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博物馆珍藏:南宋建窑兔毫茶碗与响铜覆轮工艺
哈佛博物馆珍藏:南宋建窑兔毫茶碗与响铜覆轮工艺
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收藏了一件来自中国南宋时期的建窑兔毫(禾目)茶碗,这件茶碗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它曾为美国早期重要收藏家塞缪尔·彼得斯所有,后经著名艺术品商人蓝理捷之手,最终入藏哈佛。这件茶碗不仅是中日文化交流的见证,其独特的响铜覆轮工艺更是体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
塞缪尔·彼得斯是美国早期最重要的收藏家之一,他的品味主要集中在高古艺术品。他与弗利尔博物馆创始人查尔斯·朗·弗利尔、温斯洛普等人的收藏方向和成就相似,这一点可以从他们共同举办的1916年大都会博物馆首次中国陶瓷展览中得到印证。
这件显然来自日本传世的中国南宋建窑制作的兔毫(禾目)茶碗,是塞缪尔·彼得斯早期与日本交流的例证。日本传世的天目茶碗,其传世皮壳包浆与近年中国出土的天目茶碗完全不同,最大的特点是其表面附着的彩色虹膜,是长期茶道使用、擦拭形成的。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其银、铜扣,特别是响铜制作的覆轮(fukurin),可以追溯到中国南北朝时代传承下来的响铜工艺,大多数与佛教相关。从这一点上看,结合禅茶一味的概念,这也是建窑茶碗和佛教的关联的另一小细节。
这件哈佛大学收藏的建窑茶碗,传承显赫,又经蓝理捷(J.J. Lally)之手,是十分难得的中日交流、文化传承的实证。
建盏禾目天目茶碗(兔毫)
产地:福建建阳水吉窑
尺寸:高7 cm,口径12.1 cm(约2¾ x 4¾英寸)
来源:
J.J. Lally & Co.(纽约)
William B. Goldstein, M.D.(康涅狄格州威利顿)
Hurst Gallery(麻州剑桥)
Mrs. Samuel T. Peters(纽约)
资金来源:哈佛艺术博物馆/亚瑟·M·萨克勒博物馆,部分捐赠自William B. Goldstein, M.D.,部分经Ernest B.及Helen Pratt Dane亚洲艺术基金购得。
藏品号:2005.179
参考资料 覆轮探讨:
德川美术馆 - 油滴天目
黑釉茶碗(油滴天目茶碗),年代为南宋至元,尺寸为高6.8 cm、口径12.1 cm,现藏于德川美术馆。
此茶碗传自尾州的德川家,并冠有“星建盏”之名。天目茶碗指的是具铁釉效果、专用於製作抹茶的茶碗,起源於中國宋代,後傳入日本並深受賞玩,最終在瀨戶地區產生了仿製品。油滴天目指的是厚釉在窯火作用下轉變為小油滴狀的斑點效果;而建盞則指福建建窯製作的茶碗,從宋代至元代以黑釉茶碗最為盛行。
許多黑釉茶碗均配有金、銀或響銅製的覆輪,用以保護口緣。此茶碗的覆輪採用響銅製作:外側寬約5 mm,內側約1 mm,由極薄的響銅一圈環繞並以鎖狀連接。可見一處縱向細微紋痕,疑為接合處;覆輪底金呈黃色並略帶淡褐色,這為響銅應用於器物之外的一個罕見實例。
此外,韓國新安沖一處古沉船中發掘出多件青磁及黑釉茶碗,其中一些獨立包裝的黑釉茶碗配有銅覆輪,推測即為響銅製作,進一步證明了中國古代在優質茶碗上普遍採用了銅覆輪技術。
德川美术馆 - 定窑覆轮
高2.8 cm、口径15.3 cm、底9.6 cm,现藏于德川美术馆。
此作品亦采用响铜制作覆轮。覆轮技法自唐代始创,高级瓷器常以银覆轮装饰;而北宋时期,河北定窑的白瓷器上亦常见覆轮。
该盘为明代华南地区仿制宋时代定窑白瓷之作,其覆轮部位未施釉,内底刻有简化兰花纹饰。
覆轮极其薄巧,底金呈黄色,内外覆轮宽度均约2 mm,轻轻弯曲后两端焊接,接合处略显增厚。此技艺不仅展示了对响铜特性的深刻理解,更体现了在热处理辅助下,将细薄金属精确贴合于器物口缘的惊人技术。
分析:蓝理捷、塞缪尔·彼得斯与响铜覆轮技法
蓝理捷(J.J. Lally)与塞缪尔·彼得斯(Samuel T. Peters)均是美国东亚艺术收藏界的重要人物,其对高古艺术品的独到鉴赏不仅丰富了私人与公共藏品,更推动了文化交流的深入进程。
收藏家的影響:
- 塞缪尔·彼得斯以其对中国古陶瓷与艺术品的精选品味闻名,他常以历史背景与技术细节为依据,收藏那些在文化传承上具有显著意义的精品。
- 蓝理捷则在物件流通与学术解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参与不仅促成了这些珍稀器物的保存,更使得国际学术界得以从多角度认识中日艺术的交融。
响铜覆轮技法的意义:
响铜制作的覆轮作为建窑茶碗的重要附饰,其制作技法可以追溯至中国南北朝时期,并在后续的佛教器物中得到广泛应用。这项技术要求工匠能够将极薄的铜带精确地贴合于茶碗口沿,使其既起到保护作用,又增添了器物的美学价值。
从工艺角度来看,响铜覆轮不仅展示了金属细作的高超技术,更反映出当时工匠对热处理与金属塑形工艺的深刻理解。从文化层面来看,覆轮的使用同时体现了功能与审美的结合,强调了禅茶一味中“形神兼备”的理念。这种技法不仅保护了茶碗的脆弱口沿,也象征着东亚艺术中对精细工艺与文化意涵的双重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