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上海市“林水复合·水绿融合”示范案例系列展示①——崇明区花博园林水复合案例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上海市“林水复合·水绿融合”示范案例系列展示①——崇明区花博园林水复合案例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shobserver.com/sgh/detail?id=1050780

上海市水务局(上海市海洋局)在全市范围内征集了“林水复合·水绿融合”实践的优秀案例。本文将为您介绍崇明区花博园林水复合案例,展示其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方面的创新实践。

作为上海“河口之岛、城市之岛、生态之岛、梦想之岛”,崇明全域乘着花博会的东风努力打造“世界级生态岛”。2021年5月~7月,崇明区成功举办第十届花博会,花开中国梦,梦幻花博园,彰显着世界级生态岛独特魅力。花博会地区主要由“三区、一心、一轴、六馆、六园”组成,规划范围为9.91平方千米,包括花博园、东平森林公园、东平小镇和南部服务区,其中花博园用地面积为3.17 平方千米,由主展区和西南拓展区组成。

践行“五位一体”治水理念

创新多目标体系

按照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发展的要求,统筹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 “五位一体”的治水理念,采取空间管控、划定蓝线;连片整治、重点打造;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等多尺度、全过程、全系统的治水措施,提出了二十年一遇区域防汛除涝安全、95%灌溉用水保证率、Ⅲ类水质指标、水体透明度1.5m以上、稳定健康的生态系统、水体清澈见底的水景观效果等多目标体系。

加强林水资源融合

打造万象水形态

在林水复合做法上,一是在传统河湖边界范围加强林水资源融合。在保障防汛除涝的同时通过技术手段保留约76亩现状水杉树,减少苗木搬迁量的同时净化空气和水质;二是柔化岸线边界,打造万象水形态。平面规划上采用蜿蜒线型柔化水与林的边界。断面设计上,弱化“陆域控制线”的概念,将河道的设防高程后移至岸后的林地或者绿地内。还通过微地形塑造,形成河、塘、岛、滩等万象水形态,在几大湖泊水深较浅的区域(一般水深0.3~0.4m)种植池杉幼苗。通过上述措施,花博园内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形成健康永续的滨水生态系统,充分发挥水源涵养林的生态功能,促进生态修复,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对于花博园内水面较宽的玉兰湖、牡丹湖、梅湖以及复兴河的岸线,几乎均采用蜿蜒线型,在视觉效果上柔化水与林的边界,加强蓝与绿的交融。

在断面设计上,弱化“陆域控制线”的概念。对于具备条件的河湖,将河道的设防高程后移至岸后的林地或者绿地内,减缓河道的坡比,形成更具亲水效果、与岸后林地更为融合的滨水空间。此外还通过微地形塑造,形成河、塘、岛、滩等万象水形态,在几大湖泊水深较浅的区域(一般水深0.3~0.4m)种植池杉幼苗,待池杉幼苗长成后逐步拆除围堰,使湖区常水位略微没过池杉根部,形成树在水中的景观效果。通过上述措施,花博园内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形成健康永续的滨水生态系统,充分发挥水源涵养林的生态功能,促进生态修复,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构建“水下森林”生态净化系统

营造多样的生态环境

结合园区水体的深度、水环境容量、水质要求等,营造 “水下森林—水生动物—微生物群落”共生体系,形成“水下森林”生态净化系统,河湖水质达到Ⅲ类水指标,湖泊水体透明度在1.5米以上。使得玉兰湖呈现了“水下森林”“鱼翔浅底”的独特景观。同时通过灵活运用弹性水体指标,营造蜿蜒曲折的水线轮廓,河道、湖泊、浅滩、湿地、岛屿以及水上森林,形成了复合多样的地形地貌,为生物提供繁衍生息的生存环境。同时河湖蓝线与岸上绿地有机结合,通过陆生植物、挺水植物以及沉水植物的相互渗透、蓝绿融合,营造多样化的动植物生境,水清岸绿与花博园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本文原文来自上海观察者网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