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保健品打假进行时,国内"代工企业"被曝光,真相令人咋舌!
美国保健品打假进行时,国内"代工企业"被曝光,真相令人咋舌!
在美国庞大的保健品市场中,消费者正面临一场看不见的安全保卫战。
随着市场规模从1994年的40亿美元飙升至2018年的420亿美元,这一蓬勃发展的产业背后隐藏着令人担忧的监管盲点。
监管困境:法律与现实的博弈
1994年通过的《膳食补充剂健康教育法案》(Dietary Supplement Health and Education Act, DSHEA)为保健品市场开辟了一个宽松的通道。这部法案赋予了制造商前所未有的自主权,允许他们在未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严格审批的情况下将产品推向市场。
这一监管模式本质上是一种"事后监管"策略,将产品安全的主要责任转嫁给了生产商。
市场乱象:数据揭示的隐忧
近期多项调查令人触目惊心。据《纽约时报》及《华盛顿邮报》报道。纽约州总检察长办公室2020年的一项调查显示,高达80%的植物提取物保健品并不含有标签宣称的成分。这意味着消费者可能正在购买充满未知风险的"假药"。
更令人担忧的是原料来源问题。尽管大多数保健品在美国本土生产,但超过60%的原料来自海外,其中中国是最主要的供应国。然而,现行法规并不要求在产品包装上标注详细的原料来源,这为不法商家创造了可乘之机。
最新执法:打击保健品市场造假的最新进展
2023年,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和FDA联合加大了对保健品市场的执法力度。
他们重点针对那些夸大产品功效、误导消费者的企业。仅在过去一年,联邦机构已对超过50家保健品公司处以罚款,总金额超过5000万美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案例包括:
- 一家声称其保健品可以治疗新冠肺炎的公司被处以150万美元罚款。
- 某知名维生素品牌因未能准确披露产品成分被罚款200万美元。
- 多家在线销售"神奇减肥"产品的电商平台被勒令停止虚假宣传。
据悉,最近一位在社交媒体上颇具影响力的美国内容创作者,在Instagram上曝光了一家自称为"保健品工厂"的中国企业。该工厂提供全球7天包邮服务,声称可为知名品牌如Goli、O Positiv、Sports Research和MilaMiamor等提供代工服务。这一举动迅速引起了美国消费者和监管机构的关注。
这位社交媒体大V直言不讳地指出:"这些中国卖家正在通过跨境代发货的方式,销售侵犯商标和版权的保健品。"他随即将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和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官员标记在了相关帖文中,意在引起官方注意,同时引发了美国多位业内人士的转发。
目前这个售假的保健品工厂视频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大量传播。如果后面FTC介入调查的话,或者是在社交媒体上进一步发酵,那可能会使得更多中国卖家受到牵连。那些原本好好做生意的出海公司,也会被扣上偏见的帽子。我想说的是,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环境和舆论生态,中国跨境电商经营者更需要凝心聚力,精心塑造积极向上的品牌形象。如果不能在全球的市场之中树立良好口碑,势必会处于不利的市场处境和歧视性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