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行人预测中国未来5年楼市走向,出现这3种结果,或是大概率事件
懂行人预测中国未来5年楼市走向,出现这3种结果,或是大概率事件
近日,中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北大国发院教授徐高关于未来房价上涨压力的言论引发热议。他指出,与2021年高峰期相比,房地产在建面积减少一半,新开工面积减少2/3,未来的住房供应将非常紧张。然而,这一观点与当前市场表现似乎并不完全吻合。本文将从住房供应、需求和政策三个维度,深入分析中国未来5年楼市走向。
住房供应:土地出让面积持续下滑
根据诸葛找房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全国土地出让面积下降37%,下半年虽然数据还没出来,但从300城土拍表现看,土拍市场进一步下滑,虽然整体出让面积不及徐教授说的下降2/3,但50%左右还是有的。但我们知道,2022年时,全国土地出让面积同比2021年也下降了50%以上,按照6个月1年的首开周期,不是应该影响2023年的市场供应吗?结果都看到了,不但没影响,今年的市场反而不如2022年了,这是何故?原因就在下面的第2点。
住房需求:实际需求明显下降
根据中指的数据显示,2022年一、二、三线城市的新房成交面积分别下降了23.6、38.6、34.8,而2023年又比2022年成交面积下降了30%。看到没有,土地出让面积明显下降,市场并没有因为住房供应减少而出现供需失衡的情况,反倒是新房库存进一步提高,达到了6.4亿平米,比2022年还高出1.1平米,增幅达到20.7%。
这其实就说明了一个问题,供应虽然明显减少,但需求比供应下降得更快。说明2021年楼市成交18亿平米的市场不是正常市场,带有投机炒作成分,2022年和2023年,市场需求终于逐步回归正常了。2022年降至13.5亿平米,2023年1-10月为9.2亿平米,全面估计就在11亿平米之内,这符合业内的预计,未来5年,商品房成交面积就在10-12亿平米。这才是回顾房住不炒后的正常市场需求。因此,用过去的成交面积来推导未来的住房供需,犯了经验主义错误。
住房政策:坚持房住不炒,促进市场平稳发展
住房,作为衣食住行的重要一环,关系国计民生,没有哪个国家不重视住房政策的。所以,研究楼市,一定要看有关楼市的政策走向。过去就不说了,现在及未来,国家对住房的定调包括两项,一是房住不炒;二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问题,现在很多城市都在放松购房需求端,什么发放购房补贴、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降低首套房贷利率等等,唯独对二套房首付比例、二套以上住房利率还是实行比较严苛的差别化信贷,目的很明确,不支持炒多套房,想必未来市场再怎么不好,其放松力度也会有限。
健康平稳发展,市场热了就要抑制,冷了就会拉拉,我们在过去二十多年时间里积累了丰富的管控经验,今后很难出现像过去那种一飞冲天,当然,也不会让市场自由落体,凡事追求一个稳妥。你看,今年的市场下滑较明显,国家注意到后,今年楼市优化政策频次就超过了千次,而且已经在从土地市场、商品房供应、给开发商提供流动性、购房需求端刺激等全方位支持,目标同样是明确的,要把市场拉回正常状态。
未来5年楼市走向预测
基于以上分析,懂行人预测未来5年楼市走向可能出现以下三种结果:
第一,房地产需求中枢下移至平衡状态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60岁以上的老人数量已达到2.8亿,每年还有近1个百分点的增长,他们大多不会再次购房。同时,新生儿数量从5年前的1670万下降至去年的956万,预计今年还会进一步减少。虽然楼市不会出现“青黄不接”的极端情况,但住房需求明显下滑是不可避免的。即便楼市回暖,需求回暖幅度预计也在10%-15%左右。
第二,更多房子失去金融属性
“房住不炒”政策的持续实施,将促使更多房子回归居住属性。国家规划大量保障房建设,这将对传统商品房市场产生一定影响。一些老旧、品质不高的商品房可能只能作为租赁房使用,转卖难度加大,议价空间有限。
第三,好房子成为有钱人的专属
随着人们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对改善住房的需求也在增加。数据显示,上海和西安2023年前10个月的大面积产品成交套数均出现正增长,而小面积产品成交则有所下降。这表明改善需求正在逐步增加。国家政策也越来越支持改善需求,住建部提出的“以人定房”政策,强调建设高品质住房,这将使好房子的金融属性进一步强化,成为有钱人之间的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