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知识科普:家长必知的9个关键问题
孤独症知识科普:家长必知的9个关键问题
孤独症谱系障碍(简称孤独症,也称自闭症)是一种主要在儿童早期出现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其主要特征包括社交沟通存在障碍、兴趣范围较为狭隘以及行为模式呈现重复刻板等特点,会对儿童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1. 孤独症是什么?
孤独症谱系障碍(简称孤独症,也称自闭症)是一种主要在儿童早期出现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其主要特征包括社交沟通存在障碍、兴趣范围较为狭隘以及行为模式呈现重复刻板等特点,会对儿童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在我国,儿童孤独症的患病率大约为7‰,并且有逐渐增高的趋势。关于孤独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认为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比较复杂。
2. 如何早期识别孤独症?
孤独症儿童早期典型行为表现为“五不(少)”行为,具体如下:
- 不(少)看:患儿不与他人对视或者对视的次数很少;
- 不(少)应:虽然听力正常,但当别人呼唤时,患儿往往不理睬或者理会得很少;
- 不(少)指:不用或者很少用手指指物;
- 不(少)语:言语发育迟缓,很少用或者不用语言来进行交流;
- 不当:不恰当地使用物品或者玩弄玩具,言语出现倒退或者存在异常。
3. 不会说话是否就是孤独症?
语言发育迟缓是孤独症的典型表现之一,但并不是说“不会说话就一定是孤独症”。孤独症儿童并非完全不会说话,而是普遍缺乏语言沟通能力。据相关研究,大约25%的孤独症儿童没有口语语言或者仅有有限的口语语言表达能力。
4. 孤独症儿童的智力情况如何?
在孤独症儿童群体中,智力水平的表现很不一致。少数患者智力在正常范围,而大多数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大约50%左右的孤独症儿童为中度以上的智力缺陷(智商小于50),25%为轻度智力缺陷(智商为50~69),25%智力在正常(智商大于70),智力正常的这种情况被称为高功能孤独症。
5. 孤独症儿童长大后的情况如何?
孤独症谱系障碍属于神经发育性障碍,它并不是一种随着年龄增长就能自愈的疾病,其核心症状可能会持续终生。虽然通过早期识别以及及时的康复等措施可以帮助孤独症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但这并不意味着孤独症会止于儿童时期。
6. 孤独症是否由父母造成?
孤独症谱系障碍是先天性的,是一种神经发育性障碍,而非后天获得的。因此,它并不是家长或家庭的错,和父母的教养方式也没有关系。孤独症儿童的家长相比正常父母承受着更多的压力,家庭面临的挑战也更大,所以希望大家能够对孤独症的儿童及家庭给予更多的包容和支持,让“星星家庭”不再孤军奋战。
7. 孤独症是否合并其他疾病?
以往的研究显示,大约在70%的孤独症患者会共患其他精神障碍,像焦虑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情感障碍等。所以,我们在关注孤独症本身核心症状的同时,对于其他症状也要保持关注。
8. 孤独症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孤独症儿童需要进行全面的诊断和治疗。目前,针对孤独症核心症状的治疗药物还比较缺乏,应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采用康复训练、行为治疗、家庭支持和干预以及必要的药物对症治疗等综合措施来进行干预,以此来提高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质量。康复训练需要遵循早期、个体化、科学循证、长程高强度、以基层为主以及家庭参与等原则。
9. 父母如何与孤独症儿童沟通?
作为“星星家长”,与孤独症孩子交流时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关爱和理解。一方面,要学会与孩子沟通;另一方面,也要教孩子学会沟通。在交流时,尽量让语言简洁、语调简单,可以加上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和手势等辅助方式。最好选择在平静、稳定的环境中与孩子交流,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和积极的态度。同时,要善于观察孩子的行为,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功能,还要学习行为干预策略,不要强迫孩子进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