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诺登事件”研究综述及启示
“斯诺登事件”研究综述及启示
“斯诺登事件”(或称“棱镜门事件”)爆发于2013年6月,美国中央情报局前雇员斯诺登爆料了美国政府的“棱镜”项目,揭露了美国政府开展的大规模监控活动。这一事件不仅展示了美国政府如何收集大量数据并对民众的日常通信进行监控,更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本文通过文献调查法,对70余篇重点中英文文献进行了综述,深入分析了该事件的本质及其对全球网络安全格局的深远影响。
关于“斯诺登事件”的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研究发文量总体趋势
以“斯诺登”或“棱镜门”为检索词在Web of Science核心集进行题名检索,并将时间范围限定在2013—2023年,共查询到文献116篇。从文献数量分布来看,2017年发布的文献数量最多,这可能与当时跨境数据监管、个人数据保护等全球热点话题的兴起有关。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在2017年已基本成型,并于2018年生效,进一步印证了这种推测。
2013—2019年的国外研究
- 关于个人信息安全与隐私的研究
“斯诺登事件”展示了美国政府如何收集大量数据并对民众的日常通信进行监控。事件曝光后,全球反监控、保护隐私的呼声日益高涨。研究指出,大规模监控行为对人权造成了侵犯,特别是在个人数据保护方面,全球尚未形成统一的国际规则。
- 关于国际政治与国家安全的研究
美国政府的监控对象不仅包括本国公民,还包括在欧洲和拉丁美洲的盟友,侵犯了他国的国家安全。研究指出,这种行为加剧了美国与盟友(特别是欧洲)之间的紧张关系。
- 关于媒体对事件反应的研究
网络社交媒体和传统媒体对此次事件的报道框架和评价观点存在差异。研究发现,网络社交媒体用户倾向于将斯诺登描绘成一个英雄人物,而传统媒体则倾向于将其视为一个叛徒。
- 关于寒蝉效应的研究
寒蝉效应是指民众因为害怕自身言论遭到惩罚而不敢发声。研究证实,这种程度的监控确实会产生寒蝉效应,人们会自我监督、自我规范他们的在线交流和行为。
2020—2023年的国外研究
- 关于公众态度的研究
研究发现,大多数公民并不认为自己的隐私权由于政府的监视而受到威胁,而认为恐怖分子或其他组织才是目标群体。随着时间推移,用户对隐私问题的兴趣又回到了原来的水平,甚至下降。
- 关于事件连锁反应的研究
“斯诺登事件”促使政府在数字平台监管方面持续发力。在美国,对谷歌和Meta等科技巨头的反垄断审查已经开始,竞争政策成为数字平台的重要治理机制。同时,美国与欧洲在数据保护上的互动更加紧密。
关于“斯诺登事件”的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研究发文量总体趋势
以“斯诺登”或“棱镜门”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进行篇名检索,查询到发表在学术期刊的相关文献共228篇。2013年的期刊文献数量最多,2015年开始,发文数量大幅减少。2023年,由于某期刊策划了关于“斯诺登事件”的系列文章,发文数量有所上升。
2013—2014年的国内研究
- 关于网络空间安全主题的研究
研究指出,应通过不断改变信息安全战略,确保国家网络空间的稳定与安全。同时,我国政府和企业应不断增强对信息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等政治安全的认识,以及提升治理能力。
- 关于从国际政治视角分析“斯诺登事件”影响的研究
研究指出,“斯诺登事件”使美国遭到国际社会不同程度的掣肘,但美国在互联网空间的优势基础地位并没有被动摇,未来其他国家和美国的博弈会更加激烈。
- 关于国家安全与个人隐私权关系的研究
研究讨论了国家情报监控行为的“边界”,认为应该对国家情报监控行为设定“边界”予以规范。同时,该事件反映了美国反恐、霸权政策中自由与安全分裂的问题。
- 关于美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视角的研究
研究指出,“斯诺登事件”是一个契机,促使发展中国家团结起来应对美国霸权侵略。同时,网络不应成为美国霸权的工具,各国需要建立互信,加强合作。
- 关于媒体的角色和作用的研究
研究对比了中西新闻伦理推论模式,总结两种模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新闻事实的必然性与人类新闻活动的目的性的矛盾统一问题。
2015—2023年的国内研究
从2015年开始,国内对“斯诺登事件”的研究数量显著减少。研究更多集中在国际关系、传播学、安全与隐私关系等视角。
讨论与反思
过去十几年的文献显示,国内外学者对“斯诺登事件”的认识不断深化、逐渐全面。在国外研究方面,2013—2017年,研究热度总体较高,但随着时间推移,研究热度下降,公众和媒体对隐私安全问题的兴趣逐渐下降。2020—2023年发表的文章更多以一种平和的、理性的、历史的观点看待“斯诺登事件”,着重研究该事件对当下及未来的影响,而不再聚焦事件本身。
在国内研究方面,2013—2014年,由于“斯诺登事件”仍然在持续发酵,一些研究相对缺乏深入和全面的探讨。2015年之后,学者们对“斯诺登事件”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反思。
结语
“斯诺登事件”揭露了美国政府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的大规模网络监控活动的事实,其本质是美国政府为了本国国家安全及谋求数字霸权,对其他网络空间行为体本应享有的合理权益的侵犯。该事件对全球网络安全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暴露了互联网基础设施的脆弱性,触发了全球网络安全治理变局,推动了网络安全技术发展和网络法律法规的制定,引发了关于国家安全与个人隐私权之间平衡的争论。
尽管该事件已经过去十多年,但事件造成的影响仍在继续。希望本文的研究对于政策制定者和相关领域研究者有所启示,下一步可围绕国内外智库关于“斯诺登事件”的研究成果开展系统回顾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