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民间音乐博物馆走访记录
尼泊尔民间音乐博物馆走访记录
时隔数月,在拥有吃掉整份印度进口小玉米罐头后仍然平静如常的身体条件之后,UP主能够对尼泊尔开展进一步探索。众所周知,上一次尼泊尔之行以“一点小小的困难”提前告终,有许多遗憾值得弥补。在本篇专栏中,UP主将记录加德满都的一个小众景点:尼泊尔(民间)音乐博物馆。由于语言交流原因,记录中可能有不确切之处,仅供参考,敬请谅解。
博物馆概况
【现名】Music Museum of Nepal(MMN)
【前身】Nepali Folk Musical Instrument Museum (NFMIM),1995年建立
【主页】musicmuseumnepal.org
【现址】Shree Pachali Bhairav (Tepa Aaju Dya) Temple,M8V4+M34, Kathmandu 44600
【馆长】1966年生人,2018/9来上海参加过某个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演出
【馆藏】全尼泊尔1500多种民族乐器中的657种,仍在持续增加中。一部分来自民间遗产馈赠,一部分购得,一部分自行复原。
尼泊尔民间音乐特征(根据馆长口述及其专著)
【形式】人声+伴奏非常常见;纯器乐作品大多数为单声部,少数多声部
【用途】用于仪式或日常生活,部分乐器仅用于仪式
【律制】不明,据说最初是基于“牛奶倒入不同尺寸竹筒的声音”来确定了7个音
【记谱】据说有一种名为“Pingula”的记谱方法,将上述7个音分别记为“AA RA GA MA PA LA MI”,其中“AA”大致相当于“Ti(Si)”(如果真的如此,那么印度音乐的记法与之有区别)。然而,据馆长所述,在今年博物馆迁址时,关于“Pingula”的资料淹没在众多博物馆文档中,尚未进行有效整理,因此UP主并未见到实物佐证。有意思的是,馆长认为这些音乐一旦完成记谱,就拥有了某种神圣意义,人们必须完全按谱演奏,而不能进行任何即兴——这与一部分西欧早期音乐的理念截然不同
【传播】过去大部分为口口相传,音乐的表现和保存高度依赖于个人;现在则会通过录音-扒谱-记谱-印刷等流程进行保存和传播
【乐器】大致分为管、弦、打击乐器。如再细分,可分为无孔/有孔管、拨弦乐器/弓弦乐器、有/无调音鼓、铃钹锣类、其他打击乐器、口弦琴类(此外,根据UP主的观察和寻访,加德满都的民族键盘乐器基本只有Harmonium一种)。同一类乐器无固定形制,种类十分繁多。乐器制作多就地取材,例如竹子、兽皮等
馆藏代表性乐器(UP主印象最深刻的)
1.陪伴一部分尼泊尔人从出生到死亡的乐器“Rassi Khainchadi”。据馆长调研,居住在Tanahun和Kapilvastu等地的尼泊尔人也相信十二星座。宝宝出生后,父母会请高人确定其星座,将星座信息融入宝宝姓名中,之后请木匠打造该乐器,将星座绘于乐器中央。如果宝宝很快出现击打该乐器的无意识行为,则被视为吉兆。据说,一些贫穷的人在过世时身边没有什么金银财宝,但可能拥有一个完好的属于自己的“平安符”乐器。
2.贝壳制作的吹奏乐器“Shankha”。据说,最早的Shankha是使用贝壳化石制作,这算是板块学说的一个佐证。根据UP主所见,这种乐器以及各种铃钹锣都会出现在帕斯帕提那神庙的夜祭中。
3.作为传统医学见证的五元素大鼓。由于鼓实在太大,图中仅拍摄一个,实际上一共有五个,一字排开。与古希腊的“土、气、水、火”四元素学说类似,尼泊尔民间流行“土、水、火、风、空”五元素。反映到传统医学上,这类信仰认为人体的健康受到各个元素的共同支配,它们比例的失衡将导致疾病,而五元素大鼓正是实现“音乐疗法”的某种巫术法宝。(值得一提的是,馆长说音乐在尼泊尔民间信仰中属于空元素。)
4.与生活器具相关的各种打击乐器。例如,舂米器具在节日庆典时可变身打击乐器,充分体现了民间音乐的起源和特征。
图为馆长用素描的方式对乐器形貌进行初步记录(虽然根据UP主的亲自尝试,尼泊尔的手工纸完全胜任一般的文字记录,但当地买不到这种高质量的素描纸,需要从我国进口)。
5.各种尼泊尔民间管乐器。
下图样品为UP主个人收藏,来源于帕坦附近的一家有200多年历史的民族乐器中心。我认为这是“Bayachaa”,但馆长鉴定后认为这是“Kaku Baya”,我们谁也说服不了谁。无论如何,此笛虽比欧洲竖笛少一个孔,但比其他尼泊尔竖笛类乐器多了一个关键的大拇指孔,表现力已相当可观。它的吹奏方法竟与爱尔兰哨笛有一些相似,能丝滑演奏许多欧洲民谣。
博物馆的工作
【工作条件】博物馆经过一次搬迁,目前位于巴格马蒂河边的一座庙宇中(具体地址见前文)。除了展览区,还有一个带若干电脑的小办公室——馆长年事已高,雇佣了一个小团队。此外,他们还有一些热心的合作者和各行各业支持博物馆的朋友。
【工作内容】该博物馆除了负责乐器的保存之外,还进行乐器手册的编纂、乐谱的记载出版、音视频的宣发。最令人高兴的事情是,他们的团队中有专人负责乐器的制图和材料的溯源,严谨的尺寸标注和原始材料名称的详细记录使得乐器的复制更加便捷。此外,该博物馆还承担了一部分音乐教育的任务,包括演奏技能的传授和音乐教材的编写。
博物馆的困难
【音乐教育与传播现状】馆长告诉我,加德满都的几所音乐学院以传授古典音乐为主,民间音乐的戏份很少。更令人震惊的是,这里的中小学虽然开设母语、英语、数学等课程,但没有音乐课——音乐素质教育并不受当地重视。人们想要系统地学习音乐或舞蹈,必须先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然后到相关的培训机构报名学习,但显然并非每个家庭都能负担这种机构的学费。
同样,在上述帕坦附近的民族乐器中心里,络绎不绝的是前来维修现代乐器的年轻人,前来交流民族乐器的客人少之又少。民间音乐一旦失去了年轻群体的支持,随着时间的流逝,等待它的只有边缘化甚至消亡的命运。
还有一个雪上加霜的事情——由于历史原因,许多尼泊尔民族音乐资源流失海外,馆长一直在试图争取这些资源的回归,但收效有限。
【经费】由于没有官方的经费来源,博物馆属于完全私立的状态。年复一年,从黑发到白发,馆长一直依靠其他生意维持博物馆的运行。据馆长陈述,目前该博物馆的开销已经达到3-4万美金/年,大多用于房租+雇佣团队工作人员,1000RS(ca.20 Rs = 1 RMB)的参观门票和15人/月的客流量只能为博物馆提供零头。
【乐器保存】较为频繁的地震时刻威胁着这里的木制建筑,博物馆也不例外,它的旧址所在之处至今仍未完全修复。据馆长所说,目前乐器保存还面临防虫的巨大压力,一件乐器在一个月左右就能被蛀虫“毫无察觉地”啃噬,直到完全断成两截。
其一可能是因为选材不当:许多民间乐器在选材时并不是基于“科学”来防蛀,而是基于某种民间信仰。例如,据馆长调研,当地人在制作乐器之前会请高人用进行占卜,在树林里“投掷刺猬身上的刺“来确定寻找木头的方向,而后“参考夜晚的梦境”来勾勒乐器的形貌,此外还得遵循“满月到新月之间不得砍伐树木”、“星期日到星期二之间不得砍伐竹子”等一系列传统。但按照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硬质、含糖量低、能分泌特殊化学物质的木材才较不易被虫蛀。
其二可能是因为处理不当:民间对木材进行陈化和储存的方式五花八门,有随意堆放的,有装在篮子里吊起来火烤的,品控不稳定,且很可能未注意清理潜在虫卵。
其三是保存条件受限:如果大家像UP主上一次那样在6-9月的雨季来尼泊尔,就会发现,这里洪水频发、虫害滋生,卫生条件并不理想。从前面的图片不难看出,这里所谓的“博物馆”也根本没有我们熟悉的玻璃展柜,乐器或悬挂在墙上,或摆放在地上,即便是摆放在木柜中,吸湿也仅仅依靠本地的手工纸张。虽然经过UP主的实地测量,庙宇内部的温湿度确实大体恒定且适宜(15 ℃, 60% RH),且重新修缮的屋顶可以基本保证雨季不漏水,但目前的条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虫蛀问题——整个木制的博物馆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昆虫乐园,无数潜在的巢穴隐藏其间。
尼泊尔是一个农业国,众多工业产品高度依赖进口,特制的乐器保护油对当地人而言显得过于昂贵了。情急之下,这里的工作人员竟然把高毒的合成樟脑丸当成天然樟脑丸使用,长此以往无疑不利于身体健康。UP主向馆长介绍了一些天然的防虫植物和植物制品,常见的干燥剂、低毒的杀虫剂,以及防虫粘板、物品保护袋、丁腈手套等用具,希望能为这些乐器的保存尽一份绵薄之力。
结语
不难发现,尼泊尔民间音乐深深扎根于当地的信仰与生活之中。这里的人们通过音乐与神沟通,与人沟通,与世界沟通。诚然,许多音乐活动所体现的世界观与现代世界观截然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是尼泊尔民间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这些千奇百怪的乐器,我们得以更好地理解这片“百花盛开的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