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错月效应”推升CPI
春节“错月效应”推升CPI
2025年1月CPI数据公布,同比上涨0.5%,环比上涨0.7%,核心CPI同比上涨0.6%,环比上涨0.5%。这一数据引发了广泛关注。然而,深入分析发现,1月CPI的上涨主要受春节“错月效应”影响,同时核心CPI的持续上升也印证了消费市场的回暖趋势。
春节“错月效应”推升CPI
春节假期及其节前备货,市场对鲜菜、果蔬、肉蛋等食品和餐饮、文旅、交通运输等服务的消费需求相对集中释放,往往使食品价格和相关服务价格短期内大幅上涨。这是春节所在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变化的显著特点。由于每年春节所在的月份不固定,有的在1月,有的则在2月,这种春节“错月效应”就容易使相关月份的CPI数据产生“虚高”。
比如,2023年春节假期在1月21日至27日,节前备货和假日消费都集中在1月份。2024年春节假期在2月10日至17日,节前备货和假日消费都集中在2月份。因此,2024年1月消费一般,加上上年同比基数较高,CPI同比就相对较低(为-0.8%);2月正值春节假期消费集中,加上上年同比基数较低,CPI同比上涨幅度就相对较高(由1月的-0.8%升至0.7%,回升1.5个百分点),环比涨幅也比1月有较大上升(由上月的0.3%升至1.0%,上升0.7个百分点)。
同样道理,2025年春节假期在1月28日至2月4日,节前备货和一半假日消费(或主要的假日消费)都在1月份。因此,1月正值春节消费集中,加上上年同比基数较低,CPI同比涨幅就相对较高(由上月0.1%升至0.5%,上升0.4个百分点),环比涨幅也比上月有较大上升(由上月0.0%升至0.7%,上升0.7个百分点)。
因此,2025年1月CPI同比、环比数据的大幅上升,除了近期总体消费水平的边际改善外,春节“错月效应”起了很大的“助推”作用。鉴于此,我们不能对1月“虚高”的CPI上涨数据过于乐观。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正是由于春节“错月效应”的影响,今年2月的CPI数据(同比、环比)将会比较低,甚至会回落到1月以前的水平。
食品价格和服务价格明显上涨
食品涨价叠加服务价格上涨
从2025年1月CPI各构成指数的同比走势中可以发现,权重占比较大、对CPI同比价格具有明显影响的 “食品烟酒类”价格出现回升。同时,“教育文化娱乐类” 和“其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大幅上涨;“交通通信类”价格降幅继续大幅收窄。如图1所示。
1月,在CPI“篮子”中权重较大(当前五年基期为30%左右)的“食品烟酒类”价格同比上涨0.6%,涨幅比上月(0.0%)回升0.6个百分点;
“教育文化娱乐类”价格(在CPI“篮子”中权重为10%左右)同比上涨1.7%,比上月(0.9%)上升0.8个百分点;
“交通通信类”价格(在CPI“篮子”中权重为13%左右)同比下降0.6%,降幅比上月(-2.2%)收窄1.6个百分点;
“其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在CPI“篮子”中权重为2%左右)上涨5.4%,比上月(4.9%)上升0.5个百分点;
其它类价格或权重较小、或变化较小,对CPI影响不大。
综合来看,在春节“错月效应”的影响下,“食品烟酒类”价格同比明显回升,“教育文化娱乐类” 、“其他用品及服务类” 以及“交通通信类”等服务价格同比大幅上涨或降幅大幅收窄,是促使1月CPI同比涨幅上升的主要力量。
部分食品价格涨幅比较明显
在“食品烟酒类”价格中,1月变动明显的主要是其中的“食品类”价格。这一点可以从CPI同比几组分类构成看得很清楚。如图2所示。
1月各类别价格波动变化分别为:城市/农村(0.6%/ 0.3%);食品/非食品(0.4%/ 0.5%);消费品/服务(0.1%/1.1%)。
其中,“食品类”价格涨幅回升最为明显,由上月(-0.5%)升至0.4%,大幅回升0.9个百分点。此外,“服务类”价格涨幅也很可观,由上月(0.5%)升至1.1%,大幅回升0.6个百分点。
那么,影响“食品类”价格大幅回升的主要是哪些食品价格?通过深入分析统计数据发现,1月食品类价格中:
——猪肉价格同比上涨13.8%(涨幅比上月上升1.3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17个百分点;环比上涨1.0%(涨幅比上月回升3.1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01个百分点。
——鲜菜价格同比上涨2.4%(涨幅比上月上升1.9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05个百分点;环比上涨5.9%(比上月大幅回升8.3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12个百分点。
——水产品价格同比上涨1.2%(涨幅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02个百分点;环比上涨2.7%(涨幅比上月上升2.6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05个百分点。
1月春节假期消费集中释放叠加气温下降影响,鲜菜、鲜果、水产品价格同比、环比涨幅都较大;猪肉价格仍在其上涨周期,同比、环比涨幅都比上月扩大。因此,在CPI“篮子”中权重较大的“食品类”价格的大幅上涨,是1月CPI涨幅较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猪周期”仍影响着CPI波动
由前面分析可知,食品价格的季节性波动是1月CPI涨幅较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猪周期”波动对CPI的影响不容小视。
为更清楚地看出这种影响,可以把CPI同比、核心CPI同比和猪肉价格同比放在一起比较,如图3所示(为凸显波动的周期关联性,图中对猪肉价格同比涨幅缩小10倍)。可以看到,CPI同比与“猪周期”基本同频,可见“猪周期”对CPI的影响。
1月在食品大类中,除鲜菜、鲜果、水产类价格季节性走高外,猪肉价格涨幅也在稳定回升。总体来看,“猪周期”现阶段的上行大趋势迄今并未改变,在很大程度上对冲了其他许多品类价格季节性下跌对CPI的拖累和影响,并明显影响着CPI涨幅的波动。
核心CPI上升印证消费边际回暖
我国CPI走势受食品和能源因素影响而起伏较大,去除这些因素影响后的核心CPI走势,在很大程度上摒弃了“季节性”因素的影响,更能凸显消费市场供求力量对CPI的稳定影响。近年来,由于总体消费需求持续不足,核心CPI同比也在缓慢下滑。但2024年10月以来,核心CPI同比出现了持续四个月的回升。如图4所示。
2024年下半年,由于受食品价格高位持续回落等因素的影响,CPI涨幅连续出现回落。但剔除了食品和能源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后的核心CPI同比却在年底出现了连续回升,10月至12月分别为0.2%、0.3%、0.4%。2025年1月,受春节“错月效应”的影响,CPI同比涨幅出现明显回升;核心CPI同比涨幅则继续保持上升至0.6%。
核心CPI同比涨幅近几个月来的持续上升,显示消费市场供求力量的稳定回暖,表明随着近期一系列提振需求政策(特别是“两新政策”)的逐步见效和加码扩围,国内需求或正在出现边际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