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二战中一路高歌猛进,但因这八个盟友拖后腿,最终难逃败北命运
德军二战中一路高歌猛进,但因这八个盟友拖后腿,最终难逃败北命运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并非孤军奋战,它拥有意大利、日本、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斯洛伐克和克罗地亚八个盟友。然而,这些盟友的表现却令人失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德国的战事。
巴尔干半岛风光
挪威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风景
日本:错失良机的盟友
日本是这些盟友中实力最强的国家。明治维新后,日本抓住工业革命的机遇,跻身世界一流强国行列。1940年9月27日,日本与德国、意大利签署《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正式加入轴心国集团。
然而,日本在战争中的表现令人失望。在诺门坎战役中被苏联重创后,日本没有北上支援德国,反而将兵力投入到东南亚的弱国穷国。更为致命的是,日本在1941年12月7日发动了珍珠港偷袭,直接导致美国参战,加速了轴心国的失败。
意大利:最令德国头疼的盟友
意大利的表现堪称二战中最令人啼笑皆非的。墨索里尼在德国发动不列颠之战时,趁火打劫进攻英国在北非的殖民地。更离谱的是,意大利未经德国同意就入侵希腊,不仅没有占到便宜,反而被希腊军队追击到阿尔巴尼亚。
在北非战场上,意大利军队的表现同样糟糕。1940年年底,入侵北非的意大利军队在面对英国的雇佣兵时就已处于下风,等到英国军队正式参战时,意大利军队更是望风而逃。一个月内,英国军队就攻占了半个利比亚,并俘虏了13万意大利人。
意大利的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德军的作战计划。为了救援意大利,德国不得不推迟“巴巴罗萨计划”整整六周,这间接导致了该计划的失败。
芬兰:墙头草式的盟友
芬兰由于地理位置特殊,难以独善其身。虽然芬兰没有正式加入轴心国,但从1941年开始,芬兰政府宣称自己是与德国共同反抗苏联的国家。然而,芬兰又害怕招惹盟军,不敢与德国走得太近。
芬兰允许德军过境入侵苏联,却又不敢派兵协同德国的北方集团军攻打列宁格勒。同时,芬兰还接受了德国的燃料和军火援助,却又保留了通往摩尔曼斯克港的海运线。1944年6月,德国败局已定时,芬兰在英国的调停下与苏联签订了停火协议。
匈牙利:铁杆盟友的悲剧
匈牙利是德军最铁的盟友之一,位于二战欧洲战场的前线。虽然匈牙利的实力不如其他轴心国,但在战场上没有帮倒忙。然而,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匈牙利军队差点全军覆没。随着战争的扩大,匈牙利逐渐成为德军扩张的拖油瓶。
罗马尼亚:作用最大的盟友
罗马尼亚可以说是轴心国中作用最大的盟友。罗马尼亚拼尽全力为德军效力,从“巴巴罗萨行动”到斯大林格勒战役,几乎所有的战役都有罗马尼亚军队的身影。然而,随着苏联红军的推进,罗马尼亚在1944年发生反法西斯武装起义,推翻了安东内斯库政权,转而加入反德国法西斯的斗争中。
保加利亚:最虚伪的盟友
保加利亚是德国法西斯最虚伪的盟友之一。二战开始时,保加利亚总统希望不流血就获得最大利益。它允许德军从境内经过,以争取南斯拉夫的领土权益。苏德战争爆发后,保加利亚在私底下向德国做出妥协。1944年6月,保加利亚见势倒戈,加入了同盟国,但最终被英美苏等国宣战,首都索菲亚被攻克。
斯洛伐克:地位最低的盟友
斯洛伐克是欧洲轴心国中地位最低的国家。1938年,匈牙利突然向斯洛伐克宣战,德国对此置之不理。斯洛伐克试图通过主动与德国签订保护条约来获得支持,但1939年匈牙利再次进攻斯洛伐克时,德国仍然不管不顾。斯洛伐克最终失去了大片领土。
克罗地亚:人为制造的国家
克罗地亚是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为解决巴尔干领土纠纷而创造的国家。成立之初,克罗地亚就陷入了内乱,不得不依赖德意联军镇压。这个国家对德国来说,虽然忠诚但作用有限。
这些盟友的表现,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轴心国最终失败的原因。它们的行为不仅没有帮助德国,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德国的战事。这段历史提醒我们,盟友关系的建立需要基于共同的利益和目标,而不仅仅是短期的权宜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