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见了皇帝都要三跪九叩吗?
大臣见了皇帝都要三跪九叩吗?
在古装剧中,大臣们在金銮殿上跪地山呼万岁的场景屡见不鲜,这让我们形成了一种固有观念:古代大臣见了皇帝,必须下跪磕头。然而,翻开史书,我们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我们以《资治通鉴》为例,看看历朝历代上朝时的礼仪。
先秦就不说了,从秦汉开始说起吧。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西汉建立后,一次刘邦在皇宫大宴群臣,“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大臣们在皇帝面前喝醉了酒,大呼小叫,甚至拔剑砍皇宫里的柱子,刘邦看的直摇头。
一个叫叔孙通的儒生帮助刘邦制定了朝仪,让那些文武百官都学习学习。
公元前200年,西汉王朝的长乐宫落成,正式启用叔孙通的“朝仪” 。
整个朝仪如下:
文武官员由礼仪官引导,顺序进入殿内,分为左、右两班,跪于两厢。皇宫近卫军站在文、武百官之后。
整个过程无人胆敢喧哗,刘邦高兴连声说:“我到了现在才知道当皇帝的威风!”
不过,当丞相来上朝时,皇帝必须站起来表示尊重,即“皇帝为丞相起”。
自汉朝开始,以后王朝都是如此皇帝和大臣都坐着议事。
但到了宋朝时期开始有了改变。
赵匡胤是一介武夫,对大臣们站着跟自己说话十分不满。
一次,他对大臣们说:“我头昏眼花,看不清楚你们写的奏折,你们把奏折拿到我面前来吧。”大臣们离开座位后,把奏折交给赵匡胤。当他们回来的时候,却发现椅子已经被太监们搬走了。
从此以后,大臣们只能在大殿上站着跟皇帝说话。
到了元朝时期,大臣们向皇帝启奏的时候,必须跪着。汇报碗之后,得到皇帝“平身”的许可后,才能站起来。
明朝和清朝也采取元朝的上朝礼仪,文武百官向皇帝上奏时时都得跪着。
清朝时期,英国使臣马戛尔尼出使中国,清朝大臣要他见了乾隆三跪九叩,但遭到了拒绝,因此闹出了外交纠纷。
那么马尔嘎尼在觐见乾隆时究竟行的何种礼节?
中英双方记载不同。英国人说马戛尔尼等人按照觐见英王的礼仪单膝跪地,未曾叩头。
但和珅的奏折却说,英国使臣等向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礼。
因双方记载不同,已很难明其真相。
当然,在历史上有两种大臣见了皇帝可以不跪。
年高德劭或位加九锡者,如王莽、曹操、司马懿、高欢等人,或者一些三朝元老的老臣;
还有一种是皇上的老师,即那些被称为“帝师”的“侍读学士”。
不过从明朝开始,那些侍读学士都改为“跪读”学士了,也就是说给皇上或者太子讲课时都只能跪着。
清朝时期纪晓岚陪太子读书少因为没有跪着,被乾隆看见了,乾隆将纪晓岚斥责了一番。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