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诈骗套路深,老人购买要小心!
“保健品”诈骗套路深,老人购买要小心!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保健食品市场日益繁荣。然而,一些不法分子也趁机浑水摸鱼,以“保健品”为幌子实施诈骗活动。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保健食品的相关知识,并揭示常见的诈骗套路,帮助您在选购保健食品时擦亮双眼。
保健食品消费常识
国家对保健食品实行严格监督管理。保健食品声称保健功能,应当具有科学依据,不得对人体产生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允许保健食品声称的保健功能目录,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制定、调整并公布。根据三部门发布的《允许保健食品声称的保健功能目录 营养素补充剂(2023年版)》《允许保健食品声称的保健功能目录 非营养素补充剂(2023年版)》规定,营养素补充剂类保健食品的保健功能为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非营养素补充剂类保健食品的保健功能名称有24种:1.有助于增强免疫力;2.有助于抗氧化;3.辅助改善记忆;4.缓解视觉疲劳;5.清咽润喉;6.有助于改善睡眠;7.缓解体力疲劳;8.耐缺氧;9.有助于控制体内脂肪;10.有助于改善骨密度;11.改善缺铁性贫血;12.有助于改善痤疮;13.有助于改善黄褐斑;14.有助于改善皮肤水份状况;15.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16.有助于消化;17.有助于润肠通便;18辅助保护胃粘膜;19.有助于维持血脂(胆固醇/甘油三酯)健康水平;20.有助于维持血糖健康水平;21.有助于维持血压健康水平;22.对化学性肝损伤有辅助保护作用;23.对电离辐射危害有辅助保护作用;24.有助于排铅。
保健食品实行注册或者备案制度。《食品安全法》规定,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内容应当真实,与注册或者备案的内容相一致,载明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功效成分或者标志性成分及其含量等,并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根据《保健食品标志规范标注指南》要求,依法经注册和备案的保健食品最小销售包装应当规范标注保健食品标志。
图为保健食品标志
科学购买保健食品,要做到“一看二查三辨”。一要查看销售场所资质。到证照齐全的正规场所购买保健食品,特别要注意有没有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或仅销售预包装食品经营者备案编号)。网上购买时要选择资质齐全、信誉度高的自营、专卖等店铺,并保留好交易记录和相关凭证。二要查验外包装和说明书。选购产品时,要仔细查看外包装标签标志和产品相关信息,认准保健食品标志。查看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声称的保健功能和载明的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按需购买。三要辨别广告和宣传内容。对宣传内容明示暗示有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的,要保持警惕。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物,也不能代替日常饮食,要坚持平衡膳食。营养素补充剂类的保健食品,还要注意不要与同类营养素补充剂同时食用。
“保健品”诈骗的危害
被用来实施诈骗的“保健品”,往往不是正规企业生产销售的保健食品。不法分子恶意利用“以食为补”“以食为疗”的传统理念、老年人健康养生的美好愿望、受疾病困扰病急乱投医的焦虑心理和对保健食品的信任,以“免费送礼、嘘寒问暖”等虚伪方式,打造“医学专家、孝心子女”等虚假身份,博取老年人信任,将保健食品、普通食品甚至有毒有害的假冒伪劣产品虚假宣传为包治百病的“保健品”,进而诱骗老年人高价购买,严重侵害了老年人的财产权益和身心健康:
一是夸大宣传某个普通食品、保健食品的营养或保健功效,甚至虚假宣传其有慢性病、疑难杂症预防治疗功能,诱导老年期长期高价购买,给老年人带来大额财产损失。
二是在普通酒、饮品、食品中添加国家明令禁止添加的西药,宣传其有独特的降血压、“壮阳”、减肥等治疗效果,消费者购买后,短期的确“见效”,但长期食用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特别是中老年人食用后可能发生意外死亡。
食品虚假宣传、生产经营添加药品的食品分别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消费者发现上述行为可拨打12345或12315热线举报,由监管部门予以严惩。
“保健品”诈骗的常见套路
1. 免费送礼型
不法分子以免费赠送日常生活用品,如鸡蛋、调味品、洗涤用品等或组织免费试吃试用活动施以小恩小惠。等到老人聚集起来,他们就会采用播放网络视频、口头宣传、或者雇用闲散人员谈“亲身感受”等形式推销那无所不能、包治百病的“保健品”。
2. 讲座会销型
针对老年人普遍存在的高血压、心脏病、风湿等慢性疾病,骗子通常会采取免费测量血压、举办健康知识讲座等方式,诱骗老年人“入局”,接着再提供虚假的“健康建议”,播放视频故意夸大其所售产品的保健功效,欺骗消费者尤其是老年人高价购买所谓的“保健品”。
3. 专家名医型
不法分子通过找人冒充“专家学者、名医大师”等,通过“免费咨询、义务诊治”的方式,虚构老年人患有某种疾病,继而推销具有“神效”的“保健品”。
4. 免费旅游型
一些公司组织老年人“免费”旅游,名义是回馈老客户,实际上是一个“洗脑”的过程。路途中,公司人员会给大家讲解健康的重要性,然后推销自己公司所生产的“保健品”,进而对老年人洗脑,一次“免费”的旅游,老人往往会带回一大堆所谓的特效“保健品”。
5. 嘘寒问暖型
在推销“保健品”的过程中,通常会有工作人员来跟老年人攀谈,甚至主动帮助老年人做家务,一方面是为了套取老年人的信息,另一方面是降低老年人的警惕性,利用建立的亲近关系博取老年人的同情心推销“保健品”。
6. 包装诱导型
不法分子通过广告轰炸、驻店宣传等方式,给“保健品”增加高科技的噱头,宣称产品是“纳米、磁疗、负离子、微循环”等高新科技应用,或在宣传资料中展示“国际风采”“荣誉证书”等内容,衬托其宣传、销售产品“高大上”的形象,以高科技、大品牌等概念误导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