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金清实验小学程勇老师:小孩子稍不如意就哭鼻子,家长该如何引导?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金清实验小学程勇老师:小孩子稍不如意就哭鼻子,家长该如何引导?

引用
澎湃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610252

每个孩子都是折翼的天使。可是我们在陪同小天使们成长的过程中,是不是经常遇到一些难以应对、棘手的小孩子“哭鼻子”情形:一哭起来,无论怎么哄都停不下来。即便我们知道孩子哭是有原因的,可是因为孩子小,无法清楚正确的表达或是不愿意表达,家长也不知道孩子到底是为什么而哭。这时候,作为家长,我们经常会感到困惑和无助。本节课我们就《小孩子稍不如意就哭鼻子,家长该如何引导》这一主题展开学习和讨论,帮助家长们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分享一些实用的引导技巧,并尽可能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策和建议,从而帮助您和孩子一起走过这段充满挑战的成长旅程,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爱、理解和支持的环境。今天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聊一聊。

哭鼻子的主要表现

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些情况:晚上让孩子一个人睡觉,会哭;让他自己吃饭或穿衣,会哭;看中的玩具或零食没给他买,会哭;让他和其它小朋友分享玩具或零食,会哭;父母上班离开时,会哭;外面长时间玩耍让他回家,会哭;看到其它小朋友的东西想据为己有,父母阻止时,会哭;在长时间看电视或其它电子产品,让他停下来休息会儿,会哭;犯了错误后父母还没批评几句就哭;让他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时,会哭;在听到爸爸妈妈表扬其它小朋友时,也会哭……。可以说,好多孩子,都是在哭声中长大的,让父母烦不胜烦。孩子爱哭的情形虽然多种多样,但如果仔细分析,也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是索求过度型。小孩子缺乏自制力,本能的欲望和好奇心,让他们看到玩具、零食就渴望拥有,对电视、手机沉迷而无法自拨,如果大人没有满足他们的要求,就会哭闹不止。

二是胆小害怕型。打碎了物品,弄坏了玩具等等,面对父母可能的责骂或未知的后果,他们会害怕,又不知道如何处理,这时就会通过哭泣来表达,潜意识中可能也有试图通过激发父母的同情来减轻惩罚或责备。

三是渴望陪伴关注型。小孩子是单纯的也是敏感的,独自面对黑暗一个人睡觉,或是事情繁忙父母忘记陪伴让孩子一个人玩耍,甚至父母表扬其它小朋友时没有表扬自己,他们往往也本能地通过哭闹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四是畏难心理和懒惰型。对自己动手吃饭、穿衣,以及需要伤脑筋的学习任务,本能的抵触抗拒,以哭闹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五是争强好胜型。幼儿园老师让其它举手的同学发言而忽视自己,在与小朋友的游戏比赛中输了,甚至小朋友在一起玩耍时被其它小朋友无意中孤立时,不少小孩子也会大哭大闹。

长时间的哭闹,不仅有损孩子的身体健康,也会让父母和老师身心疲惫,焦躁不堪。更重要的要,如果父母不妥协不理睬,会不会担心孩子的心理出现问题?如果孩子一哭闹就妥协,会不会让孩子养成不良的坏习惯,即潜意识地认为只要哭闹就能达成自己的要求,从而更加助长他的哭闹恶习。

爱哭鼻子的原因分析

小孩子爱哭很正常,可是哭起来没完没了就很让家长头痛了。如果再怎么哄都停不下来,我们就得想一想,分析分析孩子爱哭的原因了。我认为,孩子爱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过度宠爱导致的习惯性依赖性。家长的过度宠爱是儿童发展成依赖性强、自我调节能力弱的特征。心理学理论指出,当儿童习惯于通过哭泣来获得成人的注意和满足需求时,他们可能不会学会更成熟的情绪表达和问题解决策略。长期来看,情绪调节策略的依赖性将会阻碍儿童在面对挑战和压力时发展出适应性和韧性。不容忽视的是,过度的宠爱可能导致儿童形成过高的期望,当现实与期望不符时,他们依旧会通过哭泣表达失望和不满。

二是缺少陪伴引起的安全感缺失。缺少父母的陪伴和情感支持会使儿童感到不安全和孤独,这也是儿童可能会在遇到不如意时哭泣的原因之一。根据依恋理论,儿童与父母之间的安全依恋关系对于儿童的情感调节和社会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缺乏陪伴的儿童可能会发展出焦虑或回避的依恋风格,导致他们在面对挑战或新环境时感到不自信和害怕。在这种情况下,哭泣可能是他们试图寻求注意和慰藉唯一方式。

三是害怕惩罚希望能逃避责任。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儿童的自我概念和责任感正在逐步建立过程中,他们可能还没有完全发展出面对自己行为后果的成熟态度。当遇到可能导致负面后果的情境时,儿童通过哭泣这种直觉性的情绪表达来试图逃避责任,寻求成人的同情和宽恕。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可以理解为一种防御机制,儿童通过哭泣来保护自己免受内疚、羞耻或惩罚的感受。如果家长在过去的经验中经常因为孩子的哭泣而减轻或免除其责任,孩子可能学会使用哭泣作为有效的逃避责任的策略。

四是无力应对引发的挫折失望后的发泄。当遇到挫折时,儿童的哭泣从他们的压力反应和情绪调节能力进行“释放”。儿童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处于成长过程中,他们对压力的反应更为敏感,还没有完全掌握适应和处理挫折的策略。当遇到挑战或失败时,他们可能会通过哭泣来表达挫败感、不满或是求助的需求。在心理学中,心理韧性指的是个体在面对逆境时恢复和适应的能力。儿童心理韧性的发展需要时间,同时受到家庭环境、父母的反应模式和社会支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综上所述,儿童哭泣行为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涉及到生理发展、心理调节、环境因素和学习经历的交互作用。为帮助儿童更好地管理情绪并发展适应策略,父母和教育者需要采取积极的策略,其中包括提供安全的依恋关系、鼓励表达和处理情绪的健康方式、建立责任感以及通过适当的挑战来培养心理韧性,促使儿童逐渐学会面对责任和挫折,发展成为能够有效应对生活挑战的个体。

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去引导?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小孩子稍不如意就哭鼻子,家长该如何引导》案例:

小小明是一个五岁的活泼男孩,最近他的父母注意到,每当小明在游戏中输了或是没有得到他想要的东西时,他就会立刻哭泣,有时候甚至会躺在地上大声哭闹。这种情况让小明的父母感到非常困扰,他们意识到需要采取措施来帮助小明更好地处理挫折和情绪。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第一步,小明的父母首先决定不再试图立刻制止小明的哭泣,而是选择坐下来,耐心地听小明表达他的感受。他们告诉小明:“我们看得出来你很难过,可以告诉爸爸妈妈发生了什么事吗?”这种看似简单的问答方法让小明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和接纳,他逐渐平静下来,并开始用言语表达自己的不满。

第二步,小明的父母开始教他如何识别和命名自己的情绪,比如失望、生气或悲伤。他们使用简单的词汇和情绪卡片来帮助小明理解。不仅如此,他们鼓励小明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说:“我很生气,因为我没有赢得游戏。”帮助小明学会了更健康的情绪表达方式。

第三步,父母有意识地让小明产生家庭的规则或界限意识:比如不允许因为生气而破坏玩具或大声尖叫。他们解释说,感到生气或失望是正常的,但我们需要以适当的方式表达这些情绪。当小明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时,父母会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小奖励。

第四步:多多表扬鼓励。当小明再次遇到挫折时,比如在游戏中输了,他的父母鼓励他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他们会问:“小明,你认为下次怎么做可以做得更好?”或者“你觉得现在怎么做可以让自己感觉好一点?”引导小明开始思考问题解决的方法,而不是选择立即哭泣。

第五步:事后反思总结,提升自己。小明的父母意识到自己在处理挫折时的态度对小明有很大影响,他们开始更加注意自己在遇到困难时的反应,尽量以积极和冷静的方式面对问题,分享自己是如何处理情绪失控的。小明看到爸爸妈妈也会遇到挫折,也会下意识地学着大人的样子控制和自己的情绪,从面逐渐养成良好的控制习惯。

处理孩子哭鼻子的几种思维方式

1.理解和接纳情绪

首先,家长需要认识到哭泣是儿童天生的情绪表达方式,它是儿童在缺乏更复杂情绪表达能力时的自然反应。理解并接纳儿童的情绪是关键,而不是立即压制或批评。情绪智力理论强调理解和管理自己情绪的重要性,这是社会适应和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2.提供情感支持和安全感

安全依恋理论指出安全的依恋关系对儿童的情感调节和后续的社会适应至关重要。家长应通过提供情感支持和安全感,帮助儿童建立信任感,儿童在遇到不如意的情况时可能以积极的方式表达情绪,而不是通过哭泣。

3.教授情绪识别和表达

对于情绪调节的第一步,儿童需要学习如何识别和命名自己的情绪。家长可以通过日常对话、绘本故事等方式帮助儿童了解各种情绪,鼓励他们用言语而不是哭泣来表达不满或需要,通过教育可以提高儿童的情绪智力,其中包括情绪的认知、表达和调节。

4.设置适当的界限和后果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了强化和惩罚在行为改变中的作用,儿童需要了解他们的行为有相应的后果。家长应在儿童情绪平静时,明确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不可以并一致地执行这些规则。

5.鼓励独立和问题解决能力

作为家长,鼓励儿童独立面对挑战和解决问题,不是立即介入提供解决方案,有助于儿童发展自我效能感和适应性应对策略,支持儿童的自主性和能力感是促进其内在动机和心理健康的关键。

6.积极的模范作用

家长的行为和情绪反应模式为儿童提供了学习的范本。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展示如何积极地处理情绪和挫折,家长可以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幼儿观察学习在行为习得中的作用。

每一个宝贝,都是折翼的天使。因此孩子爱哭,既是天性使然,也受环境影响。作为家长,我们既需要有爱心和耐心,更需要家长理解和应用儿童心理发展相关原理,引导他们学会更健康的情绪表达方式,减少一出现不如意就哭鼻子的情况,为他们创设科学、温馨的成长环境。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