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渊冲:86岁患癌,97岁丧妻,100岁时被人膜拜
许渊冲:86岁患癌,97岁丧妻,100岁时被人膜拜
许渊冲先生的一生,是为翻译事业倾洒热血的一生。从西南联大的少年才子,到享誉世界的翻译家,他始终坚持"音美、意美、形美"的翻译理念,将中国文学之美传播到世界。
2014年,国际翻译家联盟将"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颁发给一位93岁的老人。在颁奖仪式上,这位老人自豪地宣称:"直到现在,全世界还没有第二个人能把中文翻译成英文和法文,同时又能把英文和法文翻译成中文,并在全世界出版!"
这位狂傲的老人就是许渊冲。在翻译界,他一直以"狂而不妄"著称。只要他认为自己是对的,就会直言不讳。他自称是"诗译英法唯一人",这种自信在年轻时曾为他带来不少麻烦,甚至被骂为"千古罪人"。
许渊冲的一生充满了坎坷。86岁时被诊断出直肠癌,97岁时失去了相伴半生的妻子,但这些都没有阻止他在翻译的世界里追求"美"的传达。这种对美的追求和对翻译的痴迷,几乎贯穿了他的一生。
少年流离
1937年,随着日军对华侵略的加剧,长沙临时大学西迁昆明,学术界精英纷纷汇集于此。第二年,这所大学正式更名为西南联大。
1938年,17岁的许渊冲从江西南昌二中考入西南联大外文系。在这里,他遇到了许多影响他一生的人:杨振宁、李政道是他的同窗,朱自清、沈从文是他的老师,叶公超、钱钟书则为他授课。这段经历为他日后的翻译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西南联大期间,许渊冲最出名的一次是他在一次外宾招待会上的精彩翻译。当时,美国"飞虎队"进入中国帮助对日作战,急需大量翻译人员。许渊冲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在招待会上,当领导人提到"三民主义"时,当时的翻译一时语塞,许渊冲站起身来,用洪亮的声音翻译道:"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这句翻译不仅让他被分配到秘书室工作,还被印制在美国邮票上。这次经历让他意识到,翻译可能是他一生的事业。
大炮犹响
许渊冲性格直率,嗓门大,好辩论,因此得了个"许大炮"的绰号。抗战胜利后,他前往法国攻读硕士学位,但仅仅三年就中断了学业,因为新中国成立了。他选择回国任教,培养下一代人才,同时开始了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翻译生涯。
许渊冲的翻译风格独树一帜,他坚持"中国文化的美感",以诗译传达文学作品的美感。在翻译毛主席的诗文时,他巧妙地翻译了"不爱红装爱武装"一句。妻子曾说,如果没有翻译事业的支撑,许渊冲可能无法坚持下来。
长路
许渊冲一生追求"美",音美、意美和形美。杨振宁曾评价他最大的贡献是帮助国人克服了不如外国人的心理。许渊冲同样执着于将中国文学的美感融入自己的翻译作品中。
1955年,《红与黑》的翻译方法引发了同行的广泛讨论。许渊冲坚持翻译应该远离翻译腔,他认为如果文学失去了美感,存在的必要性也就消失了。这种观点虽然招致了不少批评,甚至在出版社的评选中得票为零,但钱钟书在信中安慰他说:"无色玻璃的翻译会得罪诗,有色玻璃的翻译又会得罪译。"
1999年,许渊冲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这一年他已经翻译了60多本著作,但他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唐诗、宋词、元曲,中国古代文化和英文法语之间的壁垒,在他逐字敲下的键盘声中逐渐消弭。
2007年,86岁的许渊冲被诊断出直肠癌,但他并没有接受特别的治疗,而是更加投入地工作。2018年,陪伴他半生的夫人照君离世,但他仍然没有停下翻译的脚步。对他来说,翻译不仅是工作,更是他的救赎、寄托和灵魂的归宿。
许渊冲曾说:"过去喜欢一个人走我的路;现在也喜欢一个人走我的路;将来还要一个人走自己的路。"2021年,这位一生都在追求美的老人在100岁高龄时离开了人世,留下了无数美的痕迹。在痴、狂和美之间,他走完了自己要走的路。
许渊冲先生的一生,是为热爱倾洒热血的一生。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诗译英法唯一人"。
本文原文来自网易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