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泰祥洲:用一场“远游”,致敬马王堆与那片汉代星空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泰祥洲:用一场“远游”,致敬马王堆与那片汉代星空

引用
1
来源
1.
https://cj.sina.cn/articles/view/2090187862/7c95bc5601901ip5m

2024年是马王堆发掘50周年,展览“远游”作为湖南博物院年底压轴艺术项目呈现。离“远游”开幕前半小时,艺术家泰祥洲才抽出空来,站在展厅通道,聊起这次展览的发想。我们所在的这条通道,再往前十几米,便是湖南博物院的镇馆展厅“马王堆汉墓陈列”,在这个5000平米的展示厅里,陈列着跨越2000年的物质文明和精神世界。每天来自全国乃至世界的观众络绎不绝,为了目睹由精彩文物勾勒出的生机勃勃的西汉生活,以及能完好躺在那儿便是奇迹的辛追夫人。


艺术家泰祥洲。艺术家持续性创作以表达“时间”的系列作品。他从个人生活经验出发,拓展至对社会的观察以及关于宇宙的宏观思辨,通过艺术创作,不断构建基于对东方文化核心精神更深层的求索。


在布展上,空间色调呼应着展览的不同主题,图为“昆仑”主题的作品《悬圃幽谷》,绢本水墨,2024年创作。

在布展期间,他无数次在人潮褪去之后,独自穿过这个通道,走进“马王堆”展厅,走向那遥远的时代和它们所呈现的古人宇宙观、艺术观,带着一种敬意和反思。光线从过道的顶端、那扇由日本建筑师矶崎新设计的通透天窗洒下来,“致敬”二字变得更加具象了。

装置作品《天眼》。

整个展览,被设计成一条“时光的隧道”,从悬挂在入口处的装置作品《天眼》步入,随着光影的变幻,主题缓缓展开,带给观者一种时光推进的层次。展览分为四个章节:“练日时”-“昆仑”-“巡天”-“温故”。第一主题的名字“练日时”源自汉代乐府的《郊祀歌》,是汉武帝祭祀天地仪式所用乐章的第一章。“练日时”展厅用狭窄的通道和深入展墙的画作,压缩、限制了观者在单位时间、空间内能够获取的视觉信息量,给观者留下一种瞬间即永恒的印象。


马王堆出土的漆器,其中的抽象纹样可见于艺术家以“马王堆”为灵感的创作中。

穿过这个通道,便进入第二主题“昆仑”,也是本次展览的重要部分,呼应着“马王堆”文物的主题。作品都是泰祥洲为展览创作的新作,他从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T形帛画、黑底彩绘漆棺上的神兽形象、一些出土漆器上的绘画,获得远古的灵感,又以当代的笔触演绎、发散。


泰祥洲,《昆仑——昆仑玄圃谓朝隮》,2024年,布面丙烯,120×120×3cm。


这件金绢屏风《中至优游》是泰祥洲2024年的新作,而我们见到他时,他依然在为这张屏风寻找合适的摆放方式,以求带给观众最佳的观看视角。


“昆仑”主题展厅从空间布局上都呼应着马王堆的墓葬方式。

第三主题“巡天”,神兽与动物形象消失,作品回归他一直延续的纯天象主题“宇宙山水”。最后一个主题“温故”,则是他对于过往创作的回顾与反思。整个展览像是一场华丽的交响乐,既一气呵成,又各成章节,在错落有致的布局与色调上,带给观众一路看画,一路游走在山水之间的趣味,呼应着“远游”的主题。而“远游”,取自屈原的《远游》,也投射着艺术家对于长沙这座楚国故地的一种精神回应。


马王堆出土的精美漆器文物。马王堆总共出土了700多件漆器,精美与丰富程度在考古与艺术史研究上都极具分量,有餐具、家具、博具、乐器等等辛追夫人在生活中常使用的器物,勾勒出汉代贵族阶层的审美与精神向往。

辛追夫人的陪葬品中有大量的丝织品,出土的刺绣衣物被帛极具代表性,对于研究汉代养蚕、纺织刺绣、染色印花方面的历史,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作为新中国考古发现的重大成果,马王堆在50年前的传奇亮相,无论是从文物的保存质量、精美程度、学术价值还是数量上,都震惊着世人。

马王堆的发现与发掘故事,同样颇具传奇色彩,根据资料记载,当年长沙附近的古代墓葬被盗严重,可谓“十墓九空”。然而20世纪70年代,长沙军区医院挖掘地下病房时,“马王堆”墓葬的意外之火,留给后世巨大的惊喜:工人在两座小丘下挖掘十几米遇到严重塌方,导致无法施工,还发现白膏泥,用钢钎钻洞后,里面喷射出气流,用火点燃又喷出蓝色火焰。几天后,湖南博物馆研究员到了现场,才知晓这是罕见的“火坑墓”,即古墓如果密封完好,有机物分解成沼气,沼气饱和再遭破坏时便会喷射气流,遇火燃烧。


“马王堆”剖面模型。


“马王堆”出土文物:黑地彩绘棺。在湖南博物院,能看到依次陈列的4层棺椁,分别为覆盖着T型帛画的锦饰内棺、朱地彩绘棺、黑地彩绘棺(图中所示),以及巨大的棺椁。艺术家泰祥洲的新作,便提取了T型帛画与两个彩绘棺的画面灵感,又从自己的创作理念和视角出发,展现着他心目中的永生与时间。

从1972年到1974年,这场抢救性发掘中,工作人员一直挖掘到地下17米,都有古代留下的圆形盗洞伴随,就在离棺椁不到两米时,古代盗洞消失了。后来发现,马王堆1号墓的完全保存,得益于特殊的白膏泥封住了墓室,不仅出土了1000多件文物,还有保存完好的墓主人“辛追夫人”。

后来,2、3号墓也相继被发掘,其中2号墓被盗破坏,仅存200多件文物,3号墓出土兵器和帛书等文物1600多件。至此,3座墓葬,出土了精美的漆器、珍贵的纺织品、涉及天文、医学、哲学的帛书,在此之前,从未有任何一座汉墓保存得如此完整,两千年前的生活方式、精神和物质世界,人们的宇宙观,就这样跃然于世人眼前。

回到布展的最后一日,一系列包含题跋的水墨小品正等待上墙。

得益于汉代“事死如事生”的观念,这些作为陪葬的物件,几乎将辛追夫人和家人生前所经历的荣华富贵都“继承”在他们所渴望的永生世界里。其中,多件文物都被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比如黑地彩绘棺、T型帛画、黑漆朱绘六博具等。这些珍贵的文物,不仅是文明的见证,在艺术性上,留给后世艺术家、研究者无尽的遐想、研究与再创作的空间。

泰祥洲,《昆仑——涉青云以游》,2024年,纸本、丙烯、矿物颜料,42.6×232cm


《昆仑——涉青云以游》细节,其中可见来自马王堆出土文物T形帛画的灵感。

“我一直对马王堆有很大兴趣,无论是之前创作的作品,还是我的论文写作,都引用了马王堆的资料。我一直希望挖掘他们背后隐藏的哲学意义,比如四重棺上的图像是在讲什么,比如T型帛画到底在讲述什么。在过去的50年,考古学家、艺术史学家都有自己的研究视角,作为艺术家,我也有自己的观看角度。”谈起与马王堆的缘分时,泰祥洲这样说。

泰祥洲,《昆仑—悬圃逍遥》,2018年,纸本、水墨,46.2×235.3cm。


《昆仑—悬圃逍遥》局部。

而每次进到展厅,他都对墓主人辛追夫人的身份和生活的年代充满着好奇和思考。“她的服装、器物、饮食都如此完备、成体系。她送走了丈夫,也送走了儿子,在她儿子和丈夫的墓里,出土了那么多的文献,是个很了不起的女人。从那些文献里,我也好奇,作为那个年代的学者,需要掌握什么样的知识储备和结构,而当我们面对如此伟大的传统,怎么来跟它合理的‘对话’?”


户外的作品《时间的故事》是泰祥洲首次尝试创作影像。他还邀请到姚谦、弋洋两位资深音乐人参与作品的音乐制作。马王堆汉墓的文物图像符号和泰祥洲笔下的云气在影像中渐次呈现,与鼓、编钟等乐器的声音,共同营造出深邃神秘的时空氛围,体现了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泰祥洲的“平行宇宙”系列也构成重要的参展作品。在这些作品中,绘画超越了客观再现或主观表达,成为思考宇宙起源、人类存在和时空本质的媒介,具有哲学意味。


湖南省博物馆,由建筑师矶崎新打造。

在艺术家眼中,古人的墓葬所隐喻的问题是“永生”,这也是人类需要面对的主题,无论是数字化时代,还是医学的发展,都是无法回避的主题。“但永生又是一个很虚的词,人是活在时间里的,人的生命是用时间来限定的,然而我们眼前看到的这些文物,却又超越了时间,所以时间是一个有趣的、多元的话题。我作为一个中国艺术家,如何认识时间,如何用作品来描绘时间、讲述时间,是我对马王堆的一种‘致敬’。”

古人所处的年代和环境不同,对时间的认知和直观体会,都与当代人有巨大差异,泰祥洲会如何理解这种差异呢?他答:“就像是庄子所讲的,夏虫不可于冰,不同的时代,都有自己的参照方式。我们如何把时间的尺度扩大,作为我来讲,肉体和生命是有限的,但我希望思想和作品,能作为生命的一种延续。”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