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没保上,那就考上!
中科院,没保上,那就考上!
早早种下的生物学种子
生根,发芽,成长
放不下的那份热爱
从工学院到生命科学学院
他不断找寻着
生物之间的奥秘
同学们口中,他是
热爱植物的“生物猛人”
醉心科研的“科研痴人”
勇于尝试的“试错狠人”
他就是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科学(师范)专业202班的张立
现已成功上岸中国科学院大学植物学专业
3月26日下午3点,大脑一片空白的张立站在一众同学中等待老师宣布考研录取结果。“上午10点面试结束后,我感觉自己的表现并不理想。”在焦虑的等待中,张立看到录取名单上出现了自己的名字。那一刻,过去一年的往事像电影一般在脑中回放,那些曾经的画面重现眼前,他渐渐意识到这个令人激动的事实——自己确确实实被中国科学院大学植物学专业录取了。
“所念未如愿,那就重新开始”
“母亲一直都喜欢养各种花,可能因此,小时候的我心中就种下了热爱生物的种子。”2020年秋,张立入学浙师大工学院,热爱生物的他在深入了解生物科学专业情况后,认真准备转专业事宜,终在大二成功转入。通过专业课的学习,张立慢慢意识到,相比于教师这一职业,自己更喜欢从事科学研究,而且对“植物学”情有独钟。“植物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种‘不怎么会动’的生物让我觉得很神奇。”
转专业使得张立的学业任务相比于其他同学更加繁重。这让他倍感压力,丝毫不敢懈怠自己的学习。而作为生物科学专业核心课程的生物化学,是让他感到极吃力的一门课。“这门课的任课老师是我的班主任袁熹老师。袁老师帮助了我很多,总是很认真很耐心地解答我的所有疑问。”
张立与班主任的合照(左一)
为了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为读研打下坚实基础,图文信息中心第六阅览室成为了张立的“秘密基地”。每日上完课后,张立就会立马赶去那自己的一方天地,整理思绪,为刚学的知识造一所“框架”。“我认为课后及时整理知识点对于提高学习效率至关重要。”
当遇到繁重的任务时,他会选择把大任务切分成一个个小任务去完成,这样不仅目标更加明确,而且当任务一点点推进时,会使自己的学习充满动力。“我们对专业的学习不必拘泥于课堂,在课堂之外,我们可以自主探索更多感兴趣的知识。”他认为,自学在大学学习中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解决学习、科研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张立将知识点梳理成思维导图
虽然不知道自己能否拿到推免资格,但在听了辅导员的意见后,张立还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名了中科院的夏令营,他想去看看,去具象化自己的目标。虽然,那时张立认为自己做出的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选择。
命运的齿轮从此开始转动。在高手云集的地方,他觉得自己实在是过于普通,甚至当收到“梦中情校”面试的电话通知时,他一度打起了退堂鼓。“我非常感谢招生办的老师,如果不是她的电话,可能就没有后面的故事了。”老师温暖的关怀和耐心的鼓励将他劝回了面试现场。最终,一以贯之的努力和日复一日的微小积累,他在面试场上能够侃侃而谈、脱颖而出。
张立参加中科院夏令营的合照(第四排左一)
5月16日中午,张立拿到了中科院的offer,这让他变得更加自信。然而,当推免结果出来,名单上那“备选1”三个大字还是深深刺痛了张立。即使早已知道追求梦想的道路从来不是坦途,但这种只差一点的遗憾还是令他难以接受。那天,他坐在冰冷的石凳上,眼泪决堤。
阴郁的情绪如长久不散的潮湿侵蚀着张立的状态,半个月的时间里,张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迷。或许冥冥之中一切自有安排,回家调整心情后的返校途中,张立遇到了一位健谈的滴滴司机,他热情地同张立分享自己生活的点滴。在交谈中,张立得知对方竟是刚从癌症手术中恢复过来的一名患者。“我被他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深深影响。在生死面前,当下遭受的挫折似乎并非不可战胜。”这段经历给了张立重新出发的勇气和信心,他重整旗鼓,选择踏上了考研的征途。
“所行尽己能,出发向前看”
“其实,我觉得自己正式备考开始得有点太晚了。”好在张立很早就开始了解考研,并且在专业院校的选择上投入了很大精力。“院校的选择非常重要,一定要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目标院校。”为此他先从外部因素入手,对目标院校进行了初筛,找出所有包含生物专业的学校逐个分析。还要考虑专业水平、招收人数等因素,进一步筛选确定目标院校。他通过向直系学长学姐、目标院校的招生老师咨询等方式,深入了解目标院校的具体情况。此外,张立还不断分析自身能力素养,及其与目标院校要求的匹配度,最终得出了适合自己的最优选——中国科学院大学植物学专业。
张立生活照
“继续读研深造是我很早就确定的事情。”说出这句话时,张立的眼中闪烁出无比坚定的光芒。已经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爱上植物研究,探索欲是爱的开始,植物适应环境并为世界创造巨大价值的过程让他感到神奇。“我想要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因为它是我内心最渴望的那个东西!”
作为一位名副其实的“科研痴人”,张立在大学中的许多时光都是在科研中度过的。实验室是张立在大学生涯中的固定锚点之一,他经常整天泡在实验室进行项目研究。他参加浙江省生命科学竞赛,组建“红花小队”并第一次担任队长。起初,他和团队成员们对参加比赛毫无经验,对项目需要的生物信息技术也不熟悉,开端并不顺利。“吴智华老师和实验室师姐们的悉心指导给了我们这群小白从零开始的勇气和底气。我主要负责统筹安排以及主导实验,团队的其他4位同学也都很努力,各司其职,尽全力把自己做到最好。”
张立与红花小队的合照(左二)
比赛结果并不十分理想,但这一段宝贵而难忘的经历让张立更加坚定的选择了科研道路。“我希望未来能当个科学家,好好做科研,踏踏实实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找到自己的热爱与国家需求的契合点,为国家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结束实验室的项目后,时间已经悄然走到八月。正式进入备考后,张立感到专业课的内容翻江倒海般向他涌来,怎么学都学不完的感觉和远远落后于其他人的进度让他陷入焦虑的漩涡。不只是专业课,英语有时也会成为他的瓶颈,越刷越厚的题目和越背越多的单词只换来止步不前的正确率,这种落差常常带来难以缓解的焦灼。
张立与实验室同学及老师的合照(第二排右一)
他专注课程,努力理解老师讲的内容,在课后进行思维导图的整理,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学习方式。他也有过因耗时过长而自我怀疑,但他很快就能与自己和解,接受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实在学不进去的时候,张立会用骑行和美食来治愈自己。“暂时的休整是为了下一次更好地出发,希望每个人都有自愈的能力。”
难以坚持的深夜里,张立脑海中时常浮现吴智华老师醉心实验的身影,也会想起志同道合的好友王志超以及其他朋友们的鼓励,帮助张立一遍遍擦拭奋斗的初心。“这是你自己想走的路。”他对自己说。前路有明灯,心中有赤忱,张立按部就班地前行着,用每一天脚踏实地的努力积累出逐步提升的能力。
张立录取中国科学院大学的通知
“Enjoy everyday!”这是张立在备考中经常用来激励自己的一句座右铭。正如张立自己所说:“感觉自己被中国科学院大学录取的结果就如欧·亨利式结尾般。”张立成功上岸的结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要是放在以前,我可能真得不敢想自己真得能考上,但现在想想自己整个备考过程,也算是努力获得回报吧”。
“所选对与错,试试才知晓”
张立身上所释放的亲和力,总是让他如小太阳般温暖。大三期间担任助班是张立认为做过最有意义的事情之一。“我本身就很喜欢和别人打交道,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别人会让我非常开心。”对张立来说,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看着同专业的学弟学妹们,就像看到了曾经的自己,这是一种很神奇的体验。在这段经历里,张立也体会到了助班工作的价值。“他们有困惑时会来找我聊天,这种被信任的感觉是很值得自豪的。”
张立作为助班与小班同学的合照(第二排左五)
“敢于尝试自己喜欢的事”,是张立的信念来源。每一次尝试,都是一次前进,默默影响着他的成长轨迹。大一加入院学生会学习部,让他增长了许多和科研相关的知识。新生演讲赛中,由于话筒临时故障,他凭着一股子闯劲让整个报告厅都听见自己的声音。在天目山的动植物野外实习和贵州的生态学实习中,他不断确定自己对科研的热爱。中国科学院大学夏令营的尝试,坚定了他读研深造的选择。正是一次次“敢于尝试”,在不断的试错中发现不一样的自己,才有了今天自信的张立。
不仅自己勇于尝试,张立在和学弟学妹们的交流中,也向他们传递尝试的重要性。有一位学弟想要参加新一届助班面试,但担心自己不具备竞争力而不敢报名,张立就不断帮他分析,鼓励他报名尝试。一位大三学妹也想报名张立所参加的夏令营,但担心竞争过于激烈,自己没有竞争力,鼓励她勇敢迈出第一步……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张立总是结合自己的经历,帮助学弟学妹们树立信心。
张立与动植物野外实习组员的合照(第二排左三)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敢于尝试自己喜欢的事情,没准自己的能量真的能超乎自己的想象呢!” 张立其人正如他最喜欢的歌词般——“去追,去闯,去乘风破浪,就算鞋很脏,也能笑得像国王”。
行走在尝试与热爱间
一苇可航展骇浪
步月登天揽星河
万水千山,难一帆风顺
却能乘风破浪
下一程,研究生见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