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军队:打不过流寇,还宰不了老乡吗?!
古代军队:打不过流寇,还宰不了老乡吗?!
在互联网上,有很大一批人向往战争,他们一提起战争就热血沸腾,幻想着自己提刀跨马在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可现实是战争是非常残酷的事情,平民百姓摊上了十有八九要倒大霉。
从古至今,战争当中屠戮平民之时就不绝于史书,有的是误杀,有的是高层有预谋的屠城,而比这些更隐蔽的那就是下层自发地“杀良冒功”,顾名思义,那就是杀死平民冒充敌人。如此行径非常恶劣,会极大地败坏军队的形象和战斗力,但是如此行径却又屡禁不止。
讲到杀良冒功,就得明确这个“功”,在战场上立功可以有相当多的形式,比如率先登上敌人城头,撤退时掩护队友等等,而这些功的目的就很统一了,那就是在军队体制中往上爬,获得更多的爵位和更好的物质待遇。在中国一直到春秋和战国早期,战争规模一般都不算太大,而军中爵位也多是贵族担任。
春秋时期的战车复原图
不过,到了战国中期往后,残酷的灭国之战愈发平凡,有必要调动全国民众共同参战,而给到普通人以军功衡量的上升通路,成了各国变法不约而同的选择,这里面最著名的当然是商鞅变法,他在变法中以军功爵立国,而军功爵的评价标准用看似最没有争议的砍人头来记功,秦国士兵只要斩获敌人“甲士”,也就是军官的一个头颅,就可以获得一级爵位“公士”,田一顷,宅一处,仆人一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被授予的爵位越高。
手提人头的秦军士卒
秦国的军功爵制虽然这个爵位制度在实行的过程中对士兵极为苛刻,但架不住人头等于爵位的诱惑,秦国士兵不但打仗异常勇猛,还会在战场上争抢人头。当然,如此一来,就带来了杀良冒功的可能,杀个普通人冒充甲士去邀功。从出土的秦简上看,秦军对此也有应对之策,比如砍头必须连着脖子砍下来留着喉结,防止拿女人和小孩子的头冒充,再比如收集起来的人头要公开展示,确定没有争议才会记功,还要有同伴的记录作证,等等等等。留下了如此之多的规定,从另一个侧面佐证了杀良冒功的普遍。
往后中国的历代王朝不但是继承了秦国的制度,还在这条道路上一路攀升,这些王朝中央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无一例外需要养一支规模不小的军队,而在这样的军队中基层军士的晋升,也是靠着战时砍人头。如此一来,士兵为了自己的前途,屡屡干出杀良冒功之事,东汉末年到三国期间,杀良冒功屡屡出现在史书之上。
董卓的军队有一次冲击洛阳附近的集市,杀良冒功,把砍下的人头用车载着回去,谎称捕盗归来。而通常被后世认为是儒将的东吴陆逊,也干过类似的事情。他的士兵在石阳之战时由于曹魏关闭城门,就在城外集市上砍杀百姓千余人。在如此的乱世之中,军阀四起,士兵是所谓的英雄豪杰立于世间的根本,所以无论初心如何,君主或者将领,也都会对如此的杀良冒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且世道越乱,如此的杀良冒功自然是愈发普遍。
唐宋时期社会大抵安定,但朝廷养大军的策略没有变,军士的升迁通道正常情况下也还是砍人,何况唐朝屡有内乱,宋朝一直有边患,这都给了杀良冒功机会。
影视剧中的丘神勣形象
武则天专权初期,李唐宗室曾经举兵造反,其中琅琊王李冲首当其冲,但他的兵士刚渡过黄河就被打散,李冲也死于乱军之中,所谓“起兵七日而败”。即使这样,武则天派去平叛的清平道大总管酷吏丘神勣为了给武则天一个交代,在琅琊地界杀良冒功荼毒千余家,看上去平叛战功赫赫,也埋下了积怨甚众的种子。
到了宋朝,杀良冒功的副作用变得更大,宋朝周围的势力,哪怕是土司,都不是好惹的,而朝廷军士如果为了砍人头谋前程杀良冒功,很有可能引发边患,这是宋朝朝廷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宋仁宗时期,广西土司侬智高不堪宋朝边军袭扰举兵造反,朝廷派狄青前去镇压。狄青到前线后,先严肃军纪,然后颁布奖惩制度,为了避免再杀良冒功,废止了首级军功制,在这个基础上开始调兵作战,这才避免宋朝西南出现巨患。
狄青画像
当然,像狄青这样能看到首级军功制弊端的将领毕竟是少数,而且朝廷养着庞大的军队,那就得让大家看到好处,就算会有杀良冒功也顾不得了。当然,如此制度下的军队战斗力是一日不如一日,到后来宋朝的结果,那也就不必再提。
等到朱元璋建立明朝,表面上看,他充分吸取前朝各种经验教训制定各项制度,关于军制,朱元璋明令禁止军队“故杀投降即被抢并走回人口以报功”,但问题是集权统治的逻辑只要还不变,朝廷就得养庞大的军队,军队基层的士兵就得有看得见的升迁通道,首级记功制度就又给提了出来。
明《平番得胜图》 中割取敌人首级的明军
永乐年间,明成祖大力提倡“首功制”,于是军队为了获得升迁补贴,四处劫掠杀人。兵部尚书王琼就曾经上疏说,“今江西、四川妄杀平民千万”。英宗天顺年间,两广“盗贼蜂起”,官兵平叛之时“怯不敢战”,但又不能不给上面交代,扭头就“杀民冒功”,导致民众“相率从贼”。正德年间,江西盗起,前去平叛的官兵“剽掠甚于贼,有巨族数百口阖门罹害者”。
为了维持士兵战斗力,这杀良冒功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到了明朝后期,官军战斗力一落千丈,私兵要想保持强悍的战斗力,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废除首级记功制,戚继光的军队就是这么干的,但这仅仅是极少数。
影视剧中的戚继光的军队
而这样的杀良冒功后来也产生了极严重的后果。明朝镇守辽东的将领士兵为了立功,屡次出击,每次都上报剿灭贼寇若干,其中有不少是女真的平民,几十年下来,大明把女真彻底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而当他们的首领努尔哈赤起兵反明之时,也在声称自己的祖先为明军所杀。
韩国电影《露梁海战》中,小西行长为了安全撤退拿朝鲜百姓人头当礼物送给御倭总兵官陈璘
到了明朝末年,外有女真满清,内有李自成张献忠,大明军队战斗力全无,然而杀良冒功已经是愈发严重,崇祯四年,陕西总兵杜文焕向朝廷报告,他在战斗中斩杀了五百三十一级敌人首级,后来当地州县官进行核查,其中居然有一百三十二级是本地平民,而所谓的战斗根本就没有发生。如此杀良冒功,会把多少百姓推到李自成的队伍里,已经不得而知。到后来,大明急速坠入一个死循环当中,招更多的军队,更多的杀良冒功,引来更多农民军,最终这个死循环的终点,就变成了景山上那棵老歪脖子树。
历史的教训如此沉痛,但满清统治时期,无论是入关前后还是后来坐稳了天下,杀良冒功的行为仍然屡禁不止,甚至到后来曾国藩招募湘军镇压太平天国,也屡屡出现杀良冒功的事情,个中原因也不难理解,不管朝代如何变幻,这朝廷为了维护统治就得养大军,而军中的下层升迁之途,如果只剩下了砍头,杀良冒功也就不可避免。
哥伦比亚共和国前总统,阿尔瓦罗·乌里韦·贝莱斯
当然了,类似的事情不光中国古代有,外国也时有发生。21世纪初,哥伦比亚总统乌里韦对游击队坚决清剿,并在军队实施杀匪奖赏制度,杀游击队员就赏假期、金钱和升职机会等。于是很多做着将军梦的上校们在如此激励下,有预谋的组织手下士兵杀害平民冒充游击队员领军功。到2008年媒体曝光为止,已经有五千名左右的平民惨遭屠杀。
由此可见,这杀良记功实在是人性之恶被制度激励的结果,而现代军队的一大进步,就是对军功有更科学客观的评判标准,不再拿着人头当军功,也就不太会出现“借老乡人头一用”的事情了。
本文原文来自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