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應對網絡欺凌:幫助受害者的「法寶」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應對網絡欺凌:幫助受害者的「法寶」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stheadline.com/knowledge/3410390/%E6%87%89%E5%B0%8D%E7%B6%B2%E7%B5%A1%E6%AC%BA%E5%87%8C%E5%B9%AB%E5%8A%A9%E5%8F%97%E5%AE%B3%E8%80%85%E7%9A%84%E6%B3%95%E5%AF%B6%E6%95%99%E7%A0%94%E4%B8%A6%E9%80%B2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欺凌现象日益严重。香港教育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社交技能强、富有同理心的学生更愿意帮助网络欺凌受害者。那么,面对网络欺凌,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应对?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利用网络有意并重复地伤害他人的事件屡见不鲜。常见的网络欺凌方式包括:

  1. “改图”,即丑化受害者照片
  2. 向受害者发送侮辱、粗俗、骚扰或威胁性的信息
  3. 散播不实信息来激起公众的愤怒
  4. 通过“起底”或“人肉搜索”,在未得到受害者同意的情况下公开其个人资料(如电话号码、地址等)
  5. 试图让其他人去骚扰受害者

这些行为对受害者的精神健康造成严重伤害,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甚至自杀。有研究指出,曾遭受网络欺凌的青少年自殺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2倍或以上。

在网络时代,人人都手机不离手,网络欺凌随时随地都可能發生。即使受害者转校搬家,网络欺凌者仍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继续攻击。此外,网络匿名使欺凌者能隐藏真实身份并使用“网名”,甚至让他们产生能逃避责任或惩罚的错觉。

与面对面的欺凌不同,网络欺凌传播得更快,甚至可能被无数人分享转载,让受害者倍感痛苦。

在香港教育大学的研究中,研究团队收集了来自7间中学共817名中学生的问卷,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社交技能较强、具备较高同理心、抱有支持受害者观点,以及更了解什么是网络欺凌的学生,更倾向于对网络欺凌受害者伸出援手。

令人惊讶的是,曾遭受网络欺凌或有抑郁症状的中学生也更有可能提供帮助。曾遭受网络欺凌的學生可能正是明白被欺凌的痛,所以他們更願意伸出援手,就如一首舊歌歌詞寫道:「受過傷先知道要堅強」。有更多抑鬱症狀的學生也可能更容易察覺受害者的情緒困擾、同情受害者的遭遇,從而更願意提供協助。然而,未來還需要更多的研究去釐清抑鬱症狀、曾受網絡欺凌經歷與幫助受害者之間的關係。

此研究结果为应对网络欺凌提供了一些启示。例如,可以通过教育活动,加强学生的同理心以及社交技能,既减少网络欺凌行为,亦鼓励学生在适当时候挺身而出。此外,学校可以通过研讨会、角色扮演工作坊、讲座等等,帮助青少年辨识网络欺凌、评估其危害、加强他们对帮助受害者的责任感。我们亦可与学生分享跟网络欺凌相关的法例,如《2021年個人資料(私隱)(修訂)條例》已生效,一些网络欺凌的行为如「起底」可能违法,使学生得知网络欺凌的严重性。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习有效帮助受害者的策略,推动他们采取实际行动。

在现实生活中,应对网络欺凌只需我们简单行动。在看到网络欺凌时,我们可以:

  1. 明确指出行为的伤害性:“这样说是会伤害别人的”
  2. 从法律或社会规范层面指出网络欺凌的后果:“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在文明的社会中,你不能这样说”
  3. 中断或改变话题,发布积极正面的帖子和图片,支持受害者
  4. 善用社交媒体或论坛上的“举报”功能
  5. 有礼貌地留言支持受害者:“别怕,我们都在”

网络带来了方便快捷的交流空间,然而,我们发言前都应该先停一停、想一想。比如在发布一些可能伤害到别人的图片或言论前,问问自己:“是否真的要这样做?”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善意(Acts of Random Kindness, ARK),可能是拯救下一个网络欺凌受害者的救命“方舟”。

本文原文来自香港教育大學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