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但使龙城飞将在”:王昌龄诗中的千古之问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但使龙城飞将在”:王昌龄诗中的千古之问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14022241_121165716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的这首《出塞》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明朝文学家杨慎更是将其评为唐朝绝句第一。然而,对于诗中"龙城飞将"所指何人,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汉朝名将李广,也有人认为是卫青。那么,"龙城飞将"究竟指的是谁呢?

唐诗里的"龙城"指的是什么?

"龙城"在唐诗中是一个常见的意象,常见的解释有三种:

  1. 汉朝匈奴的祭天之处,卫青曾在此大胜。
  2. 李广的老家天水,因传说中伏羲出生于此而被称为"龙城"。
  3. 卢龙城的缩写,李广曾在此驻军。

然而,在唐诗中,"龙城"的含义更为宽泛:

  • 在王绩的《在边三首·其一》中,"雁门霜雪苦,龙城冠盖稀",龙城与边关并列。
  • 在卢照邻的《战城南》中,"笳喧雁门北,阵翼龙城南",龙城指代敌军。
  • 在常建的《塞下》中,"铁马胡裘出汉营,分麾百道救龙城",龙城指代边关。
  • 在杨炯的《从军行》中,"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龙城指代敌军城池。

这些诗句中的"龙城"并没有特指某一个具体地点,而是象征着边关或敌营。

唐诗里的"飞将"指的是什么?

历史上被称为"飞将"的人不少,最早的是李广,匈奴人称他为"汉飞将军"。三国时期的吕布和隋唐时期的单雄信也被称为"飞将"。

在唐诗中,"飞将"的含义也经历了演变:

  • 李白在《古风·其六》中明确指出"李飞将"指李广。
  • 寇泚的《度涂山》和戴休珽的《古意》中,"汉飞将"泛指汉朝将军。
  • 常建的《吊王将军墓》、郎士元的《送李将军赴定州》、李益的《赴邠宁留别》以及刘禹锡的《平蔡州三首·其一》中,"汉飞将"实际上指代唐朝将军。

由此可见,"飞将"在唐诗中更多地成为骁勇善战、战功赫赫的将军的代名词。

唐诗是如何用典故的?

唐朝诗人用典时往往不拘泥于史实,而是服务于诗歌的主题和意境。例如:

  • 王维在《少年行四首》中将霍去病与羽林军混用,以表达少年豪情。
  • 李白在《塞下曲六首·其二》中将霍去病与麒麟阁混用,表达对战争的感慨。
  • 李白在《胡无人》中将霍去病夸大为统率三十万大军,以赞美唐朝军队。
  • 高适在《送浑将军出塞》和王维在《老将行》中将霍去病的典故误用为卫青,只是为了对仗工整。

这些用典方式表明,唐朝诗人更注重意境和情感的表达,而非史实的准确性。

"龙城飞将"指的是谁?

王昌龄生活在武则天时期,经历了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他的这首《出塞》并非在边患严重时创作,而是反映了唐朝边境相对太平却征战不歇的时期。诗中"龙城飞将"并非特指某个人,而是象征着唐朝戍边将士的英勇形象。

唐朝诗人常用"以汉喻唐"的方式,通过汉朝典故来赞美唐朝的将士。例如:

  •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实际赞美唐朝将士。
  •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实际描写唐玄宗与杨贵妃。
  •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实际哀悼唐朝战死沙场的将士。

为什么写卫青的诗少?

卫青在唐诗中出现较少,主要有两个原因:

  1. 缺乏响亮的称号:卫青的"大将军"称号不够诗意,"长平侯"又容易让人联想到长平之战。
  2. 生活经历过于顺利:与李广的坎坷和霍去病的少年英雄相比,卫青的人生缺乏戏剧性,难以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

尽管如此,"卫霍"这对组合在唐诗中出现频率较高,常被用来赞美唐朝将领或讽刺外戚。

最后,以《汉书》中对卫青的评价作为结尾:

长平桓桓,上将之元。薄伐猃允,恢我朔边。戎车七征,冲輣闲闲。合围单于,北登阗颜。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