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国海岸线的生态重塑:海堤建设的双刃剑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国海岸线的生态重塑:海堤建设的双刃剑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719/14/33506793_1129163242.shtml

中国的海岸线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生态重塑。从北到南,绵延的海堤不仅改变了自然景观,更对沿海生态产生了复杂的影响。一方面,这些“人工长城”为岩岸生物提供了新的栖息地,促进了物种交流;另一方面,大规模的海岸开发也导致了湿地丧失和生物入侵等生态问题。面对这一系列挑战,如何在保护与开发之间寻找平衡,实现真正的生态重塑?

海堤复杂的生态作用

在《重新审视中国"新长城"》(Science: Rethinking China New Great Wall)一文的探讨中,我们得知沿海土地围垦和基础设施建设对湿地生态造成了冲击,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然而,这一“新长城”的生态影响并非单一的。海堤的建设不仅为岩岸生物提供了栖息的“垫脚石”,还促进了中国南北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一些物种因此得以迅速扩展其生物地理分布范围。

基质有效性是影响我国沿海岩相潮间带物种分布的关键因素。在长江口岩相潮间带,物种迁移曾面临系统地理障碍。自2013年7月起,对长江沿岸人工海堤上岩相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揭示了,尽管这些物种在大规模人工海堤建设前存在地理屏障,但新长城的建设似乎为生物多样性带来了上升的趋势。

重建中国海岸线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的海岸线经历了巨大变迁。海堤、防波堤和堤坝等工程结构逐渐取代了原本的自然滩涂、沙滩、红树林和岩礁。沿海湿地的丧失使沿海城市和社区暴露在日益频繁、强烈的风暴和极端事件之下。同时,候鸟等依赖湿地栖息地的生物也受到了威胁。

为保护和恢复自然海岸线,政策制定者必须重视定量评估地方的成功与失败案例,并据此指导国家和区域的优先事项。自2008年以来,国家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天然海岸线的保有率。截至2018年底,中国已投入约15亿美元,成功恢复了156.6公里的海岸线和3549公顷的沿海湿地。

然而,缺乏及时有效的当地生态环境评估也带来了失败。例如,引入的非本地物种大米草(Spartina anglica)和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导致了破坏性的生物入侵。这种忽视当地物种影响、强行实施国家目标的做法,无疑破坏了恢复目标。

为了制定更为合理有效的政策,我们需要量化地方一级的沿海损失,以明确国家和区域战略如何能更好地适应当地条件。国家和区域政府不应一刀切地推行所有地方司法机构试图实现的目标,而应制定灵活、协商的计划,并与当地专家合作,确保每个地方的特殊需求得到满足。面对气候变化等日益严峻的挑战,这种对当地压力的灵活应对将变得尤为重要。

此外,以前政策所缺乏的与地方管理行动相关的监测和反馈机制也亟待加强。我们需要在每个沿海地区监测中国海岸线的变化,以及海平面上升、侵蚀增加和人口压力等环境和人类驱动因素。定期收集和分析数据,并利用大数据和决策工具快速调整计划,是确保恢复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在国家和区域优先事项的框架下,恢复工作应以每个地方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组成和服务为基础,实现真正的生态平衡与和谐。

参考文献:

Complex ecology of China's seawall. Science, 2015, 347(6226): 1079.

Restore China's coastline from the ground up. Science, 2022, 377(6611): 1164.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