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国“幸运”的一批人,1962-1972年出生的人,您是其中一员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国“幸运”的一批人,1962-1972年出生的人,您是其中一员吗?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220/17/73493751_1147222180.shtml

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认为90后、00后是被时代宠爱的一代,享受着物质的丰盈和科技的便捷。然而,如果仔细思考就会发现,真正被时代眷顾的,其实是1962年至1972年出生的这一代人。他们生于动荡的尾声,成长于改革的初期,亲历了教育普及与开放的浪潮,见证了国家从贫困走向繁荣的伟大历程。

没有互联网的喧嚣,他们却亲历了经济飞速发展的奇迹;没有丰裕的物质享受,他们却站在了社会上升通道的开端。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幸运儿,既见证了历史,又成为了历史的书写者。

在幸运中长大

1962年至1972年,这十年的光景,于许多人而言,算不得温饱之年。那时,田间地头的庄稼长得瘦小,灶头的柴火烧得急促,柴米油盐的日子,全靠双手挣得一口气。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生产力孱弱,资源短缺,技术粗疏。城市尚有工厂机器的轰鸣,乡村却仍旧靠着牛犁慢耕。学校的教室,木板桌子早已斑驳,窗外却总是传来琅琅读书声。那是艰苦的日子,也是奋力追求的时代。

这一代人,生逢其时,又命途多舛。他们的少年时光,见证了筚路蓝缕的国家发展;他们的青年岁月,又恰值改革开放的浪潮初起。他们懂得珍惜,更懂得奋斗。

吃过苦,才知甜;受过难,才感恩。他们不必用“躺平”装饰脆弱,因为那时候,连地都没得躺。今日,他们年近六十,乃至七十,满头白发,却有一份不加掩饰的满足。他们看着祖国的高楼拔地,看着子孙的学业兴盛,心中自有万般欣慰。

如今的年轻人,每天奔忙于生活,却未必懂得这简单的幸福。毕竟,那些年间,没有手机,没有网络,却有田埂间的笑声;没有华衣锦食,却有咬牙坚持的骨气。

今日之世,大街小巷尽是大学生。然而,工作却似秋后的草籽,捡来捡去,能落入口袋的寥寥无几。许多年轻人,生来便享受锦衣玉食,却在初入职场时摔得灰头土脸。他们未必缺乏能力,倒是耐心和韧性被温室里的温暖蒸发得一干二净。一遇挫折,便一蹶不振,徒然错过了本可握住的机遇。

再看六七十年代生人,比今日幸运得多。恢复高考,录取率不过百分之一,然因基础薄弱,题目难度低,能完成初高中学业者,便有机会跨进大学的门槛。一旦踏入,即被视为“天之骄子”,毕业之后,铁饭碗便是他们的标配。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央企,随便一个头衔,都能让今日的年轻人羡慕得咬牙切齿。

九十年代初,尽管互联网尚未席卷中国,但经济的大潮已滚滚而来。房地产、广告业如雨后春笋,大量外资涌入,工作机会堆积如山。那时的大学生,几乎不用愁出路,分配政策为他们挡住了失业的阴影。

再看看如今,大学毕业,却要挤破脑袋争取那点铁饭碗的名额。公务员考试、企事业单位招聘,层层筛选,过五关斩六将,稍有差池,便与机会绝缘。甚至有人笑称“毕业即失业”。

有人说,那时候经济困难,日子难熬。殊不知,那正是国运上升的起点,建设稳步推进,社会充满希望。自1965年始,我国在13个省、自治区拉开了三线建设的大幕,三五计划接连而至,历时十余载,耗资2050余亿元,动员几百万人,项目铺开如星罗棋布。其规模之宏大,声势之浩大,行动之迅疾,在我国建设史上,堪称旷古未见。

到70年代末,三线地区工业固定资产从292亿元攀升至1543亿元,激增4.28倍,占全国近三分之一。职工人数增至1129.5万,工业总产值飙升至1270亿元,增幅接近四倍。内陆战略后方基地的雏形,已然初具规模。

1975年,第三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农业十三年连获丰收,粮棉产量之增,足抵人口增长之需。粮食产量增一倍有余,棉花产量更翻了四倍。工业亦不遑多让,钢、煤、石油、发电量等指标均创历史新高。特别是石油,增长达六点五倍,拖拉机增长更是令人咋舌——足足五点二倍!此十年间,大中型项目一千一百座拔地而起,氢弹试验成功,人造卫星升空。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动荡相比,我国却呈现出别样景象:财政收支平衡,内无债,外无贷,物价稳定,百姓安居乐业。

社会主义建设一派欣欣向荣,万物勃发。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困境,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机遇。而六七十年代的这批人,是在幸运中长大的。

在机遇中拼搏

1962至1972年出生的这一代人,自呱呱坠地至花甲之年,几乎全程都站在经济增长的上升曲线上。五十年间,中国经济以年均近8%的速度疾驰,红利如春雨润物,机遇如花开四野。他们只需稍稍伸手,便能握住时代的馈赠;哪怕懒散片刻,也能随电梯一同上升,抵达一个旁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试看古今,经济盛衰从未如此稳定。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这是常态;增长几年,下滑几年,亦是规律。即便宋朝富庶如斯,也未曾有过连续半世纪的繁荣;即便美国强盛如许,也难以复制这样的奇迹。而从1973年至2023年,中国用50年的飞速增长,书写了独属于这一代人的幸运与荣耀。

而他们的幸运,远不止于物质的丰盈。从1976年起,国家一夜之间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娱乐,从单调的样板戏与革命歌曲,化作流行金曲与爱情电影的狂潮。衣着,从千篇一律的中山装与军装,跃变为喇叭裤与厚底鞋的风尚。生活,从上山下乡的疲惫,转为高考恢复的希望。思想,从斗争的压抑,回归亲情与友情的温暖。他们,见证了传统的复兴,也目睹了迷信的破除;他们,体会了变化的激荡,更享受了幸福的真谛。

1978年至1988年,这十年,是思想解放的十年,是幸福追寻的起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小平同志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从此,这片沉寂已久的土地上,风云骤起,万象更新。这一时期,变化之快,几乎让人目不暇接。

《庐山恋》的热映,让年轻人敢于畅谈爱情,昔日隐秘的情感终于走向阳光。第一支时装模特队横空出世,走向欧洲,掀起了国人对时尚的憧憬。中国女排的“三连冠”,更是让整个国家沸腾,对体育的热情瞬间燃烧至顶点。幸福感的来源,开始从单一的集体化迈向多层次的个人化。

与此同时,经济的浪潮席卷而来。八十年代,一些官员“下海”,更多的普通人放弃了“铁饭碗”,奔向生意场。那时的市场,充满机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加速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1987年,党的十三大将“实现小康”列入发展战略,立志带领全国人民奔向物质宽裕的生活。于是,甩开膀子干一场成了时代的主旋律,全民都在追逐财富,追逐幸福。这不是极端,而是进步。这是从贫困到宽裕,从保守到开放的必经之路。

再看当时的房价,不免让人感叹一声“天时”。八十年代,房价低到不可思议:一线城市不过千元一平,十几万元便能买下百平的大房子。60后、70后恰好赶上了这波红利,用几年的收入换一套房,实属常事。而如今呢?房价早已涨至百倍有余,年轻人只能望房兴叹。60后、70后无疑是幸运的。他们避开了高房价,站在了经济增长的风口。那十年,是他们幸福的起点,也是时代的里程碑。

时代从不挑人

1962年至1972年出生的这一代人,是被时代眷顾的幸运儿。三年自然灾害的阴影,他们未曾真正经历;手中握着粮票,虽是粗茶淡饭,却能有饱腹之安。这一代人,兄弟姐妹围绕膝前,大的带小的疯跑,小的穿大的旧衣服,笑声是最贵的奢侈品。

他们错过了上山下乡的集体迁徙,却赶上了学校里“学工、学农、学军”的新潮流。即便反潮流也能得人敬佩,交白卷的故事,至今仍被津津乐道。他们迈入大学时,学费全免,助学金管饭;毕业时,工作早已为他们安排妥当。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央企国企,挑一挑再去上班也不迟。

至于恋爱,便是一场慢热的追逐。那时候,男孩追女孩,一追便是数年,比的是耐心,念的是情意。裸婚盛行,爱情至上;“拼爹”的戏码,在那时怕是闻所未闻。如今几天抱得美人归,却多因拼财力,谈感情者,未必几人。

他们结婚时,房子是单位分配的,虽陈旧,却遮风避雨;虽论资排辈,却落地有声。他们生子时,母乳喂养为主流,奶粉的安全问题更未曾困扰过他们。他们是有理想的最后一代,虽虚幻却从未放弃,信念如灯火,照亮了岁月的长路。

他们的读书岁月,正值国学经典重归视野,西方思潮汹涌而入,传承与革新,集于一身。他们步入信息社会之际,电脑逐渐成为生活的常用工具,成为中国信息化的开路先锋。人生如戏,一晃数十年。

这一代人,肩负着过去的记忆,也见证了未来的开端。他们是黄金一代,踏准了每一个时代的节拍。

有人看到1962年至1972年出生的人,说他们是最幸运的一代,不禁嗤之以鼻:这不是吃过最粗的粮,穿过最破的衣,熬过最苦的日子的一代吗?然则,若将他们的经历细细掂量,与今日对比,哪个年代更幸运,哪个年代更幸福,答案未必模棱两可。

那时,有粮票便有饭吃,虽非山珍海味,却也不至饿肚;有书读便有前途,虽非锦衣玉食,却足以改变命运。毕业有分配,工作有保障,房子有单位发,生活虽不富足,却稳定踏实。

再看看今日,高房价、卷职场、内卷外卷层层叠加,年轻人肩上的担子,怕是连他们的前辈都难以想象。其实生于哪一年,站在哪条线,都是自己无法选择的。60年代的人赶上了时代的红利,90年代的人遭遇了经济的阵痛,00后、10后面临的是更加扑朔迷离的未来。这本无可厚非,也无从比较。

纵使生在今日,若肯努力拼搏,也未必不能成为幸运者。命运从不偏爱某一代人,它只是给每个人一张牌。如何出牌,全凭个人的智慧与勇气。时代是棋盘,关键是如何走好自己的那一步。

参考资料:佟春丽《当代中国幸福论演变及其启示》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