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星落五丈原,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感人泪下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星落五丈原,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感人泪下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F1SDHDC05568JT6.html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次努力。这次北伐,他不再急于出兵,而是积蓄粮草,休养民生,经过三年的精心准备,终于在公元234年二月率十万大军,经褒斜道向关中进军。然而,这次北伐最终以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而告终,留给后人的是一个忠诚、智慧、无我无私的高大形象。

经过前几次北伐的失利,诸葛亮痛定思痛,也认识到粮草始终是决定北伐成败的命脉。于是这一次他不再着急出兵,而是积蓄粮草,休养民生,所以第四次北伐和第五次北伐间隔的时间最长,中间相隔了整整三年。在这三年的时间里,诸葛亮一刻也不敢懈怠,他除了要劝课农桑,处理国内大小政务之外,还在日夜不停地操练士卒,鼓舞士气。同时他还派人出使东吴,联合孙权一起出兵,终于在公元234年,做好了所有北伐前的准备工作。

关于进军路线,诸葛亮早已规划好,他已在一年前命人将大批军粮运到了褒斜道的南口,此次诸葛亮的意图是直接从褒斜道北上直指关中平原。前几次小编带大家分析过,诸葛亮的第一次和第四次北伐,都是走的祁山道,战略目标是先攻打陇西地区,再徐图东进,这样子符合蜀国的国情和诸葛亮谨慎的用兵策略,直接走褒斜道北上,其实并不合符诸葛亮的一贯思路。因为褒斜道崎岖难行,不适宜大军行进,但诸葛亮没有办法,他只能舍远求近,孤注一掷了,他也已经没有时间再用步步蚕食的策略了,这几年他的身体每况愈下,他预感到自己大限将至,命不久长,于是蜀汉最大规模的一次北伐,也是诸葛亮人生中的最后一次北伐,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公元234年二月,诸葛亮率十万大军,经褒斜道向关中进军,与此同时孙权也亲率大军北上进攻合肥,吴蜀两国东西呼应,曹魏瞬间便陷入了两线作战的泥潭。面对如此危急的形势,魏明帝曹叡决定司马懿西进抵御诸葛亮,而自己则亲率大军南下支援合肥。孙权听说曹叡亲征,还没等曹叡到达便已匆忙撤军。吴军撤退后,有人曾建议曹叡去西线战场督战,而曹叡却认为多此一举,因为孙权一旦撤军,司马懿足以抵御诸葛亮,没什么可担心的,这也显示出了曹叡对吴蜀两国的一贯态度。那就是相比蜀国,东吴则是更需要着重防范的,诸葛亮的北伐在曹叡眼中的威胁不大,何况司马懿更是深谙诸葛亮的用兵习惯,他认为诸葛亮兵出褒斜道之后,若是冒险向东渡过武功水,背靠秦岭继续向东徐徐进军,则会威胁很大。若是求稳,向西屯兵五丈原,则没什么可担忧的。

当司马懿来到渭水河北岸时,有人曾提议放弃渭水以南,守卫在渭水以北,等诸葛亮渡河时半渡而击必能获胜。但司马懿以为,诸葛亮不一定会北渡渭水,而且渭水以南也有很多魏国的百姓。于是司马懿选择率军渡过渭水,在渭水以南,武功水以东的区域安营扎寨,事实证明司马懿的预测非常准备,诸葛亮果然选择了在五丈原扎营。其实诸葛亮选择屯兵于褒斜道北口附近的五丈原是有苦衷的,因为褒斜道是蜀军运粮的生命线。一旦大军贸然东进,魏军便可派一支骑兵切断蜀军的粮道,到那时蜀军还是要撤军;在五丈原驻扎,一是可保粮道无忧,二是一旦出现意外,也可从容撤回汉中,却是比较稳妥。起初,诸葛亮也曾东渡武功水,但不是主力大军,而是派虎步监孟琰率少量兵马驻扎于河东岸,与诸葛亮的大军隔水相望,形成掎角之势。但适逢武功水位暴涨,阻断了诸葛亮和孟琰的联系。司马懿则陈基础班攻打孟琰,结果诸葛亮一方面派人架设桥梁,一方面派弓兵阻击司马懿,司马懿看到桥快架好了,只好撤退,双方并未发生大规模的战斗。而司马懿的思路还是稳扎营盘,避免与蜀军交战,想再次以持久战消耗蜀军的粮草,令诸葛亮自行撤退,但诸葛亮吸取了前几次北伐失败的教训,他做好了长期作战的准备。不但提前在褒斜道南口囤积了大量的粮草,使用木牛流马运输,而且还在武功河西岸搞起了屯田,蜀军的粮草非常充足,于是魏蜀两军就此开始了漫长的消耗战。

在对峙期间,雍州刺史郭淮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认为不需要和诸葛亮争夺武功水东岸,因为这一次诸葛亮的目的仍然不是长安,其实还是陇西地区,只不过这次比先前出祁山的套路更加先进了。如果诸葛亮派兵渡过渭水,占据渭水以北的北原,便可切断关中和陇西地区的联络。一旦陇西五郡处于被隔绝的状态,就会民心动摇,蜀汉可能会不战而获得陇西五郡,司马懿这才意识到北原的重要性,急命郭淮率兵移驻北原防守。郭淮到北原后,迅速修筑城防营垒,营垒尚未完全修好,蜀军果然前来攻打。但幸亏郭淮早有准备,蜀军攻而不克,只能退走。几天后诸葛亮率军拔营西进,诸将包括司马懿都认为诸葛亮将进攻西围,继而攻击陈仓,只有郭淮认为诸葛亮这是声东击西之策,他真实的目标是阳遂。当晚,蜀军果然趁夜色偷袭阳遂,但因魏军早有防备,蜀军再次败退,就这样两军进入再度对峙阶段。

在屯田期间,诸葛亮命蜀汉士兵与魏国的百姓互相帮助,一起优哉游哉的劳作,其乐融融。诸葛亮此举还是想引诱司马懿前来进攻,可惜司马懿不为所动。诸葛亮又让人带了一套女人的衣服和头巾,送给司马懿,讥讽他像女人一样怯战,但对擅长龟缩神功的司马懿来说,激将法更是无用功,魏军仍旧坚守不战。为压制军中将领的请战要求,司马懿假意上表给曹叡请战,曹叡深知其用意,便派辛毗为军师,到前线节制司马懿。辛毗一到后,司马懿一反常态,上蹿下跳,屡次请求出兵,但都被辛毗严词拒绝。诸葛亮明白司马懿在演戏,却也无可奈何。诸葛亮多次派出使者挑战无果,而司马懿却从使者口中得知了诸葛亮事必亲躬,吃饭睡眠都很少,他认为诸葛亮命不长久。两军就这样在五丈原对峙了一百多天,诸葛亮想求战不成,想进攻不克想退军又不舍,终于病倒。

面对先主刘备克复中原的遗愿,面对自己心中那份兴复汉室还与旧都的理想,面对蜀中军民、朝野上下的殷殷期盼,诸葛亮践行了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可他的身体却再也支撑不下去了。八月,诸葛亮病情恶化,在两军对阵之际,主帅去世,很可能会将全军置于万劫不复的境地,尤其是面对司马懿这样的高手。于是在弥留之际,诸葛亮安排好了身后之事,他遗命由杨仪和费祎统领大军撤退,由魏延和姜维负责断后。几日后,五十四岁的丞相,益州牧,汉武乡侯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他留给后人的是一个忠诚、智慧、无我无私的高大形象和一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寂寞背影。杨仪等人随后按照诸葛亮的临终部署,秘不发丧,整顿军马从容撤退。司马懿见蜀军后撤,认为诸葛亮已经去世,于是率军追击,负责断后的姜维击鼓做出出击的架势,司马懿遂不敢进攻,蜀军从容撤退。事后,司马懿视察蜀军留下的营寨,汉服不已,说亮真天下奇才也。

至此从公元228年正月到公元234年八月,持续近七年的诸葛亮北伐正式宣告结束。小说里说他六出祁山的说法显然是不正确的。诸葛亮北伐只有五次,而且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是兵出祁山,所以总结起来应该是五次北伐,两出祁山。诸葛亮死后不久,魏延也被马岱所杀,而蜀国兴复汉室的理想也随着这二人的死而灰飞烟灭。因为在诸葛亮之后,蒋琬执掌了朝政十三年,其后费祎又执政了七年,在这二十年魏蜀两国都专注于休息养民,基本相安无事。而费祎死后,姜维才执掌军权,他虽然数次攻伐曹魏,但不论战略水平还是人望,姜维都与诸葛亮相差甚远,而我们也将随着诸葛亮的死告别这段历史,告别这段波澜壮阔的时空。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