门的职业编码,他们的治疗结果可能被错误地归类到常规部队,导致结果偏差。
数据量有限:只有 6.7% 的伤亡人员拥有职业编码或单位标识符,限制了研究人群的规模和代表性。
(2)数据背景信息缺失:
受伤背景信息未知:缺乏关于受伤情况的背景信息,例如作战区域、城市与农村、部队组成等,难以评估干预措施的顺序和效果。
后送时间信息未知:缺乏关于后送时间的信息,难以确定常规部队和特种作战部队伤员到达最终治疗点前的后送时间,从而影响干预措施的频率和类型。
(3)研究周期限制:
研究周期约为 13 年,可能存在干预措施和方案在不同时间点引入或可用的情况,难以准确评估常规部队和特种作战部队之间的差异。例如,关于院前受伤情况记录的战术战伤救治卡片卡片在 2013 年才被强制实施并得到广泛使用。
译者注:
(1)特种作战部队伤员救治策略的研究可能有其特殊性,在伤情、致伤机制、战伤救治策略等方面可能与常规部队不同,要结合使命任务一起考虑。
加强战伤救治训练对提高救治水平有重要作用。
要完善战伤救治数据采集内容和方法,已提供更多可靠信息用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