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流行,我需要打麻疹疫苗嗎?醫師籲:3招降低麻疹併發症風險
麻疹流行,我需要打麻疹疫苗嗎?醫師籲:3招降低麻疹併發症風險
近期,国内发生麻疹聚集性疫情,许多人纷纷询问是否需要接种麻疹疫苗。根据疾控部门的建议,1981年以前出生的人群通常不需要额外接种,而1981年以后出生且抗体不足的人群则需要优先接种。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麻疹疫苗接种的相关政策和建议。
国内爆发麻疹聚集性疫情,有的民众急问:「哪里可以打麻疹疫苗?」、「我需要打麻疹疫苗吗?」疾控部门表示,自费疫苗优先提供给1981年以后出生,且已经没有抗体的医护人员以及需前往麻疹流行区(越南、印度、柬埔寨)的民众,公费麻疹疫苗则是为满12个月及满5岁的幼儿,进行常规接种。
有些人会问:「我需要打麻疹疫苗吗?」妇产科医师蔡锋博分享自行检测血液中的麻疹抗体,结果显示抗体浓度超过300AU/ml而一般标准中,只要抗体浓度超过 16.5 AU/ml就被认定为阳性,表示体内已有足夠免疫力,不必担心感染麻疹。这也再次证明,蔡医师是1981年以前出生,已经通过自然感染麻疹产生终身免疫,不需要额外接种疫苗。
根据流行病学数据,在1981年以前,由于麻疹疫苗尚未普及,许多婴幼儿都在幼年时期自然感染麻疹,康复后体内会产生稳定且持久的抗体,这些抗体足以保护他们免于再次感染麻疹。因此,这一世代的人群通常不需要额外接种疫苗。
疾控部门的免疫力调查也显示,1981年以前出生的人大多具有高抗体浓度,特别是年龄较大的族群(如55至59岁),抗体阳性率达97%。这进一步说明,这一族群的免疫系统已经对麻疹病毒建立了足够的保护力,无需再因近期疫情而感到担忧或恐慌。
医疗专家提醒,MMR(麻疹、腮腺炎、德国麻疹混合疫苗)应优先提供给免疫力不足的高风险族群(如1981年后出生且抗体不足者),而非普及接种,以合理分配资源和有效控制疫情。
不要恐慌性抢打麻疹疫苗!2高风险族群优先接种
卫生部门强调,「不需要每个人都恐慌性接种麻疹疫苗」,并指出现阶段应针对特定高风险族群优先接种,而非全面性施打。根据疾控部门的建议,目前应考虑自费接种疫苗的,主要是 1981年(含)之后出生的两大族群:
1. 医护人员:若无5年内麻疹抗体阳性证明,且距离上一次接种 MMR 疫苗超过15年,应优先接种。她解释,医护人员因工作性质容易接触感染者,也可能传播给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因此医疗机构内的群聚感染是一个必须防范的风险。
2. 需前往麻疹流行区的成人:计划前往麻疹流行区(如越南、印度、柬埔寨)的民众,需经医师评估后考虑接种疫苗。她特别提醒,日本及韩国并非麻疹流行区。
小孩应按照幼儿手册上的接种时程施打疫苗,目前台湾规範幼儿于满12个月及5岁至入学前各接种1剂 MMR 疫苗,接种完成率近年达97%,群体免疫力优于欧美日等先进国家。
针对1981年之前出生的族群,大部分人已经得过麻疹并具有免疫力,不需要再接种。根据疾控部门的免疫力调查,台湾整体麻疹抗体阳性率约70%,15至19岁的阳性率最低,仅37%;而55至59岁的阳性率最高,达97%。
1981年以前出生的人为什么不必打麻疹疫苗?
原因主要与流行病学特征和免疫力有关:
1. 1981年以前麻疹高流行,许多人自然感染后获得终身免疫
在1981年之前,麻疹疫苗尚未普及,麻疹是一种高传染性的疾病,几乎每个人都会在幼年时期感染一次。
感染麻疹后,人体会产生终身免疫,因此1981年以前出生的人大多已具备对麻疹的免疫力,不需要再接种疫苗。
2. 群体免疫基础较高
自然感染后的免疫力相对于疫苗诱导的免疫力更加持久,因此这一群体的抗体量普遍较高。
根据疾控部门的免疫力调查,55-59岁族群的麻疹抗体阳性率高达97%,显示这个年龄层的人大多对麻疹免疫。
3. 疫苗接种策略的科学评估
疫苗接种的对象与时程是根据感染风险和免疫状况进行安排的,对于1981年以前出生且已具免疫力的人,接种疫苗不仅无需,也可能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
疫苗接种的对象与时程是根据感染风险和免疫状况进行安排的,对于1981年以前出生且已具免疫力的人,接种疫苗不仅无需,也可能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
例外情况
若个别1981年以前出生的人有特殊情况,例如免疫系统功能低下或经医师检测确认没有抗体(极为罕见),仍可考虑接种疫苗。
总结
1981年以前出生的人由于高机率曾经感染麻疹,已具备免疫力,不需要再接种麻疹疫苗。疫苗施打应优先给需要的人,特别是对麻疹免疫力不足的高风险族群,以达到资源最佳分配和防疫效果。
麻疹的症狀及可能併發症
麻疹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性疾病,其症状和并发症可能轻微,也可能非常严重,特别是对婴幼儿、孕妇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来说。
麻疹的典型症状
麻疹感染后的症状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潜伏期约7-14天。
1. 前驱期(感染后3-5天)
发烧(通常高于38.5°C,可能达到40°C)
咳嗽
流鼻水
结膜炎(眼睛发红、流淚)
喉咙痛、乏力
2. 特徵性病症
柯氏斑点(Koplik spots):在发病后1-2天出现在口腔内侧的小白斑,周围有红色边缘,是麻疹的早期特征。
红疹:发烧后2-4天开始出现,从脸部或耳后开始蔓延至躯干和四肢。
皮疹:通常持续4-7天,会逐渐褪色,但可能伴随脱屑。
麻疹的潜在并发症
麻疹病毒可影响多个系统,并发症的风险与年龄、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有关。
1. 轻微并发症
中耳炎(10%):常见于儿童,可导致听力损伤。
腹泻:由于病毒感染肠道,可能出現脱水。
2. 严重并发症
肺炎(最多见的死亡原因):麻疹病毒直接引起,或因细菌性二次感染导致,特别危险于免疫力低下或营养不良者。
脑炎(1/1000):病毒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可能引起癫痫、永久性脑损伤或死亡。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1/100,000):麻疹感染多年后出现,属于慢性致命性神经退行性疾病。
3. 孕妇的特殊风险
流产
早产
低出生体重
4. 免疫抑制患者的風險
感染可能更严重,症狀不典型且併發症更常見。
如何降低麻疹并发症风险?
1. 早期治疗与支持性照护:
没有针对麻疹的特效药,但对症治疗(如补充水分、退烧药等)和支持性护理可以缓解症状。
对于高风险人群,暴露后72小时内接种疫苗或使用免疫球蛋白可能降低严重性。
2. 营养补充:
维生素A缺乏与麻疹的重症风险有关,补充维生素A可降低死亡率。
3. 疫苗预防:
接种MMR疫苗是预防麻疹及其并发症的最有效方法。
总结
妇产科医师蔡锋博表示,麻疹的初期症状类似感冒,但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包括肺炎、脑炎和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重视疫苗接种和早期治疗可以显著降低风险,尤其是对高危险群體来说,预防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