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矶山火带来哪些警示 次生灾害连锁反应
洛杉矶山火带来哪些警示 次生灾害连锁反应
2025年1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发生大规模野火,造成至少28人死亡,逾1.6万栋建筑和超5.5万英亩土地被烧毁。此次灾难带来的经济损失介于950亿至1640亿美元之间,或将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二大自然灾害。然而,灾难的影响并未随着火势的扑灭而结束,强降水给野火肆虐地区带来洪水及泥石流风险。这场野火不仅带来了直接破坏,更引发了次生灾害,其影响远超出了火焰和烟雾本身。
从直接破坏到次生灾害,野火的影响远超出了火焰和烟雾本身。灾后重建不仅仅是修复基础设施,更是对未来灾难预防、气候适应和生态恢复的深刻反思。如何应对气候变化下的次生灾害,制定相应的气象适应策略和生态系统修复措施,成为灾后重建的关键课题。
野火会直接破坏植被,导致土壤失去天然保护层,变得松散且易受侵蚀。一旦暴雨袭来,土壤便容易被冲刷,进而引发水土流失、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异常凶猛的大规模野火不仅带来大量的碳排放,还造成了大范围空气污染,对生态环境和野生动植物造成致命打击。
野火和气候变化相互影响并彼此加剧。火灾破坏了物种栖息地,削弱了土壤肥力,导致土地生产力显著下降。森林和土壤是重要的碳汇,火灾摧毁了大量植被,减少了固碳能力。燃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和炭黑释放进入大气,进一步加剧全球变暖。这种恶性循环使全球气温升高的应对难度加大,人类为应对气候变化所做的努力面临更大挑战。
极端野火不仅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破坏,还通过释放大量有害污染物加剧空气污染,威胁全球气候和人类健康。野火烟雾中含有大量的细颗粒物(PM2.5),对呼吸系统造成重大危害。研究显示,野火烟雾是美国空气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约占环境PM2.5浓度的18%。在野火烟雾影响区域,老年人急诊就诊率和死亡率显著上升。
这些生态影响后果远非短期可见,生态系统的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具有深远持续的影响。犹如“多米诺骨牌”效应,层层叠加、持续发酵,直到人类采取有效的恢复和适应措施。
野火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是气候、天气、植被、火源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导致野火的频率和规模有所增加。气候变化导致易发生野火的地区不断扩大,近年来极端野火事件不断打破历史纪录,影响范围逐渐扩大。一些复合条件也放大了野火的危害,如美国加州野火发生前,丰富的降水使植被变得茂盛,随后的干旱让茂盛的植被变得干燥成为“燃料”,而叠加的圣安娜风又起到了“扇风助势”作用。
灾后重建不仅仅是修复基础设施,更应将气候适应与生态恢复纳入长期战略。在加州的灾后恢复建设过程中,首要任务是清理火灾后的建筑残骸,尽快恢复交通等基础设施。加州野火主要发生在洛杉矶郊区,属于典型的WUI(城市—野外交界域)野火,对城市建筑、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因此重建工作应当依据科学的火灾风险评估进行规划,避免过度开发,并加强防火建设措施。例如,政府应当出台更加严格的建筑标准,使用防火材料,设置防火隔离带,并采取综合的管理措施来提高应对高火灾风险的能力,降低区域的火灾风险。
加州的灾后重建需要充分考虑气候韧性。无论面对何种类型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管理都至关重要。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与自然灾害日益频发,如何从灾难中吸取教训、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已成为各国面临的紧迫课题。对于我国而言,应科学评估气候变化对我国野火发生的影响,确定气候变化背景下野火风险区域新的变化特征,形成针对性应对举措;加强气象、林业等部门协作,完善野火监测预警机制及灾后响应机制。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野火防范知识科普宣传,增强公众的防火意识。
加州野火为全球敲响了警钟,只有通过增强气候韧性,提升全面的风险管理能力,才能在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挑战时从容有度。
本文原文来自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