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金藏礼:浅谈中国古代礼祭文化与社会中的青铜器
吉金藏礼:浅谈中国古代礼祭文化与社会中的青铜器
青铜器是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跨越三千余年,象征着中国从原始时代迈向文明。本文乘“天人之際”开拍期间,探究古代青铜器在礼制和日常生活中的扮演的角色。
青铜器是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跨越三千余年,象征着中国从原始时代迈向文明。本文乘“天人之際”开拍期间,探究古代青铜器在礼制和日常生活中的扮演的角色。
天人之際网上拍卖专场于4月4日至17日接受竞投,专家团队精心挑选,呈献逾八十件中国古代青铜器。本文借此机会,探寻商朝至战国青铜器的重要意义,一窥中国青铜时期的辉煌历史。
“青铜坚固耐用,因而成为大家从历史和现代意义上了解中国早期艺术的中心”
——柯律格
1928年,第一代中国专业考古学家在民国政府资助下,在商朝最后的都城、今称安阳的殷墟发掘出一批古代青铜器。这批青铜器的出土极具象征意义,代表考古科学的现代化进程,与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字传承联系起来。
美国学者罗伯特・贝格利(Robert Bagley)表示,青铜铸造技术最早于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1300年发源于中国北部的黄河流域。商朝建立之初,政治势力开始从黄河流域向南扩展。与中东和希腊相比,商朝初年已坐拥大量铜锡矿(青铜为铜锡合金),矿产量异常惊人。然而,从开采矿石,到冶炼原料的复杂过程,以至于铸造青铜需要的庞大人力,只有权贵阶级才有财力制造青铜器。正因如此,青铜最初只用于制作礼器,以及与礼仪相关的钟、武器和马车配件。青铜器也如玉器般珍贵,是古代社会地位的象征,统治阶级甚至会将青铜器代代相传,宣示正统。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 青铜饕餮纹尊| 估价: 100,000 - 1,500,000 港元
与安阳青铜器出自同一时代的甲骨文,记载了为祭祀祖先而准备的典礼宴会和仪式餐食,部分仪式几乎会每天进行,祈求先祖神灵降福庇佑,保子孙基业。在这些宴会上,青铜器用以盛载祭祀神明的食物酒水,部分青铜器出土时,带有煤灰留下的痕迹和骨头碎片。鼎深腹高足,为祭祀时盛放食物的大锅,当属青铜器中地位最重要的器类。夏朝是中国史上第一个世袭朝代,铜鼎在夏朝的传说中别具深意,相传夏禹将天下划分为九州,以九牧所贡之铜铸九鼎,象征九州。自此,“鼎”鼎就是国家的权力符号。在战国时代,拥有铜鼎就等于拥有合理合法的统治权。天子的墓葬规格一般以九鼎陪葬,诸侯葬以七鼎,大夫葬以五鼎。除鼎以外,觚“觚”和爵“爵”等酒器也是商朝常用的礼器。爵“爵”有三足,可从下方加热温酒。觚“觚”是高身盛酒器,束腰,口沿张开呈喇叭状。觶“觶”最早见于商朝殷墟时期,圆腹侈口,西周初年逐渐成为礼仪中重要的盛酒器。
西周早期 青铜乳钉纹方座簋| 估价: 300,000 - 600,000 港元;西周晚期 青铜龙纹匜| 估价: 100,000 - 150,000 港元
当时的礼仪用器还包括其他酒器:尊“尊”是高身盛酒器,无耳,敞口,口径大于圈足;壺“壺”深腹敛口,呈梨形,形制沿用至今。连“连”呈阔身圆筒状,有盖,用以盛放供食。簋“簋”阔口深腹,应为放穀物饭食的盛食器。其他用于礼仪的食器还有用作煮食器的鬲“鬲”,侈口,折沿,有三袋足。匜“匜”是用以倒水洗手的水器,形状似瓢,一侧有流,另一侧有常作龙形的把手,器底有四足,应为盛载供人在祭祀仪式前洗手的用水。
青铜礼器能够保存逾千年,主因是大部分出土青铜器都是陪葬品,确保墓主可以在来生继续履行主持祭祖的职责。虽然这類大型墓葬大部分已於西周初年被洗劫一空,但1976年考古学家仍然能在安阳发掘保存完整的妇好墓,墓葬断代公元前1200年左右,墓主生前是商王武丁的嬪妃。妇好墓出土了总共468件青铜器,当中约210件为礼器,所有青铜器共重1625公斤(未计铜鈕),可見商朝王室中較次要的成員,也可享有如此大量的青銅陪葬品。
早期青铜器铸作繁複:先用泥为欲铸器皿塑模,烧成陶模即成母模,再以母模製作泥範,烧成後将陶範拼合,放入陶製範芯,然後将熔化合金填注範腔,合金冷卻後脱範,修整多餘的毛刺和飛邊,最後打磨和拋光器身。在铸造这些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表面没有现今所见的绿色銹,当时的人眼中,青铜器可是金光灿烂,闪闪生辉。古代铸造青铜器,一般以成套组合製作,尺寸和精細程度按器主的身分等级而有所差异。商朝铜匠发展了一套纹饰系统,当中图形象为数不多,铜匠却可以從审美和等级考虑,将不同元素组合重构,组成各类青铜器的纹饰设计。商朝青铜器上有一种常见的兽面纹饰,战国末年有书提及这种纹饰为饕餮纹。饕餮纹一般为正面的兽首,有对称的角和凸出的眼睛,这是古代传说中一种貪吃的惡獸,但同時亦是為人驅邪避凶的靈獸。有人提出青铜器的饕餮纹源於良渚文化玉器的獸面紋,不過至今尚未证实两者有所关联。此外,除铭文或其他资料指明作坊内世袭匠籍的子弟外,青铜器上不会铸刻製作者或作坊名字,因此现世对青铜器的製作者所知甚少。
商朝国势在安阳时期(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初年已趋于没落,遂将势力范围退守至河南的根据地,其後大约公元前1050年,商朝为西方部族周人所灭。周人灭商后建立西周,沿袭前朝的传统和文化,包括製作具有商朝遗风的青铜礼器。周天子会向追隨他的貴族赏赐青铜器和製作青铜器的原料,青铜器也就如同玉器、武器和马车配件一样,成为传统贵族生活的配备。早期青铜器铭文表明如此“宝器”是留给“子子孙孙永保用享”。公元前900年左右,青铜器的装饰开始简化,所铸铭文更加丰富,以铭文取代纹饰,彰顯器主的威权。此时许多墓葬都混杂前朝和西周铸造的青铜器,并非以成套的青铜礼器随葬。
东周战国 青铜龙纹鉦| 估价: 80,000 - 120,000 港元;东周 青铜蟾蜍纹虎头輈首饰| 估价: 90,000 - 120,000 港元
青铜器随着时代转变,逐渐脱离原有的宗教色彩,摆脱礼制约束。春秋战国交替之时,霸主消失,列国并起,各國为土地和人口不断兼并,战争更趋频仍,国家比较军事力量之余,也会以财富物质展示威望,当中以青铜工艺成为地方诸侯展现软实力的重心。青铜器成为广受王侯贵族喜爱的奢侈品,而且统治阶级以外的富人日益增加,独立青铜作坊蓬勃发展,满足他们对青铜器的需求。除不再流行的个別器型外,各式各样的青铜器应运而生,适应更广阔市场。当时作坊还用上不同方法製作青铜器,不仅在器面错上金银等贵价金属,还会製作较易负担的铜器,以及加入人兽相斗等有异域特色的纹饰,迎合所在地區的品味。考古发掘的战国资料显示,当时作坊更会调整製作技术,例如重用陶範,尽力提高產量。
东汉 青铜跪像灯| 估价: 80,000 - 120,000 港元
安阳是中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的都城,有华夏文明摇篮的美誉,在当地和附近出土的珍宝是构成中国源远历史的重要一部分。然而,随着考古文物陆續出现,这种围绕商文化形成的“中国属性”不只见于安阳,还见于现今四川成都附近的广汉三星堆等不同遗址。由此可見,每件出土器物都为现今的中国增姿添彩,对我們认识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和丰富多样的文化艺术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