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一个从上海漂到南非的神奇漂流瓶
30年前,一个从上海漂到南非的神奇漂流瓶
30年前,一个从上海漂到南非的漂流瓶,不仅开启了一段跨国友谊,也成为了一部儿童文学新作的灵感来源。
1994年1月30日,首届上海国际少年儿童文化艺术节举办了一场特别的活动——“我托大海捎封信”漂流瓶投放。200多个装有邀请信和金钥匙的漂流瓶,被少年儿童代表投入大海。
首届上海国际少年儿童文化艺术节举办“我托大海捎封信”漂流瓶投放活动。(资料图片 来源:上海市友协)
两个多月后,南非德班维彻海边,7岁女孩夏蒂捡到了其中一个漂流瓶。打开瓶子,她发现里面装着一封来自上海小朋友的中英文邀请信,信中写道:“远在东方的小伙伴想念你,欢迎你来中国。”此外,瓶中还有一把象征开启上海市城门的金钥匙。
研讨会现场
那个夏天,夏蒂随父母一同应邀来到上海,参加了艺术节全部活动。这段真实的故事,成为了儿童文学作家冯与蓝的新作《万里漂流瓶》的创作灵感。
《万里漂流瓶》
小说以30年前的这段跨国友谊为起点,讲述了主人公江乐航在夏令营中结识了南非女孩海蒂。当两人再次相遇时,乐航惊讶地发现,妈妈珍藏多年的漂流瓶,竟然与海蒂的母亲奥莉维亚有着不解之缘。这段跨越30年的友谊不仅让两个家庭更加深入地了解彼此,也让乐航重新认识了上海,特别是如今已成为东方大港的洋山深水港,并揭开了尘封百年的中国劳工往事。
冯与蓝在创作过程中,实地走访了全球规模最大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洋山港四期。她通过11岁男孩江乐航的视角,展现了两代人的成长史与生活史,将“漂流瓶”的意象扩展为海洋强国梦,成功地将个人成长、城市发展、历史记忆与现实紧密联系起来。
7日在京举办的新书研讨会上,徐德霞、朱自强等评论家对作品中“漂流瓶”的多重意象进行了分析。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认为,这是一部扎实的、具有时代意义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表示,《万里漂流瓶》以儿童视角展现时代背景,“心灵的沟通与交流”是全书关键词,读者得以在亲子关系、国际友谊的书写中感受国家发展的磅礴力量。上港集团尚东分公司(洋山四期)党委副书记丁英麒表示,《万里漂流瓶》体现了上海港承接历史、承载使命的核心价值,让更多小读者感受中国航运发展的成就和上海城市风貌的变迁。
“期待这部作品能像漂流瓶一样,承载历史的记忆、梦想与希望,漂流到更多读者心中,为孩子们开启一扇洞察世界、认知家国、探索自我的窗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阚宁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