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年轻人的运动现状:挑战与机遇并存
当代年轻人的运动现状:挑战与机遇并存
人人都知健身好,却常有人喊运动难,到底有些什么槛儿,绊住了青年冲向自然的脚步?那些坚持锻炼的人又有哪些变化呢?
运动的现状
近期,就“青年人体育活动状态”这一话题,“青春浙江”面向6573名在浙青年发布了相关问卷。有15.36%的人选择“每天锻炼”,有35.49%的人选择“每周3-5次”,仅有“6.83%”是“几乎不运动的人”。而在问到每次的锻炼时长,有超过七成的参与者选择“40分钟左右”及以上。
每天晨练时间,杭州采实教育集团彭诚中学的操场上,都有体育老师带着“健康‘享’瘦营”的学生进行tabata有氧素质练习、方正跑操、核心训练。副校长、体育教研组长倪峰告诉“青春浙江”,这是体脂有些许超标的同学在降脂。上午、下午的大课间,全校同学要参加各30分钟的广播操、健力腕操、柔韧操和跑操,除了每天给学生量身打造的“集训菜单”外,学校每个月还会安排小型的体育比赛、定向运动、篮球赛、拔河赛等。倪峰老师从业二十多年,他发现近些年,不论是学生还是家长,体育锻炼的意识都在增强,为了更好“培养学生们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健康”,学校还与相邻的李宁体育园联合推出了各种体育社团让学生们选择。
调查中,“青春浙江”发现,大多数青少年都意识到了体育锻炼的必要性,来自《2022年度〈浙江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 (2017—2025年)〉统计监测报告》也显示,2022 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青年比例由28.9%提升至35.2%,增长6.3 个百分点。在体质健康方面,2022年,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为97.0%,同比增长约0.3个百分点;20-35周岁青年体质达标率为94.1%,同比增长约0.2个百分点。
运动的困难
1.被时间束缚
“想迈开腿,真的有点难。”
问卷调查中,有68.6%的人认为目前坚持体育运动面临最大的挑战是“时间不足”。
25岁的小凯是一名软件工程师,因为长期久坐、缺少运动,小凯发现自己除了身材走样,还得了脊椎病。决定作出改变之后,小凯办了公司楼下健身房的会员卡,可算一算每个月也就去个两三次,说到这里,小凯继续敲着键盘、写着代码,又皱起眉头开始吐槽:“最近有了新的项目,加班到晚上八九点是‘家常便饭’,下了班只想回家‘躺平’,根本抽不出时间和精力去健身房锻炼。”
2.被懒惰打倒
25岁的小云,也在一家互联网企业工作,但因为是行政岗,上下班时间很固定。她有一个收藏夹名叫“学习使我快乐”,68个视频中,健身运动类的跟练视频占了一大半。“平时工作一坐就是一整天,总是设想每天要有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锻炼时间。”小云“囤”的跟练视频大多不超过20分钟,按她自己的话来说,属于“花小钱办大事”,平时刷视频、追剧的时间就能轻松锻炼身体。
但现实情况是,只有几个躺在床上瘦腿的视频,小云当时看到后跟着练了一次。“至于其他的……”小云边说边摇了摇头,表示这些视频完全是“在收藏夹里吃灰”,主打一个“收藏就是练过”,“回到家瘫在沙发上,真的不想起来”。
3.被手机俘获
“青春浙江”的调查显示,有52.56%的参与者认为“电子产品吸引力大,没有运动热情”。上班敲键盘,下班刷手机,当“上班族”和“低头族”是同一波人,被电子屏幕裹挟的年轻人在谈起体育运动时,好像很难产生较高的兴致。但是,对电子屏幕着迷的不仅有成年人,还有青少年群体。
“每天放学回家,除了写作业就是看手机刷短视频,想喊他一起出去散个步简直比等登天还难,”吴女士的儿子在读小学四年级,“所幸学校有大课间,可以保障孩子们每天的锻炼时间”。看着正在玩手机的儿子,吴女士面露难色:“以前是担心孩子玩心太大影响学习,现在家长是想方设法带孩子周末到户外‘野’。”
4.被新品劝退
面对“年轻人体育运动面临的最大挑战”这一多选题时,有44.03%和37.2%的参与者选择了“缺乏运动伙伴”和“缺乏运动知识和技能”。
西安姑娘倩倩去年毕业后来杭工作一年,接受采访时,倩倩叹着气摸了摸自己的小肚腩,表示去年春天买的衣服都穿不上了。“上个月朋友喊我出去我玩飞盘,刚开始我挺抗拒的,因为我不会,玩飞盘的场地离我家也很远,”话锋一转,倩倩欣喜地说:“约我的朋友是个‘飞盘’达人,经常指导我,现在我们每周都约着一起玩,希望夏天到来之前可以多‘消灭’一点肥肉。”
要健康,不要emo
自从运动热情被激发,倩倩也注意观察了周围,其实小区楼下就有公园和绿道,只是之前没关注到,如今闲暇之余也会去公园跑步散步。倩倩还发现,“每个运动中的人脸上都是轻松愉悦的表情,这么好的运动氛围,我参与在其中,也被感染了,”倩倩越说越激动,“而且我一个i人宅女,经常参加运动之后,我感觉自己更自信了,工作和生活的精神面貌也更好了。”
大量科学研究显示,体育运动对青少年情绪调节和心理压力释放具有显著影响。这种情绪调节机制,是通过体育运动促进身体内多巴胺、血清素等神经递质分泌,进而减轻抑郁和焦虑等负面情绪发生,增强愉悦感,增加积极情绪。
在“运动分泌多巴胺”这一点上,小凯深有体会。每天面对敲不完的代码,加不完的班,他坦言,下班后情绪低落是常态,对生活的热情也少了。小凯挠着头叹了口气:“加上我现在变胖、变不健康,很难想象这样维持下去,未来我的精神状态。”小凯停下手上的工作,轻松跃然脸上:“不过,运动的时候,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身体状态上,运动之后,感觉身体更轻盈了,emo情绪也消失了,所以我以后还是要挤出时间来多运动。”
问卷调查的参与者中,83.28%的人认为体育锻炼可以保持身体健康,有73.38%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有助于释放压力、缓解情绪,还有近30%的人认为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挑战自我,也能提升自信。可见,体育运动在强身健体的同时,也可以赶走我们的坏情绪,是年轻人保持身体、心理都健康的好方法。
“议”起看
1.关注自我,聚焦健康
“人们越来越关注身体健康,加强体育运动的理念趋于强化。”浙江省团校助理研究员程德兴认为相较于国家大事、宏大议题,当代年轻人更加关注与自己距离更近的现实生活。“年轻人对自我的关注度在提升,他们关心教育、关心孩子、关心自己的状态,首当其冲的就是自我身心的感受,”程德兴说,“体育运动恰好又是非常直观可以关注到自我身体变化、促进身体健康的一种行为。”
另一方面,年轻人更愿意保持良好的身体形象。当下,身体形象已经成为个人社会生活中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的一部分,人们对个人形象气质的要求更高了,这也促使青年想通过运动来维持和提升自己的外在形象。
2.在运动,也是在社交
除此之外,程德兴认为,现在年轻人健身理念的增强也是社交需求的体现。比如年轻人偏好的飞盘、citywalk、骑行、徒步等等,其实都是在特定的社交场景下进行的。程德兴解释,运动回归了日常,成为人们日常化的生活行为,参与运动不仅能够让年轻人短暂逃离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完全处于放松状态,也是人们在小规模的“熟人社交”中体验人与自然交互的过程。
年轻人已经通过运动发现了其给身心健康带来的好处,让更多年轻人加入到体育锻炼中来,程德兴建议在项目供给时就需要提高运动的体验感、趣味性和交互性, 满足青年们更多的情绪需求,才能让青少年走下网络、走向户外、走近自然。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