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旅游图鉴,哪段故事能戳到你的回忆?
中国人的旅游图鉴,哪段故事能戳到你的回忆?
从古代的圣人巡游到现代的特种兵式旅游,中国人的旅游方式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发展进步,更折射出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迁。
古人也爱旅游:神话传说中的旅行印记
古人热衷于游历山川,凭吊古迹,在自然的怀抱与历史的沉淀中寻找心灵的慰藉。伏羲氏始乘桴、周穆王西游、夸父逐日、黄帝远行……一系列的神话传说,可以窥见古人对于旅行的想象。
春秋末期,为推行政治主张,孔仲尼周游列国;衣冠南渡,来自北方的侨族,在南方秀丽山水中寻找寄托;贞观盛世,玄奘杖策孤征、西行求法,无疑是佛徒旅行家的代表之一;万历三十六年,徐弘祖踏上了他长达34年的旅行之路,为后世留下系统考察中国地貌地质的开山之作……
可以发现,古代中国的旅行活动无外乎圣人讲学巡游、文人墨客漫游、宗教信徒朝圣和科学探险旅行等非经济目的旅行活动。但在当时社会,这些旅行活动并不具备普通的社会意义,难与平民大众结缘。
80年代的“特种兵式”旅游
我国旅游市场的发展其实非常短,像如今找好目的地就能买票、订酒店,随便去哪玩的旅游方式,直到80年代才开始逐渐开放,并在90年代成为主流。对于60、70后们来说,彼时的旅游对他们而言还是遥不可及的陌生概念。
先富起来的广东人领旅游风气之先,江浙沪人紧跟其后。“穷”也阻止不了人们想要出去玩的热情,那时出现了许多周边地区的“一日游”“两日游”活动。为满足国人对周边游的需求,上海第一汽车服务公司顺势成立了旅游组,利用原本在工作日接送郊区工人上下班,到周末这天就闲置下来的客车,开通了苏州、无锡、杭州等地的一日游专线。
正是“一汽”的尝试,“苏州游”成了当时的经典旅游路线。那时候没有双休制度,也有没十一黄金周,当天去当天回,第二天就要上班,已经有点“特种兵式旅游”的意思了。这样的旅游方式,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80年代的旅游氛围。
90年代:旅游照里的时代印记
到90年代,家家户户开始拥有电视机,透过眼前的黑色盒子,人们第一次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带着探索世界的憧憬,国人想去看一看祖国的名山大川。昂首挺胸、右侧身30度、丁字步、目光炯炯有神,一张张景点前的旅游照就是最好的印证。
这一时期,普通工薪阶层最常见的住宿选择还是招待所,这些招待所都是按床位收费,卫生间也是公用的。即便如此,这样的招待所,也不是想住就能住,在没有身份证的年代,想要外地留宿,还需单位开具证明身份的介绍信。
图源:中国新闻网
在出行方面,绿皮火车可以说是大部分人首选的交通工具。烧煤的绿皮慢车,500公里就要跑一天,天南地北的乘客相聚在一起谈天说地。每个人的人生境遇各有不相同,但在绿皮火车上,萍水相逢的人也能产生共鸣。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旅游革命
2010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开始崛起。随着智能通讯设备的普及,以及同时期快速发展的高铁,对于90后来说,想吃凉皮就去西安,想吃牛肉火锅奔赴潮汕,想看爱豆的演唱会直接上北上广,旅行变得越来越平常。
迈入短视频时代,年轻人正在以其独特的生活理念和旅游需求,引领着旅行方式的新潮流。
“六小时突击上海网红街区”“24小时挑战吃遍西安”“5天从南到北打卡9座城市”……这种“特种兵式”的倍速旅行在网络社交平台爆火。00后大学生们昼夜兼程,主打一个“去过”,相比90后,他们更追求“打卡”“一站式”“快消”的体验,享受“短平快”带来的新奇感。
2023年夏天,City Walk成为网络热词。一夜之间,特种兵旅行被慢节奏的City Walk取代,全国各地的年轻人们走上街头,成为一名城市gai溜子。在城市里漫无目的地行走,这种低成本、占用时间少且情绪价值拉满的旅行方式几乎是毫无阻碍地流行开来。继City Walk之后,城市漫游“骑行版”——City Ride也成为时下年轻人追捧的潮流。
图源:小红书
如今,一些不愿意“凑热闹”的年轻人开始了“反向旅游”,他们选择挖掘冷门、小众旅行目的地,抛弃人挤人式的走马观花,松弛舒适地用身体感受、接触世界,以更低的成本享受更轻松自在的旅途,“精致抠”也要有体验感。
图源:浙江交通集团供图
今年9月,杭温高铁正式开通,对于构建浙江省“1小时交通圈”,便利沿线人民群众出行,促进旅游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早起杭州、晨至横店、暮游楠溪、夜宿温州,一天内沿途顺游将不再是奢望。
中国旅游的变迁,不仅展示了旅游业的发展和进步,也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和科技的跨越。每个旅行者的脚步,都丈量出了中国旅游业的成长历程。
虽然我们身处不同时代
但我们通过旅游
探索世界、追求自由、享受快乐的愿望
永远不变
这个十一假期,你旅游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