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看不懂抽象梗,就不配上网冲浪?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看不懂抽象梗,就不配上网冲浪?

引用
澎湃
1.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356506

“你别太抽象了!”当这个表述出现在传统媒体的报道标题上,你就知道,“抽象”这个网络概念,不仅从线上蔓延到线下,更有着成为2024年度关键词的潜质。

“抽象”的流行与演变

“抽象”一词在网络语境中经历了从贬义到泛化的演变。最初源于游戏直播文化,主播李赣的口头禅“真是太抽象了!”逐渐演变成一套戏谑的“黑话”体系。这套“黑话”融合了方言、拆字法、外文字符和emoji等多种元素,通过直播时代的骂战和嘲弄,发展到短视频时代的碎片化传播,形成了如今的“××文学”等网络现象。

“抽象”文化的典型案例

  • 成都“迪士尼”事件:说唱歌手诺米在音乐综艺中使用“diss你”谐音“迪士尼”,引发网友在玉林七巷老年活动中心打卡拍照的热潮。这一事件展示了网络迷因如何通过谐音梗和集体参与形成现象级的“媒介景点”。

  • 鉴宝主播“听泉鉴宝”:通过行业“黑话”与粉丝互动,形成独特的抽象话语体系。主播对奥特曼佛祖、马力欧佛祖等“奇葩”藏品的幽默回应,展现了抽象文化的互动性。

“抽象”文化的深层解读

  • 后现代主义的延续:学者刘海龙指出,“抽象”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王朔的“反崇高”文学一脉相承,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解构特征。

  • 情感与意义的追求:在面对生活压力时,年轻人通过抽象文化寻求情绪价值和归属感。这种文化现象反映了当代人对情感连接的渴望,以及对“元现代主义”中矛盾与不确定性的拥抱。

“抽象”文化的未来走向

虽然“抽象”文化为人们提供了暂时逃离现实的出口,但过度抽象也可能导致情感空虚。正如音乐人高嘉丰所言,创作应避免“为了抽象而抽象”,而是要回归质朴的表达。这表明,在追求抽象的同时,人们也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具象的、有实感的体验。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