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什么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
没有什么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
天一冷,就想吃火锅。因为“火锅是中国人餐桌上的快意江湖”。沉浮一方天地,汇集四海风味。涮得了山珍海味,也烫得了边角杂碎。煮沸的汤锅里,流动着中国味道和风土人情。
火锅江湖:一方水土,孕育一方风味
电影《让子弹飞》里“吃着火锅唱着歌”的经典剧情,让人津津乐道。热气升腾之间,关于火锅的故事流传千年。
“江湖之大,一锅炖不下。”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火锅。就像武侠小说中各有千秋的武学流派,在火锅江湖中,也有门派之分、地域之别。
川渝火锅一统麻辣江湖,红汤翻滚、入辣三分,“百二涎丝终带火,三千辣子可吞湖”,吃的是江湖纵横、人间快意;鲜虾、蛤蜊、海蛎子、八爪鱼……在冬天,属于青岛人的熨帖和温暖就藏在这一锅海鲜“点化”的汤底中,热气升腾、生猛鲜活,海鲜火锅好似装得下大海的壮阔;老北京涮锅多用厚底圆肚的铜锅,锅底炭火旺盛,锅内汤水鼎沸,用新鲜的羊肉搭配淋漓的酱汁,大快朵颐间尽显豪迈……
正所谓,四方风味,尽在锅中沉浮;小小一锅,可容乾坤之大。
九宫格火锅
火锅文化:从三国到现代,传承千年
“上得了庙堂,下得了市井。”火锅是中国独创的美食,吃火锅可谓我们的“祖传爱好”。
相传,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命人铸造的“五熟釜”内设五格,与现在的九宫格火锅有异曲同工之妙;西晋文学家左思在《蜀都赋》中描述“金垒中坐,肴鬲四陈,觞以清漂,鲜以紫鳞”,寥寥数笔描述了一场火锅宴饮;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有载:“十月朔,有司进暖炉炭,民间皆置酒作暖炉会。”说明当时民间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过“暖冬”,一家围着火炉庆祝,或是吃烧烤,或是吃火锅。彼时汴京开封的酒馆,冬天已有火锅应市;清朝乾隆皇帝举办的一次“千叟宴”上,每一席上都设火锅,光火锅就用了1550多只,可算是历史上最大的火锅盛宴了。在清朝,火锅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了普通百姓生活中常见的烹调方式。
国民美食,中式餐饮“扛把子”。“没有什么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中国人对火锅的热爱由来已久。
火锅里的文化密码
火锅历史悠久,沸腾着我们的乡愁,也是芸芸众生的烟火日常。吃火锅不仅是在品四方美食,也是在体验背后的文化与情怀。
围炉而坐,火锅里翻滚着温情篇章。有人说,热气腾腾的火锅, 是寒日里的温暖诗篇,每一口都诉说着人间烟火的美好。
与家人闲坐,“围炉聚炊欢呼处,百味消融小釜中”,锅里沸腾着美味,雾气氤氲着笑脸,热腾腾的食物暖了胃,浓浓的亲情暖了心;与友人共叙,“一炉煮沸人间味,三盏抛开身外情”,人们回想起恣意的青春,一起畅谈人生的理想,火锅中沸腾的不仅是山珍海味,还有人世间的万般滋味。
“能在一桌烫火锅的,都是同一个世界的人。”置身于沸腾的烟火之中,我们的食欲被释放,一颗颗被包裹的心也仿佛被软化了。火锅已经成为我们情感交流的重要载体。
“万物皆可涮”,火锅象征着包容和合。不拒荤腥,不嫌寒素,用料不分南北,调味不拘东西。大概没有一种美食如火锅这般“包罗万象”。
东北的酸菜、内蒙古的羊、青岛的海鲜、千岛湖的鱼、贵州的黄牛、清远的鸡、荔浦的芋头、云南的菌……小小一锅装满九州风物,正应了海纳百川的意象。
火锅容纳了地域、口味喜好的差别,正如北方人也喜欢广式打边炉那一锅浓淡皆入味的靓汤,江浙沪人同样不想错过川渝火锅的热辣滚烫。“君子和而不同”,美食与人生皆如此。
东西交融,火锅里藏着美食进化的历史。火锅丰富多样的食材和五花八门的调料背后是一段鲜活的美食进化史。
潮汕牛肉锅
比如,西汉时,出使西域的张骞从匈奴带回了大蒜、香菜和黄瓜、莴苣。原产西域波棱国(尼泊尔)的菠菜在唐朝贞观年间开始进入中国。明朝时,辣椒、红薯、土豆等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引入中国,后来渐渐走上国人餐桌……随着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越来越多的外来食材开始进入中国,并被兼收并蓄的火锅吸纳进了“菜单”。
现代火锅:创新与出海
从火锅器皿到食材调料,火锅一直在不断发展。今天,我们还能烹调出一锅什么样的新式美味?
百变,烫出新口味。“在餐饮业,口味是1,其他都是放大的0。”火锅的核心竞争力同样是口味,只有建立在口味之上,服务、情绪价值、颜值经济等才有了“卖点”。
近年来,除了风靡大江南北的麻辣锅、潮汕牛肉锅外,猪肚鸡火锅、粥底火锅、豆乳锅、海南椰子鸡锅、贵州红酸汤、海南糟粕醋等小众口味火锅纷纷“出道”。
“火锅+”,开启新玩法。复古风、市井风、国潮风、科技风、露营风……各种“火锅+”场景层出不穷,营造了新鲜的就餐氛围感。
比如,“火锅+公路夜市”。理发店、老电影海报、农贸市场……火锅店通过实景搭建,在室内复刻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街市,充满复古感和烟火气。再如,“火锅+KTV”,把两种跨业态消费场景“混搭”,真正实现了“吃着火锅唱着歌”;还有“火锅+电影院”,俨然放大版的“边追剧边干饭”……
出海,“hotpot”更“hot”。中餐出海,火锅先行。作为极具代表性的品类,火锅堪称中餐出海路上的“排头兵”,呷哺呷哺、大龙燚、小龙坎等纷纷加快了布局海外的步伐。
目前,中餐“出海”在供应链、人才、本土化等方面还存在诸多挑战。火锅出海,还需不断在传统和创新之间寻找平衡。近年来,一些“出海”火锅品牌根据顾客的本土化需求进行了许多个性化创新。比如,结合新加坡本地传统美食“鱼头炉”研发了浓香鱼锅底。还有火锅品牌在英国门店的小料台上摆放了法棍和黄油,主打一个“入乡随俗”。
入冬天渐寒,煮尽千百味。何不呼朋唤友,一起围炉煮锅,感受这人间的温暖烟火?
本文原文来自观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