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让人才的流动成为产业脉动的活力
萧山:让人才的流动成为产业脉动的活力
萧然大地,人才奔竞。杭州萧山,这座历史与现代交织的城市,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深耕人才流动共享的沃土,以期在这片热土上催生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勃勃生机,成为萧山加速新旧动能转换、重塑产业格局的重要推手。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以编制破题,
激活人才流动意愿
在今年的第一场全区性大会上,萧山区将目光聚焦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贯通上,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推动区域人才引育、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此次大会,萧山明确提出建立高层次人才“编制池”,专项用于萧山区科研机构引进具有区外事业身份的人才。
萧山直击高层次人才在编制身份上的顾虑,从制约人才流动共享的关键环节——编制入手,以盘活“编制池”为杠杆,撬动人才资源高效配置,推动创新活力充分释放,为企业引入科研人才提供更为灵活的路径,让更多高校事业身份人才愿意投身于萧山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
这只是萧山以灵活的编制管理模式推动高层次人才流动共享的举措之一。
一直以来,萧山深知,人才流动是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因而,萧山树立“大人才观”,摒弃狭隘的“人才唯我独享”的思想,视人才为可共享资源,化人才个体优势为产学研整体优势,打造出“编制在高校、科研(或落户)在平台、转化在企业”的人才引育模式。
据了解,由西电杭研院与杭州布雷科电气有限公司共建的“新型电力系统先进保护技术联合创新中心”,去年双方联合招引全职博士后1人,身份为高校教师,全时在企业工作,有效探索“身份在高校,贡献在企业”的院企合作模式。
通过向研究院科研人员投放西电编制,畅通高校与平台之间的人才有序流动,构建了“编制在高校,落户(社保)在平台”的人才院校联合招引模式。
“传统编制体系虽为人才提供了稳定保障,却也可能束缚其探索创新的脚步。此举措恰如一把钥匙,打开了高校人才勇于突破舒适圈、积极投身创业闯荡的大门,有效激发了他们把握外部机遇的热情,彻底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成效显著。”萧山区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如此评价道。
截至目前,西电杭研院与企业共聘博士后69名。结合浙江产业发展方向和研究院优势学科,与企业共建实验室、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累计建成省级科创平台2个、院企联合实验室27个。
既是高校的科研骨干,又是科创平台的创新先锋,更是企业技术升级的核心驱动。如此多重的身份,在萧山区院企合作共建的平台里已经不是孤例。
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未来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杨怡豪,身为浙大科研人员的同时,也兼任科创中心研究员一职,他感慨道:“在这里,我既能沉浸于高校的浓厚学术氛围,又能感受到科创中心的蓬勃市场活力。这种双重身份为我提供了广阔舞台,让我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专长。”
“给前路、留退路”,让广大人才可以心无旁骛地创新创业。在萧山,科研人员不再受限于单一的编制框架,而是能够在高校、科研平台与企业之间自由流动,拥有多重身份、承担多项重任、共享多方资源,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和创新潜能,使人才这第一资源能更高效地找到最适合的“跑道”。这种流动不仅促进了知识的共享与技术的交流,让“英雄有用武之地”,还加速了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为地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萧山区成果转化科创险合作签约仪式)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梗阻”
——以风险共担,
赋能企业向新生长
科技成果转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环节。然而,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往往让企业望而却步。为了破解这一难题,萧山区创造性地推出了“安心宝”机制,通过建立风险共担机制,为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保驾护航。
时间回溯到2024年萧山“北斗七星”赛马座谈会上,浙江兆丰机电董事长孔爱祥提出了“科技支付宝能不能搞”的诉求。
“我们企业在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时,经常面临资金和技术上的双重压力。如果有一个类似‘科技支付宝’的平台,能够为我们提供担保和支付服务,那么我们就可以更加放心地投入研发,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孔爱祥如是说道。
事实上,他的这一构想,正是萧山区后来推出的“安心宝”机制的雏形。今年1月9日,萧山发布教科人融合贯通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15条改革举措,其中最核心的一条,是在全省率先推出产学研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安心宝”制度。
“安心宝”制度简单来说,就是科研成果转化的先研后付。萧山牵头设立首期资金规模为1亿元的“科创风险池”,企业只需先支付10%的产学研合作经费,放到第三方监管的科创安心宝账户,待科创平台完成首个里程碑进度后,才将10%的合作经费连同尾款一并支付给科创平台。
正如萧山区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这项制度的核心逻辑,是企业出一点、科创平台担一点、政府补一点、金融贷一点、保险机构保一点,通过政府背书,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激发企业产学研合作热情,更好地练就科技成果转化‘强磁场’。”
值得一提的是,新年伊始,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兆丰机电未来智能创新研究院等10个院企合作载体正式签约落地,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些联合实验室不建在企业,而是直接建在科创平台内,萧山希望以此降低企业引才成本,延续“科研人员身份在平台,贡献在企业”这一核心逻辑,将老题新解,使更多的智力资源向企业和生产一线流动,进一步提升科创平台与企业的黏合度,科研成果转化被赋予了“加速度”。
在这一合作框架下,围绕产业所需,企业与研究院共同招募和培养了一批具备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这些人才不仅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更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成为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中坚力量。他们深入企业生产线,了解产品特性和市场需求,同时与研究院的科研人员保持密切沟通,确保科研成果能够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实现快速转化。
流动的人才,共享的发展。萧山凭借一系列改革实践,逐步搭建人才流动制度体系的框架雏形,不断探索并丰富人才与企业双向奔赴、双份精彩的新模式与新路径。如今,人才活力与创新动力在萧山这片热土上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与奔涌,它们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磅礴力量,托举起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未来。
(图片由萧山区科技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